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在深圳★可以有多窮?《三和人材市場》

台灣人愛爾莎到新加坡工作的故事 艾兒莎ELSA30歲第1季 : 我爸破產了

這些小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將來必定會遭到大資本家消滅的,因為這是資本主義的規律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規律阿,資本不斷集中、積聚和積累,不斷往最頂端集中,所以全球化環境下勞動生產率最高,規模最大的企業容易生存下來 ,不是中小企業 你是中產階級至少還有創業本錢,我們無產階級家庭可是連大學學費都沒有呢. 再來你也不必要幫你爸背負2000萬負債 ,又不是你欠的 反正台灣房價會泡沫化會和1990年的日本一樣不斷下跌 ,高槓桿跟銀行借錢創業是有超高風險的. 再加上2019年可能會發生金融海嘯....你還接爛攤子會更慘吧



為什麼這些人30歲念完MBA,就能年薪破三百萬?



MBA=裙帶資本主義 =用人腐敗靠政商關係 MBA本身是沒有創造太多價值的 ,那些美國念MBA的之所以能賺錢是因為那些主管和大企業用人標準吃這套,證明美國是一個靠關係靠背景的裙帶資本主義國家 而不是那些學歷多有價值(因為MBA本身又不是技術也不是工程) 只是一種工商管理碩士,管理本身要你的國家有東西給你管,本質上是金融資本轉移其他國家的財富(看環境),如果大量生產MBA供過於求就會學歷貶值,所以就人為製造門檻,反而是你說的認識人脈才是真正他們的高薪和向上發展的原因, 所以這就是腐敗的制度,但是這不就跟念貴族學校可以交上流社會朋友一樣的道理媽?那些學的東西本身是垃圾 所以醉翁之意不再酒,就跟有些人想嫁有錢人一樣的道理.



在深圳★可以有多窮?《三和人才市場》

紐約房租多少錢?連我們紐約人都住不起怎麼辦?




上大學,如何拖垮窮人?紀錄片《出路》





經濟學人「靠關係才能賺錢」指數:台灣超越中國、排名全球前10
楼主看来是马克思的忠实信徒啊!但请不要这么长篇大论吧!
很抱歉
發文失當

已自行刪除留言。

巴比伦囚徒 wrote:
楼主看来是马克思的...(恕刪)

wrote:

※ 引述《mymamyma (雨情 )》之銘言
> 無法跟現實符合的理論
> 就不值得去討論


> 一個邏輯規律不能只符合現代的市場
> 還必須包含一切古代跟落後文明的市場



你根本沒有系統化理解馬克思主義,何來跟現實不符合之說?
「馬克思主義政治性濟學」和現實觀察之間並沒有矛盾
如果有矛盾你就舉個例子出來看看?

這點我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已經說過了你連這些基本的文件都沒去讀,不去讀,不懂馬列卻狠批馬列,就跟不懂物理學的人連牛頓三大定律都沒理解過就批判物理學是反上帝的異端邪說一樣的態度。

同樣的道理1萬年前人類在一個狩獵採集文明的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和大工業制度例如生產汽車也必定將會失敗


你根本就不繫統化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斯哲學,所以問這種低級的問題,就好比一個不懂物理的人連基本的牛頓三大定律都沒搞懂就開始批判物理學是反上帝的一樣,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整的系統化的社會科學,包含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異化論、階級鬥爭理論,每一個模塊都是和前一個相關聯的,你只有系統化的學習才有可能批判他,例如你不懂唯物史觀就不可能懂人類歷史發展階段怎麼演變,你不懂剩餘價值論就不懂也就不可能知道「異化勞動」的概念



巴比倫囚徒 wrote:

※ 引述《mymamyma (雨情 )》之銘言
> 是阿,全球有幾十億人憎恨資本家
> 結果搞出一個長達數十年的人間煉獄
> 叫共慘黨
> 以上~



你對共產主義和馬克斯主義可以說是無知的,就如同一個人連基本的牛頓定律都搞不懂就開始批判物理學是反上帝的一樣。而且你一定混淆了史達林主義,和正統馬克斯主義之間的區別。


歷史唯物主義是這樣的邏輯觀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變生產關係 是和「上層建築」處於相互矛盾運動的

社會架構好比一棟建築物

「上層建築」指的是 宗教 意識形態 法律 國家制度 政治體制 等等一切社會頂層架構的東西

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在馬克斯政治經濟學的範疇裡是處於「經濟基礎」的東西

但是總的來說生產力發展改變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改變又會推動上層建築的發展

經濟基礎的改變推動上層建築,但是上層建築也會反作用力於生產力和經濟基礎

就拿狩獵採集社會和遊牧社會來說,之所以進化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是因為農業的發展

因此出現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型態,再拿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推動民主共和國和普選權的發展(這也是一種上層建築)

你至少理解一下五段論

人類社會的演進大致上分成這幾階階段

從原始共產主義 -> 奴隸社會階段 ->封建社會階段->資本注意階段-> 社會主義階段->共產主義階段
>
人類歷史大致上分為這幾個階段
1.原始共產主義社會 狩獵採集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2.奴隸社會-開始發展農業時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3.封建社會
4.資本主義社會 -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5.社會主義社會-在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盛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6.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斯在「哥達斯批判綱領」、「共產黨宣言」已經說過

社會主義只是作為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

而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是沒有經濟基礎和條件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的

如同1萬年前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部落怎麼樣也不可能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一樣

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沒辦法實行大工業生產,只能免強進入農業社會,而且因為當時人口密度不高

可以狩獵和採集的東西相對較多,農業生活會比狩獵採集更辛苦

因此就沒有條件強迫人民從事農業

而每一個社會階段要轉變為下一個階段

往往會有上層建築和統治階級、既得利益者給予的反作用力和阻力

我舉過「慈禧太后反對火車」的例子,

便是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反對現代化大工業生產力的發展 或進化到資本主義社會的例子

在「法國大革命」、「孫中山推翻滿清」可以理解一種資產階級革命

這是在社會生產力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社會和大工業的要求下 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而在封建社會之前有過奴隸制社會

例如古羅馬時代的「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可以看過是一種古代的階級鬥爭

每一次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就會改變生產關係,

既得利益者和統治階級總是拒絕變革上層建築

現在資本主義社會已經越來越反動,越來越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

例如社會主義階段人類應該享有免費教育 醫療 和住房

但是房地產私有制、醫療私有化的卻阻礙了這一點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只有透過階級鬥爭才有可能改變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築

改變這個剝削人而腐朽的資本主義頂層架構



你根本就不繫統化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斯哲學,所以問這種低級的問題,就好比一個不懂物理的人連基本的牛頓三大定律都沒搞懂就開始批判物理學是反上帝的一樣,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整的系統化的社會科學,包含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異化論、階級鬥爭理論,每一個模塊都是和前一個相關聯的,你只有系統化的學習才有可能批判他,例如你不懂唯物史觀就不可能懂人類歷史發展階段怎麼演變,你不懂剩餘價值論就不懂也就不可能知道「異化勞動」的概念

我這裡沒法大段引用文章簡單說一下,國際共運歷史有三條路線,第二國際、第三國際、和第四國際(托派),第二國際起初是恩格斯創立的路線和歐洲社會民主黨是一條路線,但是這條路線已經失敗,被列寧論證請看他的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這些列寧的書有說過,在一戰後已經證明歐洲這些社會民主主義者實際上是小資產階級帝國社會主義,在歐洲和日本都有大量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家,比如歐洲的社會民主黨,最近英國工黨的柯爾賓現象就是一例,你在看最近川普當選、脫歐事件、黃馬甲黃背心,這些本質上都是由經濟基礎引起的上層建築變化,瑞典的人民家園從墳墓到搖籃的社會福利,等等歐洲他們一直是很活躍的一派社會民主主義者,但是考斯基 伯恩斯坦這派雖然自稱馬克思主義者實際上是帝國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第三國際是列寧創立,但是後來整個被史達林主義給歪曲串改,最後史達林在二戰為了和西方帝國主義合作,背叛了西方共產黨第三國際解散,因此只剩下第四國際和托派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路線 我下面這篇文章聯結的第10、11頁、12頁、第3、4、5頁討論串有詳細說明 建議把我這串13頁的討論串看完再獨立思考你就會理解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51&t=5606677&p=1





wrote:


> 這個世界生產力最過剩的是哪一個國家??
>
>
> 是共慘主義國家
>


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制度才有的現象,今天中國的省摻和流通是在資本主義體系下運轉的

我們來看看馬克思麼說

「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1頁)

馬克思寫於1847年10月底,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卷。本文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財產權力(即所謂的「資產階級法權」)與政治統治權的關係。】
馬克思指出,權力有兩種。一是財產權力即所有者的權力,二是統治權力即國家的權力。資產階級的統治來自於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馬克思認為,當使資產階級生產方式消滅的物質條件尚未形成以前,即使革命階級暫時地推翻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它的勝利也只能是暫時的。
如果資產階級實行統治的經濟條件還沒有充分成熟,即使從政治上推翻了君主封建制也只能是暫時的。封建主義會在舊的經濟基礎上恢復和重建。
總之,政治權力從屬於財產權力,財產權力決定了政治權力。
因此,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又指出:
「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1頁)
據此原理觀察現代歷史:
——1917年在推翻農奴制的革命後,俄羅斯有沒有可能在資本主義經濟不成熟的社會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能,事實也沒有。實際建立的新制度,是斯大林主義模式的紅色貴族等級特權制度,毛澤東甚至認為蘇聯出現了新沙皇。
這一紅色特權封建制度在1990年代被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的白色革命所顛覆。此後的俄羅斯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基礎上建立了現在的半國家資本主義、半市場資本主義的混合經濟制度。
——那麼,1949年的內戰革命後,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有沒有可能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制度?
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馬克思說:
"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依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形態為依據。"
換句話說,儘管前蘇聯和中國的意識形態認為自己已經是"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制度,但是歷史學家判斷它的時代和性質,卻不能以這種意識形態的自我意識為依據。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曾指出: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小店主都能精明地判明某人的假貌和真相。然而我們的歷史學卻還沒有達到這種平凡的認識。
不論每一時代關於自己說了些什麼和想了些什麼,它都一概相信。(《馬恩全集》3-46)


【馬克思的原文】
「財產關係上的不公平』以現代分工、現代交換形式、競爭、資本積累(「積聚」)等等為前提,決不是來自資產階級的階級政治統治,相反,資產階級的階級政治統治倒是來自這些被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宣佈為必然規律和永恆規律的現代生產關係。
因此,當使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必然消滅、從而也使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必然顛覆的物質條件尚未在歷史進程中、尚未在歷史的「運動』中形成以前,即使無產階級推翻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它的勝利也只能是暫時的,只能是資產階級革命本身的輔助因素(如1794年時就是這樣〉。
所以,法國的恐怖統治所能起的作用,只是通過自己的猛烈鎚擊,象施法術一樣把全部封建遺蹟從法國地面上一掃而光。這樣的事情是懦怯的資產階級在幾十年中也辦不到的。
因此,人民的流血犧牲只是給資產階級掃清了道路。
同樣,如果資產階級實行階級統治的經濟條件沒有充分成熟,要推翻君主專制也只能是暫時的。人們為自己建造新世界,不是如粗俗之徒的成見所臆斷的靠"地上的財富」,而是靠他們垂死的世界上所有的歷來自己創置的產業。
他們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首先必須創造新社會的物質條件,任何強大的思想或意志力量都不能使他們擺脫這個命運。「
( 以上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四卷,馬克思《道德化的批評和批評化的道德》)

wrote:


> 這世界上經濟最差的是哪個國家??
>
>
> 是共慘主義國家





你對共產主義和馬克斯主義可以說是無知的,就如同一個人連基本的牛頓定律都搞不懂就開始批判物理學是反上帝的一樣。而且你一定混淆了史達林主義,和正統馬克斯主義之間的區別。
我這裡沒法大段引用文章簡單說一下,國際共運歷史有三條路線,第二國際、第三國際、和第四國際(托派),第二國際起初是恩格斯創立的路線和歐洲社會民主黨是一條路線,但是這條路線已經失敗,被列寧論證請看他的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這些列寧的書有說過,在一戰後已經證明歐洲這些社會民主主義者實際上是小資產階級帝國社會主義,在歐洲和日本都有大量自稱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家,比如歐洲的社會民主黨,最近英國工黨的柯爾賓現象就是一例,你在看最近川普當選、脫歐事件、黃馬甲黃背心,這些本質上都是由經濟基礎引起的上層建築變化,瑞典的人民家園從墳墓到搖籃的社會福利,等等歐洲他們一直是很活躍的一派社會民主主義者,但是考斯基 伯恩斯坦這派雖然自稱馬克思主義者實際上是帝國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第三國際是列寧創立,但是後來整個被史達林主義給歪曲串改,最後史達林在二戰為了和西方帝國主義合作,背叛了西方共產黨第三國際解散,因此只剩下第四國際和托派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路線

我下面這篇文章聯結的第10、11頁、12頁、第3、4、5頁討論串有詳細說明 建議把我這串13頁的討論串看完再獨立思考你就會理解

台灣十等分月平均薪資●你在第幾等?


列寧和托洛斯基之所以堅持必須輸出革命到西歐才可能回頭拯救俄國落後的生產力和社會主義,被「史達林的一國社會主義幻想」和官僚主義的反動性質給背叛了,於是史達林發動了大清洗殺光了老布爾什維克,然後解散第三共產國際背叛西方共產黨,和納粹合作互不侵犯條約等等
-----------------------以下是馬克斯在共產黨宣言的序言裡對俄國的看法,你以為中國能例外嗎?
《共產黨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但是在俄國,我們看見,除了狂熱發展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剛開始形成的資產階級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歸農民公共佔有。  
那麼試問:俄國農民公社,這一固然已經大遭破壞的原始土地公有制形式,是能直接過渡到高級的共產主義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呢?或者,它還必須經歷西方的歷史發展所經歷的那個瓦解過程呢?  
對於這個問題,目前唯一可能的答覆是: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麼現今的俄國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
卡‧馬克思 
弗‧恩格斯1882年1月21日於倫敦」



你的問題再恩格斯那篇【共產主義原理】也有有提過,你連這些基本的文件都沒去讀,不去讀,不懂馬列卻狠批馬列,就跟不懂物理學的人連牛頓三大定律都沒理解過就批判物理學是反上帝的異端邪說。
第十九個問題:這種革命能不能單獨在一個國家發生?  

答:不能。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各國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緊地聯繫起來,以致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國家發生的事情的影響。此外,大工業使所有文明國家的社會發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成了社會上兩個起決定作用的階級,它們之間的鬥爭成了當前的主要鬥爭。因此,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在這些國家的每一個國家中,共產主義革命發展得較快或較慢,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較發達的工業,較多的財富和比較大量的生產力。因此,在德國實現共產主義革命最慢最困難,在英國最快最容易。共產主義革命也會大大影響世界上其他國家,會完全改變並大大加速它們原來的發展進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 

第十七個問題: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廢除?  

答: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因此,很可能就要來臨的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後,才能廢除私有制。第十五個問題:這麼說,過去廢除私有制是不可能的?  答:不可能。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係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係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私有制本身就是這樣產生的。私有制不是一向就有的;在中世紀末期,產生了一種工場手工業那樣的新的生產方式,這種新的生產方式超越了當時封建和行會所有制的範圍,於是這種已經超越舊的所有制關係的工場手工業便產生了新的所有制形式——私有制。對於工場手工業和大工業發展的最初階段來說,除了私有制,不可能有其他任何所有制形式,除了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制度,不可能有其他任何社會制度。只要生產的規模還沒有達到不僅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還有剩餘產品去增加社會資本和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就總會有支配社會生產力的統治階級和貧窮的被壓迫階級。至於這些階級是什麼樣子,那要看生產的發展階段。在依賴農業的中世紀,是領主和農奴;在中世紀後期的城市裡,是行會師傅、幫工和短工;在17世紀是工場手工業主和工場手工業工人;在19世紀是大工廠主和無產者。非常明顯,在這以前,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私有製成為這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和障礙。但是現在,由於大工業的發展,第一,產生了空前大規模的資本和生產力,並且具備了能在短時期內無限提高這些生產力的手段;第二,生產力集中在少數資產者手裡,而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變成無產者,資產者的財富越增加,無產者的境遇就越悲慘和難以忍受;第三,這種強大的、容易增長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私有制和資產者遠遠不能駕馭的程度,以致經常引起社會制度極其劇烈的震盪。只有這時廢除私有制才不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
以下文章是我在巴哈姆特和網友的討論 雨晴這個人很無知
雨晴 wrote:


> 資本主義的弊端不在資本主義本身
> 而是完美市場的不可達成現像
>
>
> 資訊不可能完全透明
> 物品的流通需要消耗資源
> 市場的判斷不可能完全理性
> 諸如此類云云

> 在資本主義消滅全球80%絕對貧困後
> 還有人在相信那造成剩下20%貧困的共慘集權主義??






這個世界上有65億人口是在貧困之中的,開發中國家的人民不被重視,被跨國公司和帝國主義嚴重剝削,所以什麼資本主義消滅貧困是鬼扯蛋

已開發國家中的中產階級只佔全球人口的10億不到而已






相反的「一個美國的清潔工薪資」比一個「印度本地的的IT工程師」還要高5~6倍

或者換一個方法說 「 美國麥當勞賣漢堡的工人薪水=印度麥當勞賣漢堡的工人薪水20倍」

或者台灣的竹科工程師=美國的清潔工工資

所以川普完全沒資格談「公平貿易」光「兩國基本工資就相差5~6倍」還談平等貿易?

摧毀腐朽的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和3種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1.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開發VS已開發國家「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少的差距3~4倍 多的差距10~20倍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平等貿易?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幫括甘願當帝國主義魁儡的小型國家),並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2.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恢復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3.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和原材料的國家,這兩者在自由貿易上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15.htm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

‧ 一 生產集中和壟斷
‧ 二 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
‧ 三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 四 資本輸出
‧ 五 資本家瓜分世界
‧ 六 大國瓜分世界
‧ 七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
‧ 八 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 九 對帝國主義的批評
‧ 十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如果沒有全球50~60億的中低所得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勞動 那麼已開發國家就沒辦法在過去積累自己的資本

早期資本的積累模式是
1.西班牙的模式 直接搶劫和殺光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黃金、白銀剝奪他們的土地

2.後來進化到大英帝國模式,從非洲輸入黑奴隸到北美去種植棉花,然後廉價原料出口到英國去強化英國本土的工業資本 然後再傾銷產品回殖民地,完成這種壟斷優勢強化的迴圈

3.最終這套英國模式面臨德國的競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霸權隨之落幕 但現在卻是資本主義3.0的美國模式,這是一種美元和軍事結合掩蓋起來的霸權和帝國主義 透過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剪全世界羊毛來達成

帝國主義國家的特色就是
1.高度集中化的趨勢形成壟斷壟斷優勢變成的一種阻礙競爭的手段,幾家大型跨國企業壟斷了產業市佔率的大型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家
2.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3.對外資本輸出成了主要利潤來源,本身只做非生產性勞動例如金融服務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少量的勞動 就可以對其他國家向收取貢付一樣,印美鈔源源不斷的輸入商品 這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瓦解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觀察出來,高技術產業正在擴散到開發中國家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例如中國的2025計畫,也就是減少了美國能夠分配到的剩餘價值,因此底層的工人貴族才會去支持川普搞民粹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最終貿易戰博弈的結果假如是美國失敗很可能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從外國搾取的剩餘價值量變少,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會加大,然後出現資產階級難以分配他們國家內部的底層足夠的剩餘價值這狀況帝國主義會解體,甚至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會減少,就有可能發生內部革命

雨晴 wrote:


> 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啥叫剩餘價值的東西
> 這是馬克思最根本也最嚴重的錯誤
> 所謂的價值,就只是主觀的評價
> 客觀的價值在市場上毫無意義
>



如果不存在剩餘價值,那你如何解釋,資本家的資本會自動增值?
當然是工人付出了勞動力使資本家的資本增值


什麼是剩餘價值?就是工人階級要出賣自己勞動力獲得工資補償固定資本消耗以

還有剩餘,創造出大於自己工資的交換價值本身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

因此什麼是資本?就是能夠利用別人的勞動創造出大於自己本身價值的價值

舉例簡單來講比如說你今天薪水領3萬

那麼一定要幫資本家勞動創造出超過3萬以上的價值資本家才會僱用你,才有利可圖

因為資本家預付你3萬工資,你一定要幫他創造出過3萬 可能是5萬6萬 10萬以上的價值

他才有利用你的價值 而這個超過工資+固定資本消耗補償的部分 就是剩餘價值利潤的來源

否則資本就沒有必要僱傭你(可以解僱你),這正是資本的利潤來源

但是在流通環節,產品被生產出來以後還要求能夠「賣得出去才能實現所有價值」,

也就是交換價值要大於3萬

無產階級在歷史上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市場分工程度的擴大而產生的

在中世紀時,許多小農和小手工業者例如家庭工訪自己是有生產資料的

但是亞當斯密也指出隨著市場分工的發展 分工程度的擴大 勞動生產率因此而提高

這種分工程度和效率的的提高,就是以小生產者的資本集中到大資本家手中才有可能的

第四個問題:無產階級是怎樣產生的?

  答:無產階級是由於工業革命而產生的,這一革命在上個世紀下半葉發生於英國,後來,相繼發生於世界各文明國家。工業革命是由蒸汽機、各種紡紗機、機械織布機和一系列其他機械裝備的發明而引起的。這些價錢很貴、因而只有大資本家才買得起的機器,改變了以前的整個生產方式,擠掉了原來的工人。這是因為機器生產的商品要比工人用不完善的紡車和織布機生產的又便宜又好。這樣一來,這些機器就使工業全部落到大資本家手裡,並且使工人僅有的一點薄產(工具、織布機等)變得一錢不值,於是資本家很快就佔有了一切,而工人卻一無所有了。從此,在衣料生產方面就實行了工廠制度。機器和工廠制度一經採用,這一制度很快就推行到所有其他工業部門,特別是印花業、印書業、制陶業和金屬品製造業等部門。工人之間的分工越來越細,於是,從前完成整件工作的工人,現在只做這件工作的一部分。這種分工可以使產品生產得更快,因而也更便宜。分工把每個工人的活動變成一種非常簡單的、老一套的機械操作,這種操作利用機器不但能夠做得同樣出色,甚至還要好得多。因此,所有這些工業部門都像紡紗和織布業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全都受到了蒸汽動力、機器和工廠制度的支配。這樣一來,這些工業部門同時業就全都落到了大資本家的手裡,工人也就失掉了最後的一點獨立性。除了原來意義上的工場手工業,手工業也漸漸受到工廠制度的支配,因為這裡的大資本家也在通過建立可以大量節省開支和實行細緻分工的大作坊,不斷擠掉小師傅。結果,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在文明國家裡,幾乎所有勞動部門都照工廠方式進行經營了,在所有勞動部門,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幾乎都被工業擠掉了。於是從前的中間等級,特別是小手工業師傅日益破產,工人原來的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產生了兩個逐漸併吞所有其他階級的新階級。這兩個階級就是:
  一、大資本家階級,他們在所有文明國家裡現在已經幾乎獨佔了一切生活資料和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必須的原料和工具(機器、工廠)。這就是資產者階級或資產階級。
  二、完全沒有財產的階級,他們為了換得維持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出賣給資產者。這個階級叫作無產者階級或無產階級。

  第五個問題:無產者是在怎樣的條件下把勞動出賣給資產者的?

  答:勞動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樣,也是一種商品,因此,它的價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價格一樣,也是由同樣的規律決定的。正像我們下面將看到的,在大工業或自由競爭的統治下,情形都一樣,商品的價格平均總是和這種商品的生產費用相等的。因此,勞動的價格也是和勞動的生產費用相等的。而勞動的生產費用正好是使工人能夠維持他們的勞動能力並使工人階級不致滅絕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工人的勞動所得不會比為了這一目的所必需的更多。因此,勞動的價格或工資將是維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額。但是,因為買賣有時清淡有時興旺,工人的所得也就有多有少,正像廠主出賣商品所得有多有少一樣。如果把旺季和淡季平均起來,廠主出賣商品所得既不多於他的生產費用,也不少於他的生產費用,同樣,工人平均所得也是既不會多於這個最低額,也不會少於這個最低額。大工業越是在所有勞動部門佔統治地位,工資的這一經濟規律體現得就越充分。

工資降低才是經濟規律●因為勞動力可以買賣

各位想想看工資是什麼?

工資不過是資本家購買「勞動力這種商品」的價格而已

工資跟決定其他任何一切商品的價格一樣服從資本主義的規律

那麼工資本身只不過是一種勞動者被當成商品出售的交換價值而已

其他一切商品的售價受到再生產它的成本和費用影響,生產成本越低這種商品的售價就越低

你想想看生產某一種工業產品,它的生產成本和費用越低,產品本身價值就越低

在自由競爭的情況下,產品的售價就越低

人類本身被當成商品買賣,是因為勞動者本身沒有資本沒有「生產資料」

所以只能靠出賣自己換取維持生存的工資

這種生產關係是不對等的,有人會認為
「生產力越來越高GDP一直在成長,所以薪水應該越來越高才正常的人,自己應該被加薪」

但持這種看法根本不懂什麼是資本主義

人均GDP從90年代不到1萬元現在2018年成長到2.4萬美元,為什麼社會底層的工資在無干預情況成長卻不多?
(而且還是在政府干預的條件下基本工資才能成長)

想像一下有一個農夫,今天他努力耕種,因為農夫自己有生產資料

包括一頭牛、一塊田地、一些肥料和種子等等,隨著科技進步農業生產力越來越高

產出越來越多,農夫可以用越來越便宜的價格購買更好的肥料,更好的機器去替代那頭牛

奇怪的事情是?農田生產力越來越高 ,為什麼工資沒有增加?

原因在於你不是農夫,你沒有生產資料 「你是那頭耕田用的牛」

你對農夫而言只是一種生產工具而已,想想看?如果你跟牛一樣是可以買賣的商品和勞動力

這種關係對等嗎? 就像「一頭耕田用的牛抱怨自己的工資為什麼不增加一樣」

「勞動力商品化 」本質上是人類的異化,是生產關係不對等造成的

而馬克思認為,「工資是由那些決定其他一切商品價格的規律決定的。」 這就是說,作為勞動力商品價格的工資的形成與決定,必須遵循市場法則,只有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才得以決定的。

馬克思首先分析了工資的本質,他認為,工資只是勞動力價格的特種名稱,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關於工資水平的決定,馬克思認為,「工資是由那些決定其他一切商品價格的規律決定的。」 這就是說,作為勞動力商品價格的工資的形成與決定,必須遵循市場法則,只有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才得以決定的。

  馬克思認為,工資的形成與決定受到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共同的制約和影響。他說:「勞動報酬忽而提高,忽而降低,是依供求關係為轉移的,依購買勞動的資本家和出賣勞動的工人之間的競爭情形為轉移的。 在馬克思看來,決定勞動力的價格即工資的競爭來自於三個方面:

  一是賣主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將降低工資水平;

  二是買主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將提高工資水平;

  三是買主和賣主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的結果將取決於競爭雙方的對比關係。買主和賣主競爭的優劣勢,取決於勞動力商品的供求狀況及供求的改變,而勞動力商品供求關係的改變,將引起工資水平的上漲或下跌,即引起勞動力商品的價格波動。

  關於勞動力商品供求關係引起工資水平的波動,馬克思認為這種波動存在著一定的界限,「在這種波動的範圍內,勞動的價格是由生產費用即為創造這一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來決定的。」這就是說,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可以量化為生產勞動者必需的一定量的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這裡,馬克思清楚地說明,工資水平的波動是以勞動力價值為基礎的。因為勞動力發揮作用後的消耗,必須要重新得到補償;勞動力因損耗或死亡,需要新的勞動力來補充;勞動者要獲得一定的勞動技能,需要一定的教育和訓練費用。

  馬克思還認為,勞動力價值的決定從而工資水平的決定,具有與其他一般商品價格決定不同的特點。勞動力價值決定受著純生理的要素和歷史的或社會的要素兩類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尤其是歷史或社會方面的要素可能使工資變化具有較大的伸縮性。因此,馬克思說:「勞動的價值本身不是一個常數,而是一個變數,它甚至在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仍舊不變的條件下也是一個變數。」而且隨著資本積累過程的不斷推進,「工人之間的競爭就增長得更迅速無比,就是說,資本增長得越迅速,工人階級的就業手段即生活資料就相對地縮減得愈厲害。」 由此,工資水平的決定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勞動力供給者競爭實力的增加,取決於聯合的談判力量。


我最後再補充一點

馬克思說過資本家生產過剩時寧可把牛奶倒到河裡也不給窮人喝,因為對他來講當生產過剩時沒有壟斷利潤,這個行為是理性的

問題的本質在於這個系統是為了生產剩餘價值(資本主義),而不是為了生產使用價值(社會主義經濟)

市場經濟並不是一定會誕生資本主義 ,裡如古代許多農業帝國就不是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只有300年,指的是英國工業革命之後資本家利用剩餘價值生產剝削勞工,
「G-W--P--W'-G' 」是一般資本主義的生產循環循,是增值資本的生產和流通過程

物物的交換 首先是貨幣 W-G-W 一開始是為了交換物品的最終目的而交易

後來變成G-W-G 為了賺錢而賺錢而買賣,動機已經開始變化 資本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在後來隨著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才有擴大生產的G-W--P--W'-G' 模式 這稱為「現代資本主義的一般生產過程」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後來又有G-G' 即金融資本 純粹用錢憑空製造錢,他的價值增值來源於產業資本

而產業資本又來源於勞動力生產的過程才可能增值

馬克思描述到:「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都週期地患一種狂想病, 試圖不經過勞動生產過程作媒介而使資本價值增值」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於是產生出一堆的金融泡沫和房地產泡沫


G-G'想表達的意思是,不經過商品生產和流通就增值貨幣資本,即「純粹用錢來增值錢」
G 代表增值之前的貨幣資本
G'代表增值後的貨幣資本

「'」在符號後有這一撇 ,代表增值後的某某資本

例如「W' 」代表增值之後的實物產業生產資本,而只有經過勞動P才能增值

而「W」就代表沒有經過增值的生產資本

G' 代表增值後的貨幣 ,這個貨幣為什麼能夠增值,是因為前面有P的「生產性勞動」

而「G-W-P-W'-G'」
是資本主義的一般積累過程不斷循環

而金融衍生商品資本家 和土地資本家的 G-G' 能夠循環

是因為他是在一般資本主義生產的過程之上進行的「二次再分配」

壓縮了產業資本的家的利潤,因為二次再分配剩餘價值不可能提高全社會的剩餘價值總量

產業資本家利潤必然降低,我原本是想表達這個被你理解成什麼東西........




以下是資本主義一般積累的循環公式





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要順次經過三個階段:購買(G-W)、生產(…P…)、銷售(W′-G′)。其中,第一、三兩個階段屬於流通過程,第二階段屬於生產過程。


G-W 代表 資本家用貨幣資本購買生產資本,把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包含+生產資料C+勞動力V)

  (1)貨幣資本(G)其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剩餘價值生產準備必要的條件。

  (2)生產資本(W)其職能是生產剩餘價值。

  (3)商品資本(W′)其職能是實現剩餘價值。










我是台灣馬克思主義者,陳平犯了幾點錯誤,1.馬克思區分交換價值和勞動價值,當然帝國主義貿易表面上看是等價交換但只是交換價值相等的交換,勞動價值和使用價值是不相等的,例如用4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用100雙鞋加工的附加價值換別國半導體也是屬於交換價值相等但是勞動價值不相等的一種交換,更過份一點金融霸權國家可以拿綠紙片美元去換別人勞動力商品,「勞動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力」等價交換不一定等同勞動力價值平等交換,會造成這種不平等交換原因正是帝國貿易保護主義,「資本有機構成C/V」比較高的一方在平均化利潤趨勢之下「有比較高的剩餘價值率M/V」在剝削有機構成低的窮國所以帝國主義的一方利用保護主義提高了本國人民的有機構成和生活水平剝削有機構成低的國家,如果不讓貿易自由化而搞保護主義最後就是這下場,第2點錯誤是陳平講德國雖然一戰前技術比英國先進但是大英帝國依靠市場優勢還是把德國打敗了,但這是帝國貿易保護主義和壟斷原材料市場的原因造成的並不是亞當斯密講的古典自由貿易,第3點是資本和技術是難分難解的,沒辦法給出科學定義比如花錢投資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生產資料也可以看作資本也可以看作技術,研發科技所壟斷的人材資源是資本也是技術 ,因此真實資本就是技術壟斷優勢,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陳平說的「新陳代謝理論」和可以看作馬克思的資本價值構成的改變消滅資本的價格,但是資本有機構成是長期增加的利潤率有一個長期下降趨勢規律,每一次資本用經濟危機這種方式暫時提高自己的利潤率然後迎來一段繁榮時期,都會造成下一次大蕭條的經濟週期更難恢復到上次大蕭條之前的平均利潤率,就像一顆球受到萬有引力掉落,最後掉到地面上反作用力彈了一下,受到一個大小相等反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使其回覆原來的高度,但是因為有摩擦力和阻力,每次球彈起來受到的反作用力都比前一次更小一點最後越彈越低,馬克思就是說,如果沒有任何相反的趨勢存在的利潤率下降會導致資本主義崩潰,但是因為有反作用力改變了「資本價值構成」,所以這種7~10年週期性的波動是資本暫時可以克服自己的方式,但是長期來看(幾個世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還是會崩潰,因為有機構成是長期上升的。

以下是我之前的答覆 資本主義的危機的本質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原因在於用剩餘價值生產造成的相對生產過剩危機,債務週期和康波只是放大這種週期的槓桿而已讓他波動更劇烈,在資本主義時代以前危機並沒有這麼頻繁發生,在貨幣時代以前根本沒有這種經濟危機,馬克思早就發現這種危機是資本主義無法實現剩餘價值的危機是「G-W---P---W'-G'」產業資本和 「G-G'」金融資本這兩種運動模式共同造成的,最終發生的剩餘價值實現的鏈條斷裂,而不管是凱因斯還是新古典都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在顛倒和扭曲危機發生的因果關係。 至於那台大哲學教授根本沒考慮科學模型是可以預測的也可以重複做實驗檢驗證偽,也可以被實驗所推翻,因此才叫做科學,任何東西都有因果關係的。 金融資本和房地產本質是一種虛擬資本,並非是真實的資本,資產價格泡沫只是心理學現象並非是真實的物理原因(例如戰爭)消滅了資本,真實資本還是存在的。

邏輯分析

工資購買的價格是勞動力的再生產成本(生活資料價格),就是工資本身

勞動力的新增價值(產出)卻是 工資+利潤 工資+利潤 >大於工資購買價格本身

如果沒有任何詐欺的話,一個更小的購買價值,如何產生一個更大的價值?

資本家用一個比工人新增加值的更小的價值(工資)來購買他 這部分的價值增值就是利潤來源,

利潤就是資本家無償佔有勞工的剩餘價值 那你可以反駁說資本自己可以創造價值阿? 很抱歉馬克思也分析批判過這種狀況

「資本的本體」 不是指名義的貨幣或是數字,否則政府只要印鈔無中生有財富,

而是具有實體的機器 設備 廠房 等等實體有用的東西 資本本體(capital proper),它由生產工具組成,

包括最原始的斧頭、刀、犁,到最精密的機床、 最大的發電機或粒子迴旋加速器,或者設備最先進的工廠。 固定資本消耗誰來補償? 簡而言之機器壞了要修理他的消耗誰來補償 、誰來創造出機器本身?

答案是工人的勞動 只有勞動能創造一切的價值,而勞動力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

答案很明顯了,工人的勞動創造出一切的資本,這是邏輯分析得出的結論 1.工資降低的確是資本主義的規律,

在自由放任無政府干預的情況下 工資的價格要受到機器的價格競爭,還要受到再生產生活消費品的成本價格降低而降低

而機器體系本質本身是一種死勞動,是工人創造出來的「異化勞動」

機器本身只能能透過生產過程,轉移價值到新產品中自己不能無中生有創造價值, 所以生產要素的土地和資本本身都不是價值的泉源

公式1新產品的總價值=勞動力價值新增的量+轉移機器死勞動的量

公式2 勞動力的交換價值(工資),就是購買工人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也是再生產工人生活資料的價值

這個交換價值受到生產成本的影響也受到機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競爭性的降低,

就跟半導體和工業品的價值會受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斷降低一樣。

因為僱傭勞動制度的存在,工人本身沒有生產資料, 工資本身也同受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競爭的規律一樣而降低,

因為「勞動力已經被資本家異化為商品」 工資會不斷降低才正常,

但是我開頭也說了「自由放任的完全競爭市場和資本主義」並不存在

各國已開發國家都是實行所謂「帝國主義」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這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

利用意識形態把人民分割在所得不同的國家 然後限制人口自由移民,再利用政府干預和保護主義等手段,

給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貴族工人」高工資 維持內部龐大的中產階級 以阻止資本和勞動力跨國自由流動,

阻止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達到均衡, 阻止工人遷移到高所得經濟體內工作的一種制度 例如歐洲就會反對敘利亞移民,

美國會反對墨西哥移民 而且對相關產業競爭的國家利用國家安全等理由 或是技術封鎖,

反企業併購等手段實行「壟斷」 而阻止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 但是這種模式還是要同外部輸入剩餘價值才有辦法運作

因此一樣是對全球市場有所依賴 美國、歐洲資本有機構成比較高在全球分工體系裡的地位類似享有經濟地租的地主,

而開發中國家是相對受到剝削和轉移剩餘價值的對象。

2.馬克思的資本論指的就是這樣一種矛盾 資本主義的「相對生產過剩」和工資成長的不匹配,

因此產品要賣出去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 相對生產過剩是對購買力而言,並不是真正的過剩,

生產的產品可能還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求, 但是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了,這時候會導致資本家虧損。

而絕對生產過剩是指生產的產品多餘社會需要, 就算人們在有錢也不會買了,是真正的生產過剩


產品賣不出去滯銷就可能就會產生「經濟週期」和蕭條 之所以是「相對生產過剩」不是「絕對的生產過剩」

就是實現剩餘價值本身和工資的內在邏輯矛盾

因為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 等於 「利潤+工資 」

而工人的收入也就是「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只有「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人永遠都不可能用一個更小的交換價值去購買工資+利潤的交換價值

因此資本主義是不穩定的體系,時常發生週期性的崩潰和蕭條 ,

這種蕭條不可能透過擴大消費解決,更不可能透過「凱因斯主義」所謂的消費和擴張財政赤字解決

因為這和資本用剩餘價值積累成長擴大生產力的邏輯相矛盾 3.我之前已經說過工資是一種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

但是一定小於工人新創造的價值(工資+利潤) 這是資本主義體系永遠的矛盾和經濟危機的基礎





蘇聯紅軍的締造者 列夫‧托洛斯基 全家人是如何被史達林的特務在墨西哥殺死的?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 大衛哈維 對資本論第一卷的解說






建議你系統化學習在獨立思考 ,不要連些根本的基礎概念都沒有就隨意批判和反駁


個人心得:以下文章【帝國主義大戰和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是蘇聯創始元老之一拖洛斯基在二戰剛開始的1940年5月寫的文章,從21世紀的眼光現在看起來都一一被他言中了。帝國主義和民族國家本身就是戰爭和剝削全球無產階級的根源,列寧認為,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工人被養成了「工人階級的貴族」而拒絕反抗,加上內部龐大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人口,因此這就是已開發國家內部反革命的根本原因,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採取壟斷性的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利用從國外輸入壓榨開發中國家的剩餘價值來養活國內的小資產階級(中產階級)還有無產階級貴族工人,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內部的高工資高社會福利和北歐等級的社會福利政策,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帝國主義的外部世界剝削和全球60~65億人口的剝削基礎之上的。而史達林主義的官僚則退化成一種反世界革命的反動派,比如史達林後來為了拉攏向西方民主國家妥協解散了第三共產國際,又把第二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理解成了反法西斯戰爭和衛國戰爭。卻沒看見問題的根源在於帝國主義瓜分世界市場和資源以及無限擴張的壟斷性資本主義才是第二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



帝國主義大戰與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托洛茨基,1940年5月)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48年)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文字版)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1916年1-6月)

如果想要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建議你先讀共產黨宣言 在讀資本論三卷

資本論三卷的架構如下
第一卷是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二卷是剩餘價值的流通過程
第三卷是關於剩餘價值如何分配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包含地租二次分配 金融資本的運動 利潤率長期下降趨勢等等)

只有當讀完全三卷你才俱備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但這只是入門而已

對一開始學習的人來說應該先讀共產黨宣言
因為這是一篇幾小時就能看完的小

要俱備進階的知識圖譜,你還要看現代資本主義如何發展的
那就要讀列寧這篇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你才能瞭解【壟斷國家型態的資本主義 也就是帝國主義】如何影響20世紀後的資本主義發展


所以樓上問這種低級的問題,就好比一個不懂物理的人連基本的牛頓三大定律都沒搞懂就開始批判物理學是反上帝的一樣,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整的系統化的社會科學,包含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異化論、階級鬥爭理論,每一個模塊都是和前一個相關聯的,你只有系統化的學習才有可能批判他,例如你不懂唯物史觀就不可能懂人類歷史發展階段怎麼演變,你不懂剩餘價值論就不懂也就不可能知道「異化勞動」的概念
什麼是「異化」和「異化勞動」?

馬克思將勞動的性質分為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人類勞動力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商品,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資料被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最終勞動力才被異化為商品,異化的概念是出自費爾巴哈的哲學書「基督教的本質」提出宗教是人性本質的異化,費爾巴哈在此書中力證「上帝是人性的異化」才有後來馬克斯說「宗教是人民對現實苦難的一種歪曲心理反應,消除了來自縣時的苦難和壓迫的跟局也就消滅了宗教本身,因此有【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之說】」,而人類勞動力的異化概念是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提出的,異化有異己的力量和疏離自己的意思,例如「資本是異化勞動」人反而被自己勞動的創造物反過來控制,人類勞動的剩餘價值創造出資本,而資本卻被資本家無償佔有(資本又稱為死勞動),所以資本家才能不勞而獲領利息、租金、利潤等被動收入,至於分配問題馬克思是認為在社會主義階段扣除必要的社會再生產的扣除額(例如保證人民、教育、醫療住房的基本權利)然後再按勞分配多勞多得,而共產主義階段才是各進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另外一點馬克斯並不追求齊頭式的平等,努力和不努力的人領一樣的工資馬克思是反對的,在中世紀時許多小農和手工業者(例如家庭作坊)自己有生產資料能夠養活自己,隨著市場分工的擴大 資本的積累、集中和積聚,大資本併吞小資本小生產者,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成為向資本家打工的「僱傭勞動力」,在這種僱傭關係中人類是不平等的,因為人類不把自己當成商品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就無法維持生存,只是因為資本家壟斷了生產資料,而生產資料卻是社會分工創造出來的他的社會性質和他的私人佔有之間是矛盾的,我在這兩篇文章有說明過,這種資本主義競爭最後造成17種最主要的矛盾, 包括1.剩餘價值生產與流通交換價值實現的矛盾,2.工資下降規律矛盾,3.利潤率下降4.比例失調5.週期性經濟危機6人性普遍異化7工人階級工資被壓低相對消費不足和生產力相對過剩的矛盾


最近看到一篇拿利息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反駁馬克思的文章,

我要批判龐巴維克 維克賽爾等的貨幣利息時間價值論,時間不可能自己創造價值,

還看到他論述以為科技創新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可以改變利潤率下降長期趨勢

「貨幣的利息來自於貨幣租金」,而「租金是一種存量轉移價值」並非是時間自己讓貨幣無中生有創造價值,

如果沒有人類的勞動價值不會自己增值,例如你把100盎司黃金(貨幣資本)放到倉庫裡100萬年

他也不會自動增值變成101盎司,但是貨幣放到金融機構和銀行卻能產生利息,這是因為貨幣資本據有稀缺性,

貨幣資本可以產生租金因為金融和銀行資本運動過程是屬於「G-G'」來源於產業資本「G-W---P--W'-G'」運動過程的價值轉移,

這是由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先轉移產業資本,在二次轉移給金融資本家的,金融和銀行資本才有利息可言

銀行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存在瓜分了總利潤,而總利潤=產業資本+利息+地租

後兩種資本是會瓜分產業資本的利潤的,貨幣不可能自己無中生有產生價值

而是「價值增值」必須來自於勞動才可以無中生有的新增價值。

因此地租和金融資本,本質上都是「二次再分配」產業資本的結果,

如果把產業資本家比喻為小偷,那麼金融資產和房地產地主就是 「專偷小偷錢的人」,本質上是二次再分配

而固定資本和生產資料等是可以轉移價值到新產品中,所以產品的價值由勞動新增的價值+加上轉移死勞動資本的存量價值共同構成。

關於利潤率下降的繆誤,沒有考慮到合成謬誤,局部的利潤率增加會造成整個經濟體的利潤率降低,

例如高科技產業的高利潤會導致傳統產業的利潤降低,因為他們是競爭關係而瓜分了剩餘價值總量,

例如亞馬遜的科技創新可以提高美國資本有機構成,而造成沃爾瑪傳統超市利潤率下降,

因為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和可以剝削的剩餘價值總量是有限的,

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只是提高了「資本有機構成」變大了利潤率的分母

長期來看只是降低整個經濟體的利潤率而已。

在馬克斯的利潤率公式來說 利潤率P=(M/V)/((C/V)+1) 分母的C/V為資本有機構成,M/V為剩餘價值率。
雨晴 wrote:

※ 引述《mymamyma (雨情 )》之銘言
>
>
> 很多生產力低下的文明並沒有發展出奴隸制
> 而且東西方的集權跟封建制度的巨大差異





正因為有些門檻那些古代帝國沒有跨過去或者既得利益者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力
(例如慈禧太后反對火車,部落酋長反農業都發生過) ,所以才一直停留在落後的生產力模式
如果古代那些農業帝國沒有跨過這些門檻,當然就一直停留在落後的生產關係中了




雨晴 wrote:


> 豬如此類種種的問題
> 都不是共慘主義能說明的
> 資本主義之所以能解釋一切的經濟活動
> 最關建的其實是
> 他...不談政治...或者說最低限度的談政治




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決定上層建築(政治、宗教、法律、意識形態等等)
這點在每個時代都是一樣的,你信不信古代誰敢提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會被封建領主國王砍頭?





雨晴 wrote:

> 現實的情況是
> 經濟雖然跟政治有高度的相關性
> 卻不存在絕對的關連姓
> 雙方必須分開談論
> 政治的規政治,經濟的規經濟
> 老把兩者扯在一起
> 實際上是共慘主義最嚴重的錯誤
> 生產力的提高,並不會改變一個國家的政治
> 對岸已經很明確的給予了明確的證明
> 勞動才是產生價值的對吧??
> 那麼一些埋在倉庫中的作品
> 為什麼經過時間的沉澱,身價百倍了呢??
> 為什麼過去比黃金還貴的鋁
> 現在成了廉價金屬了呢??
> 價值從來就不是因為勞動而產生
> 他是一種單純的主觀判斷
> 只要一個人覺得他有價值
> 那他就是有價值的
> 如果沒有人覺得他有價值
> 那他是沒有價值的
> 前陣子場外有人懸賞一百萬找一顆低劣的鑽石
> 這不是因為這顆鑽石被投入了多少的生產力
> 也不是因為這物品本身有甚麼客觀價值
> 而是這顆鑽石,是他父親的生命鑽石
> 這一個鑽石,只對他一個人有一百萬的價值
> 對剩下的人來說,只是一個不值幾千的低劣鑽石
> 甚麼叫剩餘價值??
> 這世界從來沒有剩餘價值這玩意
> 所有的價值都是主觀價值
> 你來告訴我上面的例子剩餘價值在哪??
> 我在我家後院撿到一個黃金純礦石
> 賣了一千元,剩餘價值在哪??
> 我花了幾百個小時作的成品
> 結果沒人要
> 我勞動的剩餘價值又被誰剝奪了??
> 一個理論在最基本的邏輯上就已經發生嚴重的誤判
> 他所延伸出來的邏輯又如何是對的呢??
> 所謂的社會主義能解釋甚麼甚麼的
> 我還說推背圖也能預測未來
> 只有一個無論規模、時代、範圍都能合理解釋的理論
> 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理論
> 以上~



你會問同樣的問題還是因為你連資本論第一卷第一張都沒有看過,這個問題已經在資本論第一捲回答過了




你根本沒有區分「使用價值」和「價值」,「價值」不等於「使用價值」,更不等於「交換價值」

會認為價值等於交換價值,就好比認為質量等於重量一樣荒繆,

質量不會因地點而改變的守衡量,重量卻會改變在月球上在地球軌道上同一個物體有不同重量

人類的據體勞動會創造「使用價值」,人類的抽象勞動造價「價值」

而「使用價值」必須拿到市場中交換才能產生「交換價值」

價值增值來源於勞動

對於這點馬克斯有分析過 ,有些自然資源是天生有使用價值的

例如露天開採的煤礦 、石油,森林無人照管果樹上的野果子 這些天然資源都具有「使用價值」

但是也正是因為社會勞動分工的發展(例如內燃機技術)

某些形式的自然資源例如石油才有使用價值

生產過程只能創造價值和使用價值,

首先資本家用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 ,也就是工資的工換價值

而工資的交換價值取決於生產成本(生活消費品的價值),

生產後的剩餘產品和剩餘勞動量只有「使用價值」

必須拿到市場販售「使用價值」才能轉換成「交換價值」才能實現剩餘價值

因此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系統性矛盾 造成週期性經濟危機

例如有一個經濟體, 給工人300億的總工資,卻要求工人買回超過300億的交換價值的物品

因此剩餘價值流通鍊條會斷裂,生產鍊條和流通鍊條是矛盾的

生產鍊條要求不斷壓低工人工資,流通環節卻要求工人購買所有產品

因為工資本身是一種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卻要購買資本家的所有生產總產品

因此流通過程會經歷 「商品價值實現驚險的跳躍」

而流通環節最後必然有一部份無法實現剩餘價值,

產品賣不出去滯銷就會產生週期性的經濟危機,這正是「朱格拉週期」的根源


wrote:


nickmice wrote:
您別急!我還沒讀到那呢!
如果只是簡單的 W-G-W 或 G-W-G是不會產生資本主義的,同意嗎?
所以,貨幣轉換為資本的必要條件是透過 'W-G-W 與 G-W-'G兩者同時實現時才成立,且 W的價格<'W , 'G>G ,您同意嗎?
問題來了,請問如何確保 'G>G且'W>W ?



不同意

現在資本主義擴大在生產雖然是G-W...P...W'-G'

但是馬克思已經有指出

W-G-W 跟為了需要使用價值而買賣不同

G-W-G已經是資本 這是一種稱為「商人資本的古代形式」

商人資本是一種為了獲得更高的交換價值 用一個更小的交換價值去買,再賣出更高價值的詐欺

因為流通過程並不能產生價值,平等交換的話也不可能有商業資本

例如古時候絲路貿易,跟城邦之間商人貿易就是用一個比較小的貨幣買一堆商品 到另一個地點高價賣出

但這是種資本只是可能產生危機,也不會產生現代資本主義週期這種劇烈的大蕭條

是資本和擴大再生產結合起來讓資本主義充分得到了發展



資本論第一卷 第二篇


  假如互相交換的是交換價值相等的商品,或交換價值相等的商品和貨幣,就是說,是等價物,那末很明顯,任何人從流通中取出的價值,都不會大於他投入流通的價值。在這種情形下,就不會有剩餘價值形成。商品的流通過程就其純粹的形式來說,要求等價物的交換。但是在實際上,事情並不是純粹地進行的。因此,我們假定是非等價物的交換。

因此,堅持剩餘價值來源於名義上的加價或賣者享有貴賣商品的特權這一錯覺的代表者,是假定有一個只買不賣,從而只消費不生產的階級。從我們上面達到的觀點來看,即從簡單流通的觀點來看,還不能說明存在著這樣一個階級。但是,我們先假定有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不斷用來購買的貨幣,必然是不斷地、不經過交換、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種權利或暴力,從那些商品所有者手裡流到這個階級手裡的。把商品高於價值賣給這個階級,不過是騙回一部分白白交出去的貨幣罷了。[註:「假如有人感到商品滯銷,那末馬爾薩斯先生是否會勸他把錢付給別人,讓別人用這筆錢購買他的商品呢?」一個很氣憤的李嘉圖的信徒這樣質問馬爾薩斯,因為後者及其門徒查默斯牧師從經濟學的觀點讚美了純買者階級,即消費者階級。見《論馬爾薩斯先生近來提倡的關於需求的性質和消費的必要性的原理》1821年倫敦版第55頁。]例如,小亞細亞的城市每年向古羅馬繳納貢款,就是如此。羅馬則用這些貨幣購買小亞細亞城市的商品,而且按高價購買。小亞細亞人通過貿易從征服者手裡騙回一部分貢款,從而欺騙了羅馬人。但是,吃虧的還是小亞細亞人。他們的商品仍舊是用他們自己的貨幣支付的。這決不是發財致富或創造剩餘價值的方法。
  所以,我們還是留在賣者也是買者、買者也是賣者的商品交換範圍內吧。我們陷入困境,也許是因為我們只把人理解為人格化的範疇,而不是理解為個人。
  商品所有者A可能非常狡猾,總是使他的同行B或C受騙,而B和C無論如何也報復不了。A把價值40鎊的葡萄酒賣給B,換回價值50鎊的穀物。A把自己的40鎊變成了50鎊,把較少的貨幣變成了較多的貨幣,把自己的商品變成了資本。我們仔細地來看一下。在交換以前,A手中有價值40鎊的葡萄酒,B手中有價值50鎊的穀物,總價值是90鎊。在交換以後,總價值還是90鎊。流通中的價值沒有增大一個原子,只是它在A和B之間的分配改變了。一方的剩餘價值,是另一方的不足價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減少。如果A不用交換形式作掩飾,而直接從B那裡偷去10鎊,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顯然,流通中的價值總量不管其分配情況怎樣變化都不會增大,正像一個猶太人把安女王時代的一法尋當作一基尼來賣,不會使本國的貴金屬量增大一樣。一個國家的整個資本家階級不能靠欺騙自己來發財致富。[註:德斯杜特‧德‧特拉西雖然是(或許正因為是)研究院院士[86],卻持有相反的觀點。他說,產業資本家賺得利潤,是因為「他們按高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賣商品。他們賣給誰呢?首先是彼此互賣」(德斯杜特‧德‧特拉西《論意志及其作用》第239頁)。]
  可見,無論怎樣顛來倒去,結果都是一樣。如果是等價物交換,不產生剩餘價值;如果是非等價物交換,也不產生剩餘價值。


G—W—G'的形式,為貴賣而買,在真正的商業資本中表現得最純粹。另一方面,它的整個運動是在流通領域內進行的。但是,既然不能從流通本身來說明貨幣轉化為資本,說明剩餘價值的形成,所以只要是等價物相交換,商業資本看來是不可能存在的。[註:「在不變的等價物支配下,貿易是不可能的。」(喬‧奧普戴克《論政治經濟學》1851年紐約版第66頁至69頁)「實際價值和交換價值間的差別就在於物品的價值不等於人們在買賣中給予它的那個所謂等價物,就是說,這個等價物並不是等價物。」(弗‧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載於阿爾諾德‧盧格和卡爾‧馬克思編的《德法年鑑》1844年巴黎版第95、96頁[87])]因而,商業資本只能這樣來解釋:寄生在購買的商品生產者和售賣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商人對他們雙方進行欺騙。富蘭克林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戰爭是掠奪,商業是欺騙。」[註:《本傑明‧富蘭克林全集》,斯巴克斯編第2卷《關於國民財富的有待研究的幾個問題》[第376頁]。]如果不是單純用對商品生產者的欺騙來說明商業資本的增殖,那就必須舉出一長串的中間環節,但是在這裡,商品流通及其簡單要素是我們唯一的前提,因此這些環節還完全不存在。


關於商業資本所說的一切,更加適用於高利貸資本。在商業資本中,兩極,即投入市場的貨幣和從市場取出的增大的貨幣,至少還以買和賣,以流通運動為媒介。在高利貸資本中,G—W—G'形式簡化成沒有媒介的兩極G—G',即交換成更多貨幣的貨幣。這種形式是和貨幣的性質相矛盾的,因而從商品交換的角度是無法解釋的。所以,亞里士多德說:
  「貨殖有兩種,一種屬於商業方面,一種屬於經濟方面。後者是必要的,值得稱讚的,前者以流通為基礎,理應受到譴責(因為它不以自然為基礎,而以互相欺騙為基礎)。所以,高利貸受人憎恨完全理所當然,因為在這裡,貨幣本身成為贏利的源泉,沒有用於發明它的時候的用途。貨幣是為商品交換而產生的,但利息卻使貨幣生出更多的貨幣。它的名稱〈róxos,利息和利子〉就是由此而來的。利子和母財是相像的。但利息是貨幣生出的貨幣,因此在所有的贏利部門中,這個部門是最違反自然的。」[註: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第1篇第10章[第17頁]。]
  在我們研究的進程中,我們將會發現,生息資本和商業資本一樣,也是派生的形式,同時會看到,為什麼它們在歷史上的出現早於資本的現代基本形式。


勞動力商品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作為抽象勞動,能形成價值。所以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創造商品、創造價值的能力。這種勞動能力,在生產過程中,不僅能創造新價值,而且能夠創造比它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新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部分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

  現在,矛盾的內幕基本揭開來,資本家按照勞動力的價值購買了工人的勞動力,因而獲得了勞動力的使用權;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既創造一部分新價值作為勞動力價值的補償,又創造了剩餘價值,被資本家所佔有。在這裡,勞動力的買賣是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的,價值規律沒有被破壞。但通過勞動力的買賣,通過生產過程,卻創造出剩餘價值。創造出剩餘價值,貨幣才真正轉化為資本,貨幣所有者才轉化為資本家。只有在貨幣轉化為資本、勞動力成為商品這兩個前提條件同時具備時,才會有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具體勞動形成使用價值,但是使用價值不等於交換價值


馬克思有分析過最早的以物易物

W-W 或

後來演變成中古世紀的貨幣和商人貿易

W-G-W 為了買而賣,指人們為了需要「使用價值」而交換物品

賣出自己生產 換取一些貨幣 再購買需要的產品

如農夫賣出糧食去換取衣服的產品

G-W-G' 是一種古時候常見的商業貿易和投機,目的在於用一個更小的價值投機詐取一個更大的「交換價值」

只是單存的利用高買低賣賺取差價,他跟W-G-W不同在於它已經是資本

只是不過他不介入生產,例如古代的絲路貿易商人 可以再A地點買一堆東西 B地點賣一堆東西

但是這並不是現代資本主義,危機只是可能會發生但並不一定會發生

現代資本主義才是介入了生產過程,利用貨幣資本擴大再生產

G-W-P-W'-G'

這種模式用剩餘價值擴大生產力的發展

一方面提高了生產力 另一方面讓商品賣出需要驚險的跳耀

第一章 貨幣資本的循環 資本論第二卷
資本的循環過程[註:采自第Ⅱ稿。]經過三個階段;根據第一卷的敘述,這些階段形成如下的序列:
  第一階段:資本家作為買者出現於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他的貨幣轉化為商品,或者說,完成G—W這個流通行為。
  第二階段:資本家用購買的商品從事生產消費。他作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者進行活動;他的資本完成生產過程。結果產生了一種商品,這種商品的價值大於它的生產要素的價值。
  第三階段:資本家作為賣者回到市場;他的商品轉化為貨幣,或者說,完成W—G這個流通行為。
  因此,貨幣資本循環的公式是:G—W…P…W′—G′。在這個公式中,虛線表示流通過程的中斷,W′和G′表示由剩餘價值增大了的W和G。
  在第一卷中,我們只是在為理解第二階段即資本的生產過程所必要的範圍內,對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進行過研究。因此,資本在不同階段所具有的不同形式,它在反覆循環中時而採取時而拋棄的不同形式,在那裡沒有加以考慮。現在它們就成為我們研究的直接對象了。
  為了純粹地理解這些形式,首先要把一切同形式變換和形式形成本身無關的因素撇開。因此,這裡不但假定商品是按照它們的價值出售的,而且假定這種出售是在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也把在循環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價值變動撇開不說。





wrote:


您沒看懂我要表達的意思,G-W-』G是資本模式,但必須依賴 』W-G-W而存在.因為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必須透過商品的交換價值才得以實現.
G-W-』G 在課本中的恆等式為 'G=G+△G 這是貨幣轉化為資本對吧!
』W-G-W 在課本中並無恆等式,因為馬克思將這個部分稱為"商品的驚險的跳躍"
但是,若'W=W+△W不成立,則資本使用的勞動力無法產生商品的交換價值,您同意嗎?
問題是,如何同時實現 'G=G+△G 與 'W=W+△W ?
PS.這是釐清基礎假設的過程,您必須一步步來,先放下後面的章節內容,否則無法將專業知識轉為淺顯易懂的表述.



不同意

使用價值不等於交換價值,等價物交換不會產生剩餘價值,非等價物交換也不會產生剩餘價值,

因為所有交換和商品流通都不會產生價值

商人的貨幣資本只是改變了在不同買者和賣者之間的資源配置關係

整個社會的總資本沒有因為這種交換而產生一點增值

你最好看懂馬克斯在講什麼「交換過程中不產生價值,但是商人可以透過交換佔有價值」

就是交換不會產生社會的總價值增加

假設A商人有40元的物品 和B有50元的物品

交換之前整個社會有40+50=90元的價值

A商人用40元去交換到50元 A商人的資本增值10元

交換之後整個社會還是90元 但是社會的資源配置改變了

可能是資訊的不對稱 地理上的因素 反正邏輯就是交換不會把整個社會整價值增大一個原子

但卻能重新分配價值,因此他賺到了10元,別人必定要因為交換損失10元

以下是資本論第一卷

資本論第一卷 第二篇


  假如互相交換的是交換價值相等的商品,或交換價值相等的商品和貨幣,就是說,是等價物,那末很明顯,任何人從流通中取出的價值,都不會大於他投入流通的價值。在這種情形下,就不會有剩餘價值形成。商品的流通過程就其純粹的形式來說,要求等價物的交換。但是在實際上,事情並不是純粹地進行的。因此,我們假定是非等價物的交換。

因此,堅持剩餘價值來源於名義上的加價或賣者享有貴賣商品的特權這一錯覺的代表者,是假定有一個只買不賣,從而只消費不生產的階級。從我們上面達到的觀點來看,即從簡單流通的觀點來看,還不能說明存在著這樣一個階級。但是,我們先假定有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不斷用來購買的貨幣,必然是不斷地、不經過交換、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種權利或暴力,從那些商品所有者手裡流到這個階級手裡的。把商品高於價值賣給這個階級,不過是騙回一部分白白交出去的貨幣罷了。[註:「假如有人感到商品滯銷,那末馬爾薩斯先生是否會勸他把錢付給別人,讓別人用這筆錢購買他的商品呢?」一個很氣憤的李嘉圖的信徒這樣質問馬爾薩斯,因為後者及其門徒查默斯牧師從經濟學的觀點讚美了純買者階級,即消費者階級。見《論馬爾薩斯先生近來提倡的關於需求的性質和消費的必要性的原理》1821年倫敦版第55頁。]例如,小亞細亞的城市每年向古羅馬繳納貢款,就是如此。羅馬則用這些貨幣購買小亞細亞城市的商品,而且按高價購買。小亞細亞人通過貿易從征服者手裡騙回一部分貢款,從而欺騙了羅馬人。但是,吃虧的還是小亞細亞人。他們的商品仍舊是用他們自己的貨幣支付的。這決不是發財致富或創造剩餘價值的方法。
  所以,我們還是留在賣者也是買者、買者也是賣者的商品交換範圍內吧。我們陷入困境,也許是因為我們只把人理解為人格化的範疇,而不是理解為個人。
  商品所有者A可能非常狡猾,總是使他的同行B或C受騙,而B和C無論如何也報復不了。A把價值40鎊的葡萄酒賣給B,換回價值50鎊的穀物。A把自己的40鎊變成了50鎊,把較少的貨幣變成了較多的貨幣,把自己的商品變成了資本。我們仔細地來看一下。在交換以前,A手中有價值40鎊的葡萄酒,B手中有價值50鎊的穀物,總價值是90鎊。在交換以後,總價值還是90鎊。流通中的價值沒有增大一個原子,只是它在A和B之間的分配改變了。一方的剩餘價值,是另一方的不足價值,一方的增加,是另一方的減少。如果A不用交換形式作掩飾,而直接從B那裡偷去10鎊,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顯然,流通中的價值總量不管其分配情況怎樣變化都不會增大,正像一個猶太人把安女王時代的一法尋當作一基尼來賣,不會使本國的貴金屬量增大一樣。一個國家的整個資本家階級不能靠欺騙自己來發財致富。[註:德斯杜特‧德‧特拉西雖然是(或許正因為是)研究院院士[86],卻持有相反的觀點。他說,產業資本家賺得利潤,是因為「他們按高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賣商品。他們賣給誰呢?首先是彼此互賣」(德斯杜特‧德‧特拉西《論意志及其作用》第239頁)。]
  可見,無論怎樣顛來倒去,結果都是一樣。如果是等價物交換,不產生剩餘價值;如果是非等價物交換,也不產生剩餘價值。


G—W—G'的形式,為貴賣而買,在真正的商業資本中表現得最純粹。另一方面,它的整個運動是在流通領域內進行的。但是,既然不能從流通本身來說明貨幣轉化為資本,說明剩餘價值的形成,所以只要是等價物相交換,商業資本看來是不可能存在的。[註:「在不變的等價物支配下,貿易是不可能的。」(喬‧奧普戴克《論政治經濟學》1851年紐約版第66頁至69頁)「實際價值和交換價值間的差別就在於物品的價值不等於人們在買賣中給予它的那個所謂等價物,就是說,這個等價物並不是等價物。」(弗‧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載於阿爾諾德‧盧格和卡爾‧馬克思編的《德法年鑑》1844年巴黎版第95、96頁[87])]因而,商業資本只能這樣來解釋:寄生在購買的商品生產者和售賣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商人對他們雙方進行欺騙。富蘭克林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戰爭是掠奪,商業是欺騙。」[註:《本傑明‧富蘭克林全集》,斯巴克斯編第2卷《關於國民財富的有待研究的幾個問題》[第376頁]。]如果不是單純用對商品生產者的欺騙來說明商業資本的增殖,那就必須舉出一長串的中間環節,但是在這裡,商品流通及其簡單要素是我們唯一的前提,因此這些環節還完全不存在。


關於商業資本所說的一切,更加適用於高利貸資本。在商業資本中,兩極,即投入市場的貨幣和從市場取出的增大的貨幣,至少還以買和賣,以流通運動為媒介。在高利貸資本中,G—W—G'形式簡化成沒有媒介的兩極G—G',即交換成更多貨幣的貨幣。這種形式是和貨幣的性質相矛盾的,因而從商品交換的角度是無法解釋的。所以,亞里士多德說:
  「貨殖有兩種,一種屬於商業方面,一種屬於經濟方面。後者是必要的,值得稱讚的,前者以流通為基礎,理應受到譴責(因為它不以自然為基礎,而以互相欺騙為基礎)。所以,高利貸受人憎恨完全理所當然,因為在這裡,貨幣本身成為贏利的源泉,沒有用於發明它的時候的用途。貨幣是為商品交換而產生的,但利息卻使貨幣生出更多的貨幣。它的名稱〈róxos,利息和利子〉就是由此而來的。利子和母財是相像的。但利息是貨幣生出的貨幣,因此在所有的贏利部門中,這個部門是最違反自然的。」[註: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第1篇第10章[第17頁]。]
  在我們研究的進程中,我們將會發現,生息資本和商業資本一樣,也是派生的形式,同時會看到,為什麼它們在歷史上的出現早於資本的現代基本形式。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