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671205 wrote:你們是七個人分別負責...(恕刪) 我們是7個人分別負責7個工序,33小時是7個工序(7個人),完成4500pcs公司用出勤工時110小時來看整體效率,4500pcs是成品入庫數量,所以單看33÷110=30%我覺得不合理了,其它未完成的產品沒有計入,當然單位組長配置不當是真;按我的想法是生產這4500pcs的成品應該要花費52.7小時而生產效率應為47.9%。
neocheng0831 wrote:想請熟悉IE的人士...(恕刪) 生產效率=產出工時/淨(出勤-損失)投入工時,我想你公司的算式忘了考慮除去在線7人之外非在線3人的損失,雖然他們有零星在幫忙生產,但瓶頸工時=6秒,這個數據是單1人作業所測得,CT=27秒這個數據也是1人1站所測得,所以應該要把所謂的損失(非在線/生理寬放/作業寬放也納入)計算進去,這樣算起來應該會準一點。假設:非在線3人工時算損失,那淨投入工時=7×11=77hrs,一般作業寬放5%,生理寬放3%,評比系數=1.0,真正瓶頸時間=6×1.08=6.48S,UPH=3600/6.48=555.5pcs/H,11H應產出=555.5×9.16H(扣掉吃飯2餐90分+休息20分)=5092pcs,(你們系統工時有必要更新了。)實際產出4500pcs,大略估算生產效率約 4500/5092= 88.3%,在系統CT未更新方式下,只好這樣估算,因為你們的系統工時=量測工時。所以,接下來就是Line balance+ECRS來重排工站,把站別由7站減少,工站/作業考慮合併,這樣來提高線平衡,減少站與站間等待與瓶頸站WIP的浪費。然後省去那多餘離線(處理WIP)的3人,提高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