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943286 wrote:
順便問一下哈佛大學畢...(恕刪)
有很多華人為台灣做很多事,雖然沒有常住台灣,但都是默默的做許多為台灣的好事。
為台灣做事不一定要「定」在台灣啊,哈佛、史丹佛的朋友都在其領域發展的不錯,
這是在台灣比較難有機會的。
我有朋友是史丹佛博士,她一個人在美國打工端盤子洗碗兼家教,拼長春名校碩士全額獎學金,最後完成史丹佛博士學位,
也在美國大企業擔任亞洲區總監,非常勵志的故事。現在的她為台灣偏鄉小孩默默收集各地的童書,錄製CD和中英故事專輯
送給這些可愛的小朋友一些珍貴的學習資源,這些媒體都不會去報的,之前日本311她也捐了快二千萬,這些曾經接線的大明
星非常感動。但她也是非常低調的,也沒去大似宣傳。
能力強的人不是說一個月賺多少,而是能為這個社會多做一些事,而華碩某副總也是默默的行善,也沒去因華碩需要去宣揚,
這就是善是從內心出發,並不是看外面表象裝飾。
在台灣就算是名校碩博士,也難有很多機會發展如在美國發光發熱是要靠人脈的,一個
美國創投圈為什麼要給一個無名團體機會? 就是看團隊能力,並不是夢想的說嘴就可以被這些矽谷園給接受,如果在美國工作
,找到好的團隊(學校/企業)就成功一半了。在台灣,沒有天使基金和天使創投,工作低薪 (我十三年前薪水到現在沒有多
大變動),也跟幾個朋友創業,但本士金主看速效,最後還是創業失敗。
在台灣工作其實就只有勉強吃飽而已,發展機會是受限的,也因為財團和政府的近視,
台灣發展不出真正的高科技,只能代工和複製Cost量,沒簍畢無太多創新(張忠謀的
語錄),台灣的天堂路還沒滾到,但陣亡數目非常慘烈。
在美國可以非常多的資源,在台灣的工作,目前雖然高學歷的很多,但是學非所用的很多,真正人盡其才的是少之又少,但如果找
到自己的工作依歸,也是一種幸福。我比較小幸運,最愛的興趣從高中就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但是電資學院的訓練並不能給我
工作上的發揮,還是必須不斷的進修和從工作上的新科技接觸才能保持手感,雖然很努力,但是沒機會沒人脈,只能勉強一家四口
餬口而已。
這是台灣缺乏有遠見政治家,到現在只能看著東協其他國家逐漸一個一個超車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