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erjay wrote:
能否跟您請教一下您在38歲時決定離開職場不"上班",
是已經有存了一大筆錢還是目前仍有穩定的被動收入呢?
我想你可能誤會他的意思了
沒上班不代表不事生產
靠著吃老本或靠被動收入
我也是沒有30歲就沒在上班了
不過我也是要到處去接生意賺錢
靠著手邊的資源..
憑著腦袋..憑著嘴砲去把錢給掙了
jeerjay wrote:每個人的生活負擔不同,對未來的生活期望不同,所以也沒辦法參考別人的。
以您的經驗,離開職場不"上班"的話需存多少錢或是每個月須有多少穩定收入才夠過下半輩子呢?
我離開職場之前2年多開始記帳,建立了完整的2個年度的支出表,然後去分析哪些是必要支出,哪些是非必要支出,然後我用excel去推算往後20年的支出預測,有些保險支出會在到期後就不用再支出,有些小孩的支出會在不同年紀有不同的支出,有些大額的支出我也會模擬上去,譬如每5年換車的話會怎樣,每7年換車的話會怎樣,假如換房子的話,會讓整個收支變怎樣等等,反正excel改動一下,數字很快就可以模擬出來。
收入的話,離職之前手上當然有一些資產,不過重點不是有多少,而是如何能夠不坐吃山空?我前面提過我喜歡研究理財投資,我的喜歡不是喜歡賺錢,而是喜歡理財投資這件事情本身,我花了不少時間研究理財、研究資產配置、以及價值投資,那時就像茅塞頓開一樣,我直覺的認為經由適當的配置是可以達成我長期的理財目標的,結合上面的支出模擬,我就決定離職了。
其實執行理財計畫就像摸著石頭過河一樣,雖然策略有了、方向有了,但是最終還是得面臨時間的考驗。
這些年下來,我理解到其實長期的理財計畫重要的不是"穩定"的收入有多少,而是資產配置,用適當的配置創造你需要的現金流,用適當配置達到資產穩定的目的,甚至能有些許的成長。現金其實只是資產的一種,我會規劃一定的現金流入來支應日常所需(房租、月配息債券、股息等),但不需要"穩定",反正需要用錢就賣股票換現金,理財配置本來就要考量各種資產的變現性。
所以退休財務規劃應該是著重在資產配置上,讓適當的配置來達到資產的"穩定",而不是花心思在穩定的收入上,這樣容易顧此失彼,就像高收益債基金的公開說明書提到的,"配息可能來自於本金"一樣,專注在配息上,就忽視了本金。需要看顧好的是你的"資產",資產的成長才是重點(配息也是資產成長的一種表現),現金不夠就賣資產套現(賣股票)就好了啊,房屋也是很容易套現的啊,很多人守著房子到老,卻忽略了房子也是可以套現的,何必等政府來以房養老呢。
要安心退休不是等你存夠多少錢,而是你的理財能力到達了沒?
jeerjay wrote:
能否跟您請教一下您在38歲時決定離開職場不"上班",
是已經有存了一大筆錢還是目前仍有穩定的被動收入呢?
因為看您也還有小孩要養,每個月的支出肯定不少,要如何不擔心每個月的生活費?
以您的經驗,離開職場不"上班"的話需存多少錢或是每個月須有多少穩定收入才夠過下半輩子呢?
還煩請解惑,如不方便公開,能否私訊給小弟參考一下
感激不盡
分享一下我的狀況...
我是預計在45歲的時候被動收入能夠達到我心中的數字,
那我就不打算上班了,工作辭了帶著老婆去世界各國lone stay,
由於我現在在澳洲上班,但是台灣還有個家
因此我的打算就是例如說:去日本找個城市(例如說京都)住兩個月=>回台灣看爸媽找老朋友兩個月=>去巴厘島租個Villa住兩個月=>回澳洲休息一個月=>澳洲road trip三週=>回家休息兩個月順便接爸媽來住幾個禮拜=>泰國兩個月=>再回台灣兩個月...etc之類的,如此的生活或許幾年就膩了吧...所以之後就想回台灣創個業,但是是以回饋為主的事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