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加油站這種完全不用技能的工作,就會因基本工資上調而影響到弱勢的機會。
當這工作的產值根本不值基本工資時,老闆就改自助加油了。這些工作機會就沒了。
許多人也許能力超好沒辦法體會過社會底層的感覺吧,
有的人真的甚麼都不會,或是有疾病,
只能做每小時值100元的工作,
你們以為把工資調到150老闆就會付150元給他們嗎?
不會!
因為他們創造出的經濟效益不到150元
老闆寧可收攤不幹。
你說要產業提升,能力提升,
再強調一次,社會中千百種工作,不是靠法律就能改變的,也不是任何服務或商品都要"一定水準以上"
供需有自己平衡的規則,不是法律能決定的。
不信?
那規定全台便當一個一定要賣150元以上,你覺得便當店會賺更多嗎?
還是你會選擇少吃?
基本工資是參考本地物價水平,在台灣勉強能生存過活而已,根本沒有生活品質可言,也無法存錢。
東南亞外勞賺的錢,拿回他們國家很好用,因為他們國家物價低,比方說吃一餐,同樣的品質份量,只須台灣一半價。
但台灣人在台灣消費,基本工資那點錢只夠勉強過活而已。
食、衣、住、行、育、樂,只能滿足前4種
除非住父母家裡的,不然在外面租房子一個月開銷要多少,交通工具折舊保養/油錢/大眾運輸車錢,衣服鞋子舊了破了也要換,然後吃的喝的啥都貴。
23K 真的勉強過活而已啦,沒有未來,一輩子租人房子,別肖想存錢買房。或住父母家裡,吃父母家,然後期待哪天分家裡遺產,但要是家裡沒遺產的人就GG了。
然後在這種社會拜金主義下,除非特別帥的,或特別會騙的,不然交不到女朋友。台灣不像外國講求兩性平等,男女交往約會開銷平分,而是通常全由男方支付。所以台灣交女友很花錢,請東請西,拜金送禮物。晚婚,甚至光棍不結婚的人一大堆,愈老實的人愈吃虧。
少子化問題,有些夫妻怕養不起所以不生,只是小部份原因而已,政府一昧的輔助生育獎金啥的,其實沒三小路用。真正問題是更前面的、更基礎的,連可以打炮的異性朋友都沒有......先上車後補票,也得有車可以上才行啊.......

IIIIIIIIIIIIIII wrote:
樓主說的完全正確,...(恕刪)
你這種說法才是對弱勢最糟的
你根據什麼認為端盤子的工作(汎指最基層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工作)只值100不值150?
在荷蘭,端盤子的服務生基本薪資是三百多塊台幣
我三年前去荷蘭出差時,才知道我當時的薪水在荷蘭也只比基本薪資高一咪咪
一樣是端盤子,為什麼在歐洲值三百多塊,在臺灣就不值150?
你會說,物價標準不同,但這物價的標準怎麼來的?
這樣說好了,臺灣的工資被嚴重打壓,造成的結果就是普遍勞工的薪資偏低,但也造就了臺灣偏低的物價水準(其實臺灣的物價不低,是人工相對低,所以一個便當只要七八十塊)。臺灣的低工資水平,真正得利的是資本家,其次是薪資相對比較高的受薪階級。這些就是建立在壓低基層勞工薪資上而來
如果我們允許薪資完全自由化,不建立基本薪資,雇主可以用極低的價格請到弱勢的勞工來讓他壓榨,一個便當可以賣60塊,雇主一樣賺,其他受薪階級能用60塊買到一個便當
如果有最低薪資,雇主依法要給弱勢勞工基本薪資以上的待遇,這些弱勢勞工還能保有最基本的條件,便當會漲到一個80塊,最直接衝擊的是每天外食的受薪階級,然後物價指數上升,前段班的勞工會去跟雇主要求加薪,帶動整體薪資成長
臺灣的現況,爽到的是受薪階級的前段班,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買到基層的勞動力。老闆永遠爽賺,這裡不提
回過頭來看荷蘭的狀況
因為人工非常昂貴,即使是最基層的服務生也很貴
所以一般受薪階級根本沒有能力每天外食,大部份人都是自己準備午餐到公司吃。大部份晚餐也都在家裡做,只有週末或節日會在外面吃好一點。
在當地,一般受薪階級都沒有能力每天購買其他勞動力(因為太貴了)
只要是有人力的服務,都非常貴,專業的服務更是貴到可怕(修車、水電這類)
但是帶來的是什麼? 即使你是最基層的勞工,也會有一定水準的收入。的確這群人也買不起其他勞動力,但整個受薪階級大多差不多。
不要以為荷蘭的物價很高,荷蘭的人工很貴,但非人工的東西不比臺灣貴到哪去,超市裡的食物,普遍比臺灣貴1~2成,少部份比臺灣便宜(牛奶、馬鈴薯、麵包...在荷蘭超級便宜,比起臺灣的話)。
換句話說,你在臺灣領基本薪資,跟在荷蘭領基本薪資,都要三餐自理才行,但在荷蘭領基本薪資的人在超市能買到的食材遠優於在臺灣領基本薪資。
這才是臺灣的現況,你以為不定基本薪資讓所有弱勢都有工作,但這只是讓他們在貧窮線以下掙扎求生。
其實我也是既得利益者,我的收入離基本薪資蠻遠,所以我可以每天買得起一個七八十塊的便當來省去在家準備便當的時間。如果基本薪資漲到四萬,便當一個一定會漲到一百五,然後我的薪資可能只會比現在多50%,相對我的收入的實質購買力就會下降很多,於是我就必須考慮自己帶便當來節省餐費開銷。
但這樣會造成米價大幅上漲嗎? 並不會,甚至米價可能會下跌
因為農夫發現,請一個臨時工來幫他處理農務的成本爆炸高,根本不可能請得起人來幫他種田,於是地主就會轉而使用節省人力的機械化、自動化設備來耕田,大規劃的機械化後,生產成本反而可以下降。這是為什麼在荷蘭,超市裡的食物並不像人力差距那樣爆漲,唯有人力昂貴時,雇主才會轉向使用機械化,生產規模才會增加,生產成本才會下降。
你說工資上升,老闆都買機器來取代人力了,那勞工不就沒工作了? 恰恰相反,製造維修販賣機械都會創造新的人力需求,基層的人力需求也並沒有消失。長期來看,人力需求是增加的。自動化的結果是使得生產規模增加,產量上升,價格下降,人人買得起這些產品。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