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iase wrote:
簡單用各職業別+職類+勞工人數隨便抓3年大概估一下分布,比單單看一個平均值多一些資料
這例子的假設太主觀了吧 到頭來還是要依據平均薪資不是嗎
"隨便抓" 也太隨便了吧 但你辛苦搞出來的資料 也有可參考的地方
24K或以下的職位佔大部分 ~50%
24K或以下的職位 兩三年後 還是低於平均
以上兩點我的結論是
1/ ~50% 大學畢業生 只能做24K或以下的職位
為什麼其他可以做24K以上的工作 而這50%不行?
2/ >50% 24K或以下職位 沒有薪資成長空間
都是最低偕的職缺 在大環境沒變好的條件下 24K不跌破 已是萬幸
mariase wrote:
是頂級強者少了?還是高薪的坑少了?
兩者都變少了 而且持續變少中
mariase wrote:
"大學畢業生變多素質降低,起薪下降是正常"
各行各業的初階職缺如作業員 行政 清潔 公務員 各類助理 很多沒有年齡限制 所以求職者只會越來越多
如何跳出那個圈圈 才是重點 加強技能 人際關係 中樂透 創業 娶(嫁)個有背景的老婆/先生 ...etc
mariase wrote:
所以蝴蝶大您是指服務業從業人員增加會造成起薪下降?
這只是一個揣測,如果能有產業結構變化會更加準確,再往下面說一點,有沒有什麼行業是往國外發展,或是人工的部份被自動化機械取代。
就數據來看,類工業的就業人口並沒有下降反而上升,反而是類農業跌的亂七八糟。
我們以就業人口有上升的行業別前五名來看
1.專業、科學 0.84%
2.醫療 0.83%
3.住宿餐飲業 0.74%
4.支援服務業 0.58%
5.教育服務業 0.47%
類服務業並不能完全代表「沒專業技術」,當然上述五個行業裡也一定會有高端技術人才也有會掃地工,如果有在該類別中的職務劃分會更準確。
例如餐飲業裡會有廚師和端菜的,廚師的薪水有可能比端菜低嗎?但我們不知道端菜和廚師的比例是多少。
我的意思是,起薪低要從多方面去看,以上述兩張表,就業人口是往類服務業移動沒錯,台灣市場就這麼大,有沒有可能是粥少僧多造成?
如果真是如此,是不是鼓勵年輕人往具專業性的行業發展?
我現在最常聽到的聲音是:反正起薪都那麼低,乾脆做輕鬆一點的工作就好了。
我建議年輕人眼光要看長遠一點,當然,學技術一定很辛苦,而且初期薪水一定不高,但以後期的發展來說,穩定性一定比那些喊歡迎光臨的人好很多。
很多事情點到為止,說的太露骨22K又要出來炮了。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偶然經過,離題一下。
開版大說的當兵經驗,還真是稍微類似,也是兩年兵,不過不止用刷子刷馬桶,還要你用手下去抓【髒物】,我也跟你一樣菜了老久,都破冬了還在當打飯班,後面不到十幾個新進的,因為學長學弟制度太重了,還有一個大我一梯進去兩個月不到跑去自殺了......
版大說所提的幫買便當,根本就是小兒科中的小耳科,何難之有?
其實只有想寫到這裡就停了,但還是忍不住寫個小感受。
開版大立意良善,不過每個人觀念觀念都不同,歪樓也是正常的,畢竟大家際遇都不一樣。
簡單的表達:
1、沒實力,有運氣(含貴人相助):這種人也有,但畢竟少數人才能享受這樣的條件。
2、有實力,沒運氣:這種人應該不少,但可能運氣不好,例如可能待同一家公司薪資永遠沒調漲多少,但有些遇到貴人或適度跳槽的反而是原先公司的好幾倍薪水,但雖然沒運氣,倒生活應該還過得去。
3、有實力,有運氣:這種就不說了,就是社會的前20趴,沒什麼好煩惱的。
4、沒實力,沒運氣:這部分的人比較多了,當然沒實力沒運氣,抱怨是一定要的。
討論22K是否對錯很難辨明,當一家大公司你看不慣經營方向及用人方式,你只是底層小螺絲,你能做什麼?to vote with one's feet(用腳投票吧),若能覺得學到東西,自己就要努力挖學不足之處。
我大哥剛畢業回來再傳產公司上班,會英日語薪水也不過28K,這家公司是家族企業,前景堪慮,要待很久很久也許才能晉升,且薪水也可能頂多無法破10萬。
後來毅然決然去美國進修,十來年前已經是美國會計師了,薪水早是當初N倍了。
現狀也許有些公司刻意壓低薪資是事實,年輕一代遇到被壓低薪資也是事實,但我印象好像不是現在才這樣,我大學時去打工編輯出書,名字不是用我,內容是小弟編的,最後出來成品,我只有拿到不到三萬,但我沒想那麼多,當時純粹是去瞭解如何學習。後來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更是還沒有22K,是20K外加一些獎金這樣。
當現狀就是這麼惡劣,要問的是我們要如何充實自己改變窘境吧。當然,如果不想用腳投票,要抱怨批評政府、批評別人,就是沒有檢討自己當然也行,自己的人生,自己為自己寫自傳負責,歸類在第四類也不要有遺憾吧。
附帶感慨一下現在的社會似乎酸的成分比較高,如果剛好貴人是自己長輩的,往往還掛個「靠爸一族之類」,貴人是這個社會重要的環節之一,這樣酸也不會改善自己的處境吧。
絕代蝴蝶 wrote:
我的意思是,起薪低要從多方面去看,以上述兩張表,就業人口是往類服務業移動沒錯,台灣市場就這麼大,有沒有可能是粥少僧多造成?
如果真是如此,是不是鼓勵年輕人往具專業性的行業發展?
我現在最常聽到的聲音是:反正起薪都那麼低,乾脆做輕鬆一點的工作就好了。
我建議年輕人眼光要看長遠一點,當然,學技術一定很辛苦,而且初期薪水一定不高,但以後期的發展來說,穩定性一定比那些喊歡迎光臨的人好很多。...(恕刪)
數說台灣
這邊把99年的資料整理好了(不要管第一張,看第二張圖就好)
起薪低後期發展薪水高的工作多是資訊與通訊傳播業
這種職業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跨入
其他起薪低的職業後續平均薪水也不高
如果具專業性就有高薪,那圖表的分布就不該這麼集中
起薪低、後期薪水低的工作越來越多時
您說的聲音就漸漸的越來越多了
因為有一群付出努力也得不到高薪的苦勞...而且看趨勢是持續增加中

從個人的角度,您分享的是您成功的寶貴經驗
而他們分享的是他遇到的現實...
mariase wrote:
這邊把99年的資料整理好了(不要管第一張,看第二張圖就好)
起薪低後期發展薪水高的工作多是資訊與通訊傳播業
這種職業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跨入
其他起薪低的職業後續平均薪水也不高
如果具專業性就有高薪,那圖表的分布就不該這麼集中
起薪低、後期薪水低的工作越來越多時
您說的聲音就漸漸的越來越多了
因為有一群付出努力也得不到高薪的苦勞...而且看趨勢是持續增加中
從個人的角度,您分享的是您成功的寶貴經驗
而他們分享的是他遇到的現實...
道理人人都會說,數字人人都會打,數據是讓自己分析下一步該往哪裡走,不是讓自己更排商仇富
舉我自己為例,小學三年級的便當裡只有一個荷包蛋加金蘭醬油配白飯,也不過三十年前,低收入補助是什麼東西沒聽過,現在我還不是好好的坐在這打字?
前面就提到,每個年代都有自己要去面對的宿命及課題,誰先突破誰就是贏家,台灣只是個小小島國,內需不足,外貿又面臨新掘起的勢力,再強的政府也不可能把各行各業都搞的欣欣向榮。
就像隔壁棟有人聽到郭董要進軍百貨業,酸民開始在算他什麼時候會倒,看了就可笑,不管最後成功失敗,最少他拿了一筆錢出來創造就業機會,這些酸民為台灣百姓做了些什麼?
對這個社會要多一些鼓勵支持,常隨著媒體罵東罵西,只是讓自己多了一道發洩情緒的管道,有獲得其他助益嗎?
媒體是嗜血的,鄉民愛酸愛罵我就多報一點給你們看,他要的只是收視率,會在乎他內容如何嗎?
(我以前的職位就是和媒體打交道,見多了,哪些新聞是真是假,仔細看就看的出來)
英雄不怕出身低,這幾年來的創業路程我深深覺得蹲的低才跳的高,每個人成功的方式都不同,不太可能1:1的複製到他人身上就能實現,如果每個人都能認清自己的能力資質在哪裡,安身立命,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想法,眼界會放開很多。
當然,如果本身對政府企業已有成見,再多的勵志文都可以拿去垃圾桶丟掉,省得傷眼。
君顏甚厚,汝母知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