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安~ wrote:
我最大的問題是,當我遇到問題時,我對處理事情及思考事情完全沒概念,對於碩士論文裡面的架構也完全沒想法。
你會有以上的問題在於你的知識是片面,零碎的.你會一堆方法,理論和模型,但對於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和理論則沒有概念,因為你並不是真正的了解這些方法和理論的形成和限制. 簡單講,當有定義好的題目要你去解答,比如說研究所考題,你會套用這些方法和理論來解答. 但當你要去解決你沒見過的,課本上沒提到的問題,你就不知要用啥方法和理論. 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學而不思則罔.
你要改進以上的缺點,不是在實驗室做到12點,而是要徹底的反思你在專業上的不足,將大學課程真正的理解而非死記.將你的專業從點串成線,再從線到面. 如此一來,你在處理問題及思考問題才會符合邏輯,不會鬧笑話.
不是指你的碩士班
很多習慣問題是從以前就養成了
讀書對你來說是責任與壓力而不是興趣或生活
那久而久之
你的態度就會變成應付教授應付考試應付論文
這不是你故意要以消極的態度去面對
但是你的想法心態自然就決定了你的行為態度
這是免強不來的
你讀書不是真的想懂(知識)
你讀書只是努力盡責的去硬吞(知識)
到了越高的知識層級
你這樣的錯誤學習行為產生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
因為越高層級的知識必然越趨向結構化
而你這樣硬吞的東拼西湊應付來的雜燴
當然無法讓你統整出結構化的知識
你也不可能從頭來
基本上就是你讀書的心態是錯誤的
然後因為長期的錯誤硬撐
最後當然會撐不下去
有些學生懂得取巧還可以混過去
台灣因為教育環境的錯誤有不少學生都是這樣
你因為是在國立的碩士班
所以應該比較難混
老實說你這樣的學生
真的給你混到畢業
其實也沒有相應碩士的知識程度
另外做實驗通常要用到統計, 訊號處理, 與一些基礎電子.
沒有人能夠在碩士畢業前搞懂所有東西, 所以你不必給自己太大壓力.
你現在要從務實面著手, 不要再拘泥搞懂這些基礎的知識.
首先把你的論文的關鍵字定義出來, 用這些關鍵字搜尋別人的論文. 然後熟讀, 看懂別人在做什麼.
接下來你問自己:
1) 我能不能更加優化別人的結果 ?
-> 可以 -> 跳到3
-> 不可以 -> 跳到2
2) 我能不能從別人的論文找出其他關鍵字 ?
-> 可以 -> 繼續參考(抄襲)其他論文, 然後跳回1
-> 不可以 -> GG, 換論文題目.
3) 我可不可以複製並稍微修改別人的實驗 ?
-> 可以 -> 想辦法擠出比別人好的數據, 不懂的細節想辦法問別人 -> 跳到4
-> 不可以 -> 跳回2
4) 直接參考別人的論文裡的描述, 加上你的數據, 套用到以前學生的畢業論文裡.
你的前輩怎麼寫, 你就跟著抄他的結構(千萬別抄到數據與用詞). 用這個方法完成你的初稿.
然後回頭看你的實驗與數據有沒有漏洞, 修改實驗後再回去改初稿. 這樣就完成了.
你又知道了?從這裡我只能說你做事看事都是"表面"完全沒有想要"了解"才會有你今天的情況
--
對!有些人很努力,但問題你努力在什麼地方?努力做白工也是一種努力,但有用嗎?
你講的很大略,我無法明確給你方向
但我舉個我同事的例子,總覺得你們是類似的人
總是說自己理解力不好,整天不知道在忙什麼(超努力?),但效率極差出包加班樣樣來
--
我觀察下來,發現問題就出在"了解"兩字
他總是為做而做,但不知道為什麼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簡單來講,他做一件事之前,不去了解為什麼要做,或者事情交待下來,不去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
也因為不去了解,做出來的東西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但一些要自己思考的地方完全搞砸
--
例如.今天做一件事,第一次跟他講說這個要這樣做
下次有一件類似的事情來,他也完全照著第一次的做法步驟做
結果出來的東西完全不對,整個重來,又多花了好幾天...
原因出在哪?
首先就是第一次做完後,沒有去"了解"每個步驟背後的意義,為什麼要這麼做
今天又有一件事情來要做,沒有先"了解"這件事要達成什麼樣的目地,去思考是否能套用上次的步驟?
對阿!他很"努力",努的的把步驟都詳細的寫下來,看了又看改了又改記了又記,在他筆記上花了很多功夫
嗯?這種努力,有用嗎?
--
死讀書,就是在說這種情況,不是你理解力差,而是你到底有沒有這樣思考過?
基本上越往上唸,越要求的都是因應情況的思考能力,而不是你照本宣科的能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