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工作一般大學生在就業時都不會納入考量。畢竟「我是大學生」這句心中的設想已經先把職業先設定在文職工作、管理研發工作了。基礎動手勞力是那些國高中不讀書學歷在做的。
但是台灣職場又提供不了那麼多這些文職管理研發職位,所以在供給太多的狀況下,根本無法提升薪資。那整體薪資結構的瓶頸就在這裡了,這個階層的薪資無法提升,連帶地帶動底下的薪資無法提高,這是薪資結構問題。
而雇用外勞會擠壓本地勞工的生存空間?一來台灣有去國外做勞工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澳洲,當地薪水有因台灣過去賺而造成薪資崩潰嗎?況且本勞已經有語言上的優勢了。
若台灣要繼續發展大量的中高階人材教育,那必須要提高中高階人材產值,有產值就會拉動薪資上漲與工作機會,連帶地才會帶動底下薪水提高,到時就算是全線都是外勞那也沒有差了,畢竟大部分的人都可以領到較多薪水與找的到工作。
---
加錢請人當然可以找的到人,但是現在是工地6萬工程師4萬,你大學畢業你會怎麼選?
當然是選工程師拉,要不要做工人嗎?我大學生捏。
除非工地加到8萬到12萬,那就心動了,但是也要考慮產值,這樣加下去一來廠商要把薪資表全部往上調,什麼總監主任之類的薪水都要用倍數來調,搞不好接的這個案子都沒有賺這麼多了。
一堆大學生無法層析人的差別,有些明明作技職好,
卻在社會氣氛下,要讀大學。
社會常說的22k,去問問作裝潢的,或是作木工的,薪資多少。
現在有技術底的技術人口愈來愈多,因為媽媽說不好好讀書以後就......

但是這類人口的薪資不低於白領階層,更比22k高許多,但有人要作嗎??
台灣口頭上想作到日本的職人教育,卻又像美國的普大教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