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在科技業工作可以做到幾歲呢?


andy52017 wrote:
各位在科技業工作的R...(恕刪)
台灣科技業大約80年代起開始蓬勃發展

至今20幾年了

如果當初20幾歲入科技業,現在也40~50歲了

不過現在科技業像傳統產業了

只要產業不死,公司不倒,做到65歲退休也應該不為奇

畢竟年輕一代跨入也逐漸少了
現在人才少
公司巴不得你能做到65歲呢
我是寫軟體的
講一個很實際的...
有跟國際公司合作過就知道

一樣的A專案
國外的公司, 先開會評估專案難易度, 配置人力並評估時間~ 測試跟debug~ 回報需開發工時三個禮拜
台灣的公司, 這個明天可以測試嗎??

我真的不是很誇張的講...
以前我覺得我寫到40歲就算很拼了, 現在我覺得我應該會寫到死XD
https://jin.tw
當很多員工都作到50歲了

尤其是科技業的小公司

可能員工還沒倒

公司先倒了

因為薪水負擔太重了

以前25歲進公司,可能30K

50歲時可能到100K了

若公司成長副度不如調薪幅度...




kegabu wrote:
台灣科技業大約80年...(恕刪)
mobile3803 wrote:
當很多員工都作到50歲了

尤其是科技業的小公司

可能員工還沒倒

公司先倒了

因為薪水負擔太重了..(恕刪)

美國各行各業老員工一堆(5.60幾歲的空姐, 辦公室職員)
怎麼沒有倒光光呢?
分二個方面

可以做到幾歲
假如績效可以長時間的保持
工作能力夠 人脈有建立
基本上 可以做到老
當然公司要撐得夠久

想做到幾歲
包括本人 身邊周圍的工程師大概沒幾個人想幹到退休
工作內容相似度高
工作時間長
客戶要求多
開發時程壓縮
遇到公司縮編 一個人要當多個用

假如只是想安安穩穩的做到退休
可以考慮傳產 或是 公務員
科技業只是外表光鮮
多數是代工廠而已
台灣還能被"cost down"到什麼程度?

---------------------------------------------------------------------
「黃總,如果可能的話,我只要先籌5千萬台幣,至少能讓我把這個project的第一期完成。」

和我講話的是一家中小企業負責人,其所從事的是各國政府都在鼓勵的新興產業。他經歷了好幾年的時間,發明了一項革命性的關鍵技術,並且已獲得國外大公司認可,現在希望在台灣生產。

「為了開發這項技術,我傾家蕩產投入了很多錢,前後將近1億5千萬台幣,我以前財力還不錯,但後來將房子都抵押進去,實在沒有辦法再找到錢了。」

他的額頭上滲出汗珠,揮舞著雙手,精神有點激動。不同於一般年輕的創業家,他已是禿頭的中年人,外表像一個典型靠自己打拼的黑手企業家。後來我才知道他竟然比我還年輕,歲月在他身上真的是留下無情的痕跡。

「全世界只有我突破了這個技術,把東西做得那麼小,成本那麼低,我的意思是,至少要把這個技術留在台灣,不要讓外國人用很低的價格撿便宜…」

他的眼眶開始泛紅,說話聲音微微地顫抖,差點講不下去。

雖然我不很懂他的技術,不過整個故事相當convincing,而且能夠得到國外大公司的背書,證明其技術有一定程度水平,但為什麼在台灣找資金那麼困難?我為他感到不平,同時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憤怒。

「我談過一些創投,但他們以前都是投資電子,不懂我們產業。他們只看財務報表,不過我們這幾年一直在研發和投資,還在賠錢的階段。」

聽他的話,我並不意外。台灣創投發展了近三十年,過去曾是台灣電子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現在都在炒短線,真正有耐心支持下一代科技創新和創業的創投已經很少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台灣經濟陷入泥沼的原因:沉醉在IT的榮景中,沒有適時轉型;不願意做長期的投資,發掘下一個成長引擎。

「我也和許多大企業的老闆談過,他們都很讚許我的技術,想要和我合作,但是有些人要等到我第一期完成才願意投資,其它人則是一直談,可是錢就是下不來,但我已經沒辦法再等了。」

全球知識經濟當道,然而台灣卻逐漸變成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社會,大企業不願意投資新技術,新創事業也很難取得資金。

政府為了要打破「悶經濟」,計畫發展「創新經濟」,把豐沛創意轉換成階段轉型基礎,但問題是台灣本地沒有人出錢肯定創新的「台灣價值」,台灣創意像破銅爛鐵一樣地在兜售,傷透了創業家的心。

大陸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計畫上市,市值上看1千億美元;阿里巴巴剛剛入股社群媒體新浪微博,作價30億美元以上。最近台灣一家十多年老牌電子商務業者被收購,價格只有2百萬美元,這就是台灣價值。

台灣到現在才開始認真研究電子商務,但是連相關的第三方支付法規都付諸闕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已成功締造高額台灣業績,大家關心的是大陸低價產品會透過淘寶進入台灣,但更值得探討的,可能是優質的台灣產品如何能透過淘寶平台進入大陸,創造平價優質旋風,提昇真正的台灣價值。

台灣人不肯定台灣人才和企業的價值,這是台灣的悲哀。台灣價值一定要透過海外平台和中國市場連結才能發發揮,政府可以阻止資金進出,但不能阻止人才走出去,「我是歌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最近甚至有雜誌以「全球150萬年薪在找你」分析海外工作對台灣年輕人的機會。

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甜蜜客」(Searching for Sugar Man),描述七十年代初期在美國只出兩張專輯即銷聲匿跡的民謠歌手羅利葛斯(Sixto Rodriguez),他在美國沒沒無聞,窮困潦倒不得志,但是因為他的歌曲充滿反叛精神,在當年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大賣,成為人民精神寄託,他也成為空前的傳奇人物。

這部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羅利葛斯在美國和南非所受到的待遇是0與100的差別,當年報紙上有標題寫著「American zero, South African hero」,將來我們會不會有很多「Taiwan zero, China hero」的出現?

最近我先後遇到二位年輕的台灣朋友,他們的頭銜都是大陸某某集團台灣代表,我心想真是不簡單,那麼年輕就能當上台灣區的負責人,不禁和他們閒聊,想了解是怎麼辦到的。

原來他們都是大陸北大或清華的MBA,畢業後找工作遇到了這些大陸企業,它們都想到台灣來發展業務,卻沒有任何台灣人脈關係,看到有大陸畢業的優秀台灣青年,很快地就將他們雇用了。

這個趨勢如果繼續下去,未來北大的學歷肯定比台大有價值,台大學歷在台灣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在大陸也不一定吃香。台灣教育部可以不認同大陸學歷,但是年輕人憑著北大文憑在兩岸找工作都游刃有餘。

一個成本主義至上的經濟,還能再cost down到什麼地步?台灣人才外流,台灣價值在海外發光發熱,這並不是壞事。但可能一定要到一個程度,我們的政府和企業才會覺醒,了解台灣價值的寶貴,改走value up的路線。

上個禮拜辦了一了大型研討會,邀請一些大陸的創投大老來台,看到他們談起當年對台灣創投的崇拜,對台灣創投前輩「四大天王」的如數家珍,感慨萬千,however it is blowing in the wind, it is only in your dream。When can we expect “Yesterday Once More”?

達成夢想和目標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
工程師的..40歲以上的,就比較少見了!

唉...這就是台灣,時間到了,就想法子要你sop交出來,請你走路><

leftsurvivor wrote:
國外資深工程師能幹到...(恕刪)


同感阿,公司現在就出現這種情況,
沒開始賺錢之前開發功能會問RD的意見,
開始賺錢之後老闆就跳進來亂插手,
一個功能都快做完了才說不滿意,
一點一點改到後來跟初始架構都不同,
測試時bug出一堆再罵RD濫,
在老闆的心中改軟體好像隨便改都沒關係。

mobile3803 wrote:
當很多員工都作到50歲了

若公司成長副度不如調薪幅度...
所以前面有說..... 產業不死,公司不倒

調薪幅度與公司成長獲利有關,沒成長沒獲利就不調薪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