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iro2 (我不太看傻子來信的…XD) 站內: RIPE_gender
標題: 林肯、黑奴、打罵教育與22K
時間: Mon Jan 21 23:19:17 2013
林肯
這幾天抽空看了一部期待了30年的電影 「林肯」
期待了30年,是因為從小我就仰慕這位偉大的總統
力排眾議 讓成千上萬的黑奴獲得解放
不過,這不是我今天的重點
許多人可能不曉得 黑奴解放之後帶來的問題更多
因為以往他們雖然過著奴隸般的生活 但至少還求個溫飽
一旦畜奴被禁止了 許多黑人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了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19世紀末的巴西
解放後的黑奴散居於里約熱內盧的四周 成為另一個嚴重的治安社會問題
是的,一旦被奴隸慣了 就是奴性的思考
滿足口腹之慾是他們唯一的願望
獲得真正的自由後,他們反而不知道該怎麼為自己活下去
但是若是沒有當年的廢奴,又怎麼會有今天的歐巴馬呢?
黑奴與打罵教育
說說,黑奴和打罵教育有什麼關係?
不論怎麼美化它的出發點 也不論從結果論來評斷它的好壞
打罵教育的邏輯和奴隸是一致的
「運用權威逼迫他人順服自己的意志」 這就是它的目的
換言之,打罵教育下長期所養成的
就是和奴隸一樣順服於暴力與威權的個性
曾經有人分析過 在打罵教育下的亞洲小孩 平均的學業成績的確比歐美好
這前提是 如果你的眼光只是放在所謂的「考試成績」上
在EQ這一本書中就指出 在打罵教育底下的小孩
個性會比較怯懦、自卑、不太懂得與人交往 相對的創造力較低
理由很簡單 因為對於權威的順服 使他們不會去質疑老師、父母
滿足於現況,取悅於父母的需要,是他們從打罵教育中生存下來的鐵則
也因為父母師長的偏好是唯一的正解,所以喪失了獨立思考的創造力
簡單說 打罵教育成功地養成了一堆小奴隸
打罵與22K
那,這又和22K有什麼關係?
乖乖的當個奴隸,取悅於雇主的需求
滿足於雇主所給予的微薄薪水是奴隸制度的目的
雖然打罵教育的出發點在為孩子好 卻形成了同樣的結果
小的時候畏怯於父母的威權 視「沒有被打」為父母的恩賜
長大之後自然而然的畏怯於長官、業主與強勢者的權威
在滿足於現況的溫飽下 我們不會去公開質疑自己應該得到更好的對待
面對無理的剝削,我們選擇沈默 讓「別人」去為自己爭取權益
而「畏怯權威」,這正是資本家希望我們服膺的準則
但你我都知道,他們不會這樣教自己的小孩
*******************************************************
日後將為人父母的你不妨仔細想想
您還想要繼續教孩子們當個好奴隸嗎?
我完全了解當放棄「打罵」做為教育手段時的手足無措
就有如當年被解放時獲得自由的黑奴欠缺了無上的權威做為唯一依循的腳步
孩子的前途該有多令人迷惘
這裡,我想介紹您看一篇文章
《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3371
是的,就算錯了,也不會就此毀了
chjay0811 wrote:
2013.1.20
已下班,大致看了回文
很難過!
也覺得自己很自私。
國企的員工確實該自省一下。(每個人都思考一下: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麼,要問你為國家做什麼)
看看人家”陳樹菊”
但願還來得及”知錯能改”。(我先為自己的不理性道歉)
民視今天的臺灣演義要介紹”陳樹菊”的故事,大家一定要看。
好漢做事好漢當,決定把本文刪除
也不願看到對立的氣氛愈來愈嚴重
2013.1.21午
剛剛讀完李來希的文章,我再次強調我不是公務人員(是國企員工),內人也是公營事業員工(我為我的不誠實,向大家道歉)。
,,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
一個老公務員的哀鳴
-----------------------------------------------------------------------------------------------------------
臨老才來接這個工作,很多朋友都認為我瘋了,特別是我的內人,她總認為何必呢!倒是我那個少不更事的小兒子,才讀小學六年級,看過各家電視台的報導後,竟然連續兩天放學回家看到我,用大拇指向我這個超過半百的準老翁喊“讚”,這是最近人生低潮中,午夜夢迴都會偷笑的僅存愉悅,也鼓舞我繼續這段可能要面對的人生困境。
這不是為了個人,也不是如一般媒體所報導與評論的所謂“抗拒改革”,軍公教與國家間是特別權力關係,他們平時的作為,甚至言行都受到相當程度不同於一般民眾或勞僱階級的制約。君不見我只是稍稍的加強語氣道出基層公務人員的心聲,就引來諸多好事者的品頭論足,顯示這個社會成熟度的不足,世界各國無分集權與民主政體,無不對從事公職之人員作特別的規範,但同時也要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
今日決定重拾筆硯,先來談退撫制度,特別是軍公教人員的老年經濟生活保障制度問題,現行制度之所以為人詬病,在於基金準備不足、在於所得替代率過高、在於基金效益不足,也在於人謀不臧;人口老化本是好事,只因為基金準備不足,從而演變成長壽風險,長壽本是喜事福事,只因準備不夠,反成了壞事禍事,人不都是冀望延年益壽,秦始皇還遣人尋求長生不老藥呢!只因制度設計過度,或是國家當前經濟景氣不佳,導致財政困難,於是拔刀四望,一陣濫砍,藍綠殺紅了眼,階級意識突生,民眾相互仇視,人人火大,軍公教人員由於工作相對穩定,收入相對豐厚,於是成了人人喊打的代罪羔羊,有人說“眼紅後遺症”,有人說“相對剝奪感”更有高層長官說是“見不得別人好”,不管是用什麼樣的修辭,總都不是好事好辭,今天這篇起手式文章,不適宜談論制度實體內容,來說點感性的訴求吧!
用那麼嗆辣的語詞,其實是為了引起注意,是為了提高討論層次,我是一個長期處理勞資爭議、解決衝突的人,它不是屈屈關院長幕僚所稱個人的性格所致,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蒐集所有的批評論述,目的已經達成;內人早上到隔鄰店家購買早餐,那個“處長”、那個“理事長”是不是“李先生”?內人內向只能靦腆點頭,回家抱怨,臨老才知道可能嫁錯了人。
在公務機關打混三十餘年,認識無數各機關各階層的工作伙伴,打從退撫年金制度改革討論初始迄今,幾乎看不到也聽不見所謂抗拒“改革"的聲音,這一群相對理性,多半是溫良恭儉讓一族的軍公教人員,這陣子為什麼反應這麼激烈,除了可能退休給與會實質減損之外,主要是來自自居“改革者”的傲慢與底層觀念錯誤及刻意假造數據,極度傷害所謂“被改革者”或“既得利益者”的尊嚴與情感,我無數次在公開場合提到改革當然會痛,但切不可在傷口上灑鹽;改革會痛,需要的是安撫,需要的是溝通,需要的是同理心。我們的所謂改革者,有跟基層同仁溝通嗎?有同理心嗎?
軍公教人員是社會中堅力量,多數自認為中產階級,中產階級是社會的穩定力量,中產階級的待遇是社會的標竿,臺灣社會之可貴在於多元與自由,軍公教人員來自士、農、工、商的家庭,他們的子女也會流向士、農、工、商各階層,我們是個混居的社會,竹籬笆早已打破,軍公教人員與普羅大眾無異,只因有心人士的煽動與領導階層的傲慢,導致所謂階級上的虛無對立,揮之不去,如影隨行,請告訴我在誰反對改革?多麼偉大的語辭“改革”,誰先搶站文字的獨占使用權就是改革者嗎?只要提出不同意見就是“反改革”嗎?是誰說了算?是那個手戴金錶,引用錯誤數據,以早已不存在的極端案例當作普遍現象,高舉改革大旗的所謂“改革者”嗎?是先說先贏嗎?我們的卑微要求只是懇請踐行“程序正義”而已,只是基本尊重與尊嚴而已,行政院年金小組已對外說明102年1月底才提出改革方向,為什麼考試院獨自針對公務員已向立法院提出相當具體的方向,那麼目前所謂的溝通與座談不就成了虛應故事的空談?稍一表示意見,一頂反改革的紅帽子就祭出,猶如血滴子一般殺無赦;主政者千不該萬不該去鼓動人民反對公務員的情緒,說什麼相對剝奪感,公務員從來不是勞工的敵人,從來都不是勞工的對立者,勞資關係、勞資關係談的就是勞工與雇主的關係,芸芸眾生普羅大眾多數受僱於資本家,一年365天,天天忙碌,其所得不過是22k、34k或46k而已,企業主每一個月開一次董、監事會議。年薪動輒百萬千萬,企業虧損照領紅利,臉不紅,氣不喘,這才叫相對剝奪感。
關大院長,您聽得懂嗎?公務員不羨慕醫師、法官不羨慕律師,因為職務與成就感不同,小吃店員工羨慕王品員工的待遇但不忌妒,行業職業不同所得自然不同,馬大總統說什麼“行業不均",行業不同本來就不一樣,難不成我們成了共產社會或將要成為共產社會?只要行業職業間的流動是自由的,這一切都成為合理與自然,主政者要做的是正確傳遞這樣的觀念與訊息,而不是隨反對者或多事者的評論起舞,要有正確的中心思想,大方向大格局的去思考國家的大政方針,而不是隨風起舞,弄得天下大亂,人心不穩。
我個人最近的作為,可能不符合長官或部分社會的期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同儕的支持與鼓勵,這幾天我的電話爆了,來自北中南東各地,有已退休者、有資深公務員、有原住民,更多的是年青一輩公務員的憂慮,他們懷疑是否投錯了胎,找錯了工作,曾幾何時,一個本來讓大家敬重有尊嚴有榮耀的工作,成了吃垮國家財政的毒瘤,親愛的領導!請您告訴我,是這樣嗎?這是您要的嗎?
把公務員待遇打趴了,勞工的福利與待遇就會好嗎?在此籲請社會各界瞭解、諒解,我要再次強調我所認識的公務員沒有人反對改革,但請先告訴我什麼叫做“改革"?是不是先說先贏?
夜深了!我累了,就算這一篇文章是一個老公務員的哀鳴吧!明天唯一的期望,依然是我那活潑的小么兒再給我一個大拇指“讚”!
----------------------------------------------------------------------------------------------------------
我深知”國事如麻”,你我都不是”當家”的那群人,也不知當家的辛苦!
但我深深以為政府最重要的事,就是提高所有人民的”幸福感”(幸福指數),有錢沒錢是一回事,不見得”大家都有錢,人民就一定幸福”。
但能夠大家都有錢當然最好,幸福指數可能較容易提高。但看看陳樹菊,我覺得她是幸福的,只是你我有幾人能做到?做到她的一半就好!您可以嗎?
若大家都同感幸福,政府”執政滿意度”自然不低,對立氣氛自然消弭。
PS:
國企員工基本上與公務人員不同
1.我們是未經銓敘的準公務人員,沒有18%(從頭就沒有),也無月退,和一般勞工一樣,所以有工會。
2.一般公務人員的福利,我們都沒有(除了國遊卡算是吧,不知還有嗎?),不過違法犯紀可是依照”公務人員逞戒條例”法辦。
真羨慕那些公股民營化的公司,兆豐金聽說可領7至8個月獎金,中鋼不知是多少,薪水至少也贏我們.(恕刪)
想問個問題 ..
真的拿走一堆錢是退休將官 高官 ..
如果能砍掉 , 把錢給再職的
不論公務員 或 國營 ..
會不會比對未來比較好 ??
都退休的人 , 可能會改善台灣嗎 ?
不如把錢 用在該用的地方 .
別告訴我過去如何 ,
台灣股市當年也萬點過 ,
VIA 還有 htc 都當過股王 ,
HTC 當年股價破千元阿 ..
過去台灣如何 ,
還有當年那些人再如何厲害 ,
說真的 , 那都是過去式的 . 當年英國還說 日不落帝國 .
維京人以前也稱霸過海上 .
今天如果有拿錢就該有貢獻 . 因為那些拿得錢 是超過一般勞工太多,
如果 那些領退休金的人 願意跳出來 證明自己有能力 ,
領導台灣經濟 回到當年 淹腳目年代 ..那 ok .
把現在做不好的換下來 .
也許過去的高官真有能力 .
有能力的人 拿錢是應該的 .
如果沒能力 , 那就乖乖領一般勞工錢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