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回答你
國家競爭力來自於產業競爭力
個人競爭力也是來自於產業競爭力
產業才是培養競爭力的地方
歐美名校畢業到爛公司去,三年成廢物
普通台灣私立大學畢業,能進好的國際企業
能存活下來,三年後就是人才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人才一直出去
因為台灣除了半導體外,其他的產業都競爭力不足
薪資跟視野無法滿足人才的野心
台灣為何不能小確幸?
因為台灣的GDP產值
跟大部份產業還沒進入贏者圈
也還未建立起良好的創業跟創新獲利機制
簡單來說台灣現在很多產業是後有追兵
前方又沒有新的產業升級跟創新
一小確幸太久就會被其他國家超車
歐美人可以小確幸
是因為他們許多產業有不可取代性
加上一堆對科學和創新有興趣的人
在良好的創業跟創新環境下不斷括展新的產業
所以一般只想安安穩穩過生活的人可以小確幸
因為國家經濟發展有穩定的機制跟方向
韓國正是往上面的方向前進
日本現在還是很多不可取代的產業
但是已經漸漸失去創新的動能
台灣是處於轉型期,一不小心就會萬劫不復
excalibur wrote:
以下文章本來是放在新...(恕刪)
有這個疑惑我認為是把技術勞工跟高階人才混在一起談。
技術勞工代表的是有基本工作技能,但能不能找到工作或薪水高不高,不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跟大環境或政策關係比較大。這種人失業了需要政府幫助。你如果問說他們"競爭力"不高為什麼需要被保護,那你應該問說成長過程中所培養的競爭力全部是個人努力還是其實是踩著其他人爬上來的。或繼承父母的財富而來的競爭力?
如果是高階人才,應該開放外國人來競爭,也開放本國人去外國競爭。所謂人才無國界。這個部分因為他們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了,接下來才是談提升。
以這樣去推企業也一樣,有些企業是大聯盟需要給他們舞台到世界去。有些企業注定就只是1A只能在台灣生存。這些1A企業通常遇到外國企業來競爭時沒競爭力,所以政府在不用刻意花太多資源去救企業。但需要花資源去保護在這些企業工作員工。
excalibur wrote:
以下文章本來是放在新...(恕刪)
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對外或是時勢所趨),應該要想辦法轉型,逐漸淘汰掉
台灣要力求轉型,這個講大家都會講,有幾個做得到?
服貿要逐條審查
作生意,說穿了就是彼此協商,你讓我一根蔥,我拿一根薑跟你換,兩邊同意了,合約簽一簽,生意成了
為什麼FTA無法逐條審查? 沒有其他國家在做逐條審查的...
誰該犧牲? 哪個產業其實已經走向夕陽? 哪些是我們要踩住的底限?
這個誰來決定??
政府決定? 專家學者決定? 還是一人一票公投來定?
你覺得這個應該,可能,攤在陽光下台給全民檢視嗎?
如果今天被犧牲掉,要拿去跟對方換利,剛好是你服務的產業,甚至是你的家業...
你會虛心接受,先自我反省然後力求轉型來成全大家??
大部分的做法都是,找拉個白布條去抗議,然後找民代來抗爭,然後說政府謀殺,犧牲掉你的權利...
這樣的生意,談的成也真是奇蹟了....
如果你是公司老闆,或者是公司中負責管控成本報價分析的主管,你應該懂這個邏輯
你難道會去跟公司的所有員工,一一解釋公司標單內容的細項嗎?
台灣要力求轉型,沒有競爭力的應該要想辦法轉型,或政府來幫忙輔導輔助
問題是.....誰會承認自己的就是那個該被犧牲掉的??
難 !!
我知道有時候這種問題很難簡單回答。
尤其政治和經濟實在密不可分,
商歸商,政歸政這種話都是騙人的。
上面網友提到高階人才和技術勞工的分別以及遭受到的衝擊我能了解,
但是像歐洲有兩個國家我很有興趣,
一開始我也有提到德國和瑞士,
德國技術據我所知是學徒制,機器世界聞名
瑞士手錶工匠,百年至今仍然存在,也許智慧手錶可能有影響。
但這兩個中小企業也算很多的國家似乎全球化的影響不大。
每個國家都會有只經營本土的本土產業,
難道就應該屈從國外巨商的壓迫而被淘汰,
感覺有點怪怪的。
這樣的話,可以預測最後每個產業全世界都只有一家公司獨大。
而高階人才的引進,
ACER的前CEO,
BENQ之前進軍歐洲SIMENS,
都算是失敗,也許國情不同要整合不易。
令我有時候會有種從高階人才的全球流動的效果
似乎不如從本土培養人才流動到全球來的好(像三星就派一堆人出去世界各國駐點)。
不過,同意如果產業要真的被淘汰的話,
要照顧好員工。
現在學問細分複雜,有時產業消失就等於失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