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不是抱怨只是好奇我也當過小主管,也看過為勞方的主管在會議上和老闆吵,補休休不完之類的不過還是為資方的主管比較多而且這種人也會相信資方劃大餅那一套,我也覺得很好奇,才會開文,讓大家討論一下不用對我人身攻擊
當上主管的第一天,就會開始接觸成本這一類的核算。即便是內勤工作,也要開始懂得分配與計算員工效率是否符合與薪資相應的產出值。當中的心態與管理方式轉換,確實需要時間。不過,通常核算完成本後,就只能是開始盡量減省開支與有效分配了。面對求職者,我通常會說明職務內容後,請對方就自身的能力提出期望待遇。然後,又回家用力算成本,也同時評估聘僱此人所能為公司整體帶來的正面價值,其中,也包括面談時的態度表達,如果是很積極有心的人,至少可以比較放心「進來的這一個人不會搞壞整體的正向氛圍」。如果最後總體評估及核算結果,可給出的薪資確實與求職者的希望差很多,也只好跟對方抱歉!如果只是差一點點,就會盡量試著和求職者溝通看看。能讓主管花時間認真核算一下薪資的,肯定也是已經覺得很不錯、蠻適合的人了,能網羅適合的人才,對公司是好事,主管花時間溝通薪水落差,也蠻值得的。至於,主管的嘴臉,通常就是出現在:「已經說明清楚工作內容,你也表示理解與認同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照這樣的規範好好的做事」這些平常的事務執行面上了。
主管有好幾種,如果版主沒當過需負部門整體營運責任,當然容易說出這種話,所以就如同他說的,別砲他了,他還嫩。如果你的公司具一定規模,有定訂KPI,就不太會有勞方資方問體,總之一切以KPI為準則,它決定你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