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公司賺錢應該優先給員工還是股東

蘭陽橋鄉村別墅 wrote:
現實情況是
你找a,b,c跟你一起去吃火鍋,說好了費用平分
假設火鍋100元,你們四人各付了25元
理所當然的你們4個可以把火鍋裏的料全部吃光光
而d和e是你們各花10元請來幫你煮火鍋的人
你會把火鍋裏的料分給d,e吃嗎?
(d,e又沒出買火鍋的錢,而且我已經付過服務費給d,e了)
佛心一點的分點湯和渣渣給d,e吃就不錯了

有人說員工是人才、資產
在台灣老闆眼裏,員工大多是成本而已
沒有什麼人不人才的問題


這個比喻有幾個瑕疵

1. 有可能de在接受邀約時,你們有答應用10元請de替你們煮火鍋,
但如果火鍋煮得好吃,會分一部份的火鍋料給予de做奬勵(分紅)

2. 正常來說,你們(abc及你)不會希望火鍋料被吃光光(公司資產用光),
而是會期待火鍋料越煮越多(煮好了賣給別人再買更多火鍋料=>獲利),
這時如果不希望de因為別人出20元請他們煮火鍋(跳槽),
是否得考慮分更多火鍋料給de呢?

3. de雖然沒出買火鍋料的錢,但沒有會煮火鍋的de存在,火鍋料永遠都只是一堆生冷的原料.
並不會主動變成一鍋熱騰騰好吃的火鍋,請問de的存在是否只是單純的成本呢?

dukkha wrote:
這是因為投資人對外國的資訊有限,風險相對較高,是故就算回報稍高也不考慮投資。同樣地,大陸人不願到台廠工作、或臺灣人不願到別的地方工作,都是得考慮諸如離鄉背景的機會成本及當地公司所開出的價格、企業文化等多重因素。


說這麼多

台廠就是薪水比別人低啊...

不然大陸人幹嘛搶著去外商..

台廠還是講中文耶
端木賜 wrote:
前幾天看到某報紙專欄...(恕刪)


樓主,

這邏輯很簡單,賺錢當然是要先給員工,

股東是比員工高層次的存在,

跟當老闆差不多,賺的是經營財,要大氣點,

一點波動就受不了還想投資經營啥?

員工對公司沒信心大賣股票,

要先檢討的是董事會怎麼領導公司的,而不是去思考怎麼維護股東權益,

賺錢不先分給員工,也別想有亮麗的股東權益,

馬兒不吃草要怎麼跑得快?


樓主可以多觀察,那些股東權益優先的公司,最後都淪落惡性循環~

而目前一些市值很高的公司,裡面只要不是高取代性的職缺,分紅都是很大把大把的在分~


www.geneai.com
說的很好

但當你是老闆時說出來的可能就相反了...

rojar wrote:
樓主,這邏輯很簡單,...(恕刪)
dukkha wrote:
說得很好。公司沒賺錢...(恕刪)


公司沒賺錢,一樣繼續支薪
這句話有疑問吧

現在公司賠錢或沒賺錢,不是無薪假就是裁員減薪
何來一樣繼續支薪?還是說~無薪假、裁員、減薪,這些都不算阿?
買三星?如果你還認為你是台灣人,就不應該將台灣人的尊嚴踩踏在地上,如果你還是要,那請搬家吧...台灣並不適合您居住。

蘭陽橋鄉村別墅 wrote:
在台灣老闆眼裏,員工大多是成本而已...(恕刪)

+1
這給是為什麼基本工資不漲的原因
老將薪資過高,想盡各種方式叫你走人;菜鳥別想調薪,調薪請自己想辦法

試算一下,假設一家公司200人(薪資高低先不管,勞退健保也先不算)

200人*2000元調薪=400,000元/月
老闆每月要多支付40萬,你可想,台灣以中小企業為居多,他們會願意嗎?
公司賺錢=>錢分給員工=>留下人才=>公司賺更多利潤
公司賺錢=>錢分給股東=>人才流失=>公司轉盈為虧

股東只在乎你公司賺不賺錢
你的什麼人才他才不管
當你開始虧錢股東早就跑光了

你說說看公司該重視的是人才還是股東?

當公司裡面都是人才時
你說說看股東會不會抽銀根?

mipec1987 wrote:
公司沒賺錢,一樣繼續支薪
這句話有疑問吧
現在公司賠錢貨沒賺錢,不是無薪假就是裁員減薪
何來一樣繼續支薪?還是說~無薪假、裁員、減薪,這些都不算阿?


公司有賺錢的義務(不然就叫財團法人了),要對股東負責。

賠錢或沒賺,處理的方式不外乎開源節流。

開源對這類公司根本不可能或是很難(不然怎麼會沒賺或賠錢?)

只好先從節流開始做,關閉不必要的部門/工廠,裁掉對公司最沒價值的員工。

所以我說台灣老闆東西學一半,關廠裁員學美式企業,但找人材卻是日式企業思維。
產業才會愈來愈退步,人材才會外流。

另外,出來賺錢怎麼可能零風險?除非去考公務員之類的。所以我說「低」風險啊~
無薪假就是員工自已對公司前景的賭博,看是公司有熬過去可以免於自已失業,
還是直接就失業(被裁或自已離開)...

而且講得難聽點,公司只要沒倒掉收起來總是會有員工還繼續領薪水的。
為何有人還能待,有人被裁掉? 有本事的人巴不得前景不看好的公司能裁掉自已,
領了資遣費,下一個工作搞不好已經在等了...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bluesystem wrote:
mipec1987 wrote:
公司沒賺錢,一樣繼續支薪
這句話有疑問吧
現在公司賠錢貨沒賺錢,不是無薪假就是裁員減薪
何來一樣繼續支薪?還是說~無薪假、裁員、減薪,這些都不算阿?




公司有賺錢的義務(不然就叫財團法人了),要對股東負責。

賠錢或沒賺,處理的方式不外乎開源節流。

開源對這類公司根本不可能或是很難(不然怎麼會沒賺或賠錢?)

只好先從節流開始做,關閉不必要的部門/工廠,裁掉對公司最沒價值的員工。

所以我說台灣老闆東西學一半,關廠裁員學美式企業,但找人材卻是日式企業思維。
產業才會愈來愈退步,人材才會外流。

另外,出來賺錢怎麼可能零風險?除非去考公務員之類的。所以我說「低」風險啊~
無薪假就是員工自已對公司前景的賭博,看是公司有熬過去可以免於自已失業,
還是直接就失業(被裁或自已離開)...

而且講得難聽點,公司只要沒倒掉收起來總是會有員工還繼續領薪水的。
為何有人還能待,有人被裁掉? 有本事的人巴不得前景不看好的公司能裁掉自已,
領了資遣費,下一個工作搞不好已經在等了...

這兩個說法,端視時間長短,可以說都是正確的。企業賠錢,短時間來看,企業必須照付員工薪資,股東認賠。長期來看,我們不是共黨份子,不能無限制的讓股東賠錢而保障員工鐵飯碗。企業必須增加效率,減少成本。一般最快最常見的方法就是裁員。

而每個產業因應環境變化所需時間長短不同。最短的大概是無照攤販,今天營運不好,員工今天的薪資得照發,但每天可能整個攤都得收起。另一方面來說,航空業所需的時間算是很長的。最近馬航在烏克蘭被擊落的慘案便是因為公司賠錢,管理階層迫於營運壓力,選擇不裁員,航班照飛,但抄危險捷徑的結果。

企業賠錢,裁員。當然股東,員工均輸。短時間內,股東損失的是部分資本,縮編以求東山再起,一般需許多年不斷賠錢才會把全部所投入的資本賠完。所冒的風險已所投入的資本為限。不包括資本家私人財產。而員工一旦被裁,所失去的是全部的收入。年長的員工轉業也相對困難。這就是為什麼資本主義以資本主義為名。在這個制度下,遊戲規則為資本家所立,資本家佔盡所有好處。

蓋人口遷徙有疆界之限,而資本轉移則無垠無涯。資本主義下,資本家出資,承擔血本無歸的風險。工人出力,薪資---對所付出勞力的報酬---相對有保障。若或創業苟成,資本家獨享所有的利潤,工人無法獲得合約之外的薪酬。資本主義鼓勵冒險,保障願意承擔風險的資本家承受的風險不多於所投入的資本。公司破產 不溯及私人財產。個人破產不溯及配偶財產。而創業成功的資本家可以享受多於常人薪資所得的回報。企業可以非常容易的裁汰表現不佳的員工。

資本主義並不完美。全世界產業面對高稅率、高成本、高工資只有歇業、出走一途,澳洲也是如出一辙。最近有名的例子是南澳及維多利亞州的汽車工業以及製造 業。資本家可以歇業清算資產、可以帶著產業出走,可以在宣布破產之後可另謀東山再起。而對於長期在噪音充斥的工廠裡待了數十載、五十多歲的老員工們---耳聾、背駝、無法再學其他謀生技能---一旦失業便一切全完了,這輩子再也沒有過上好日子的指望,再也不可能享受優於常人的物質生活了。

這個並不完美的主義事實上有很多缺陷,2011年時任台灣行政院長吳敦義說「無薪假理念應得諾貝爾獎」。這明顯的是有缺陷的制度使然。行政院長對總統負責,不直接對選民負責。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淪為總統行政的打手、卸責的沙包。唯一能與其抗衡地只有選民手中的選票。

在資本家、中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的階 級鬥爭中,資本家一向佔上風。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業緣個人了。老實說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再也沒有別人有義務提供兄弟更好的生活。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其變寧唯一紀、二紀,
人要為自己打算沒錯啊
重點是現在連找份好工作都難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