討厭花椰菜 wrote:朋友跟我分享他們公司來了新鮮人結果很多用語都用中國用語例如視頻、博主這些中國會用的詞雖然不影響溝通但聽了就無法適應有人覺得這會很怪嗎? 是很怪,不過我們學他們,他們也學我們,還有是大陸地方大,各省用詞不同,差很多。
以前對岸搞文革搞破四舊還有紅衛兵把以前的書跟文物還有一些舊思維等全破壞消失幸好當初撤退來台的人不少都投入教育跟文化,台灣才能保存這麼多慢慢地開放後,對岸開始接收我們的資訊也開始吸收跟找回,人家現在連繁體都在默默跨大使用中我們現在卻在抹去當初保有的驕傲,反中去中,所以下一代更沒文化看看現在的小說跟文學哪本言之有物?演藝圈沒好劇本,因為不會考究翻找歷史傳統意取消失中,因為被逼得融入新東西,老底子的功夫唱腔史實都破碎了告訴你政府繼續這樣搞分化,沒有了歷史沒有了中心思想沒有了傳統代表誰都可以是下一個,誰都可以被背叛,因為沒了依循的目標你以為只有這樣?很快啦!演藝圈的崩潰很多年了目前剩什麼?聊天咖!遊戲咖?聊天做妖的女性節目咖!賣奶賣臉電視購物咖!哪個有文化能教人好的?三金獎根本只是個笑話討厭花椰菜 wrote:朋友跟我分享他們公司(恕刪)
網路時代,流行文化的交流是快速且無法避免的,不只是年輕族群如此,年長者也一樣。例如以前台灣小朋友讀幼稚園、大陸叫幼兒園,現在幾乎兩岸都叫幼兒園,又如男性外遇叫養小三也是對岸用語如所謂對錯,喜歡就用,不喜歡就避開。
像視頻這種詞我也經常用,因為這兩個字本身就是播送串流影音的意思,現在幾乎已經成為用web瀏覽器播放影音的代名詞了,所以我說視頻,大部分人都知道我的意思,無須再特別解釋,台灣人一般使用的影片並沒有專指播送串流影音,本機上的影音檔也可以叫影片,要怪別人濫用中國大陸用語,為什麼不檢討自己為什麼不用"播送串流影音"或是"網路上的影片"這種繞舌又畫蛇添足的台灣土產用語? 有沒有這麼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