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就是 有了工作 存錢, 存了錢買車, 接著買房, 然後成家立業....
然後存更多錢 換更好的車, 讓孩子吃好穿好上私立學校, 有閒錢再全家出國旅遊打卡.
為了這終極目標, 平常當然要省吃儉用,
出個差怎麼可以花3~5倍的價錢搭商務艙?!
以往商務艙真的是菁英,公司管理階層...這類有頭有臉的人在搭的,
是這十幾年來整個生態轉變.
首先信用卡,航空聯名卡, 點數等...升等方式變多元,
還有很多促銷方式包含加價升等.
所以觀察你會發現整個商務艙大概不到1/3是原價買票搭的...
而的確如同原po所述,真的會花原價買商務艙的幾乎都是可以報公司帳的.
80年代~90年代初 台灣經濟最好的時候, 的確大部分公司都花得起也給得起,
我老爸當年歐洲出差一年3~4次, 常駐香港與中國更是每個月一張台灣來回機票,
而且都搭商務艙...
現在每次家族旅遊 老爸就在那裏惋惜"當年都沒認真蒐集航空里程,要不然以當年的里程數早就免費機票與升等升不完了"
(而且當年金卡以上的卡給得很大方,升等與換機票條件也遠比現在寬鬆, 現在基點管道多,但是航空公司門檻越來越高,要不就是降低裡成效期,除非每月飛,要不然單靠搭機里程升等很難).
回過頭來再看看所謂華人個性...
外商...尤其是80~90年代都很大方.
也有很明確的規定, 超過5小時以上的航線若部門經理可搭商務艙.
但是本土業者...就像原po所述...上到老闆都不搭商務艙了,你還敢提要搭商務艙?!
我妹前公司就是家族企業代理某豪華轎車與很多國際服飾精品的公司,
老闆都不搭商務艙了,
在國內出差居然還有個可笑的規定 "去台南以南才能搭高鐵,要不然只能搭台鐵"
時間不是金錢嗎? 若用高鐵來排行程,他們部門走一圈全台專櫃與經銷商 兩天內可走完
但是就因為這搭台鐵的規定,每次都要3~4天或拉長到一星期,
撇開接駁交通費與時間不提,光是過夜住宿的旅館費用與餐費 根本遠超過高鐵與台鐵的差價.
員工一開始會抱怨出個差耗一星期..後來也釋懷了,反正就當順便部門旅遊, 晚上還可以整群帶去按摩,唱歌,看電影.
搭高鐵大概星期一與二走兩天,星期三就要回公司乖乖上班Orz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
至於住宿,看專案許可吧,之前在日本做專案就住了一年半的凱悅,所以如果問我為什麼有凱悅金護照鑽石終生會員,我只能說那是公司"送的"。但一天工作 18 小時甚至超時 30 小時不睡覺,光鮮亮麗的福利外表包著鐵血的工作要求。
或者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把旅遊當職業,例如 航空公司、機場、飯店評比部落格/ 部落格創辦人就是累積很多飯店集團的住宿獎勵,什麼 SPG, Goldpassport, M Life...航空公司的里程累積也是。
結論就是不一定要什麼等級而要看公司和工作性質。
不過平心而論,國外飛多了住久了,我有一段時間就算是坐頭等商看到飛機也會想吐,真的很膩。住飯店也是,房間再好升級什麼套房也比不上家裡溫暖。我比較享受現在可以住家裡坐捷運上班的生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