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孩子笨
上大學最最重要的不是哪些知識
因為這些知識都會過期
而是思考的方法
基礎的專業
萬年科系不用怕 只要他是基礎
大學讀個基礎就了不起了
高中大學盡量讀名校 因為同儕激勵的力量最大
小的不才 遇過幾個學生\
醫學系的說老師太混,出題太簡單
排名後的國立學校學生老師上課準時下課的就給低分 不上課的老師分數最高(我親眼看過)
建中的學生不爽老師的作法是拼命讀書讀贏老師或是考過英檢就免上英文老師的課
排名後的學校學生最常說討厭老師所以我就不讀那科
還有工作態度,好學校出來的實習生我遇過幾個,工作會提早到。排名後的實習生吃飯可以吃一個半小時,然後拿作業在實習時間寫,因為報告跟實習有關。實習時數要連吃飯時間一齊算。
氣度見識差太多了
bobbycomboy wrote:
應該是台灣沒有能力做代工以外的行業,玩品牌可不是小資本公司能玩的
最近看CNN的新聞
也有提到臺灣薪資低的問題
觀點是我們中小企業太多
而很多中小企業的目標是survive與獲利為主,不是創新
薪資不高是普遍的現象
學校教的,用不到也很自然,企業行號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人才需求
好比李安,他在臺灣能學以致用嗎? 就算能,也很難成為今天的李安
市場與環境,並沒有這樣的條件,讓許多科系能學以致用
再看看臺灣的媒體工作者,又有多少百分比是真正新聞系大傳系出來的人才?
多少其它科系畢業的跑來搶飯碗? 而也有一堆大傳出來的,跑去做其它行業
這都一方面顯示大學學的東西很多根本用不到,浪費生命
另一方面也看到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根本跟學校提供的,不大相關,企業乾脆自己教

tracer1000 wrote:
最近看CNN的新聞也...(恕刪)
其實我個人的看法,前面有提到,主力還是產學落差,所培育的人才對企業而言是垃圾
目前就是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
----------------------------------------
首先,台灣不處於世界產業的前沿,不需要這麼多普大畢業生。只要10間以內甚至5間以內就可,但陳水扁的教改之後大幅增加的普大畢業生無法消化,一些偏向實作的工作又缺少人來做。
另外,台灣是一個以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相對而言,勞動力和企業的匹配更加重要。很多人觀念裡認為,一些“低端”產業會全部移向工資最低的地方(中國等等)。
實際上即使發達如日本,這些“低端產業”吸收的就業也相當可觀,仍然有很多企業,可以通過精密的資本/勞動匹配達到很高的生產率。這些企業最需要產學結合、訂單式的技術教育。教改摧毀了台灣過去的這種職教模式,加速了小企業競爭力的流失,結果就是產業和就業機會的加速外移。當然這一點我只是個人觀察歸納出來的,沒有客觀經驗,各位你可以反駁我。
普大門檻放得太低,普大生平均素質下降,這時廠商花錢僱到“次品”的概率增加,所以傾向於謹慎僱傭或者壓低工資補償僱到“次品”的風險。
教改把一部分有實作天分的小孩從技職移到了(可能不怎麼樣或是產值低的)普大,所以同一個崗位上的工人比以前那一批素質要差非常多了。
另外,工人技能的下降(一部分聰明小孩改上普大)損害了企業競爭力,部分造成了產業的外移和需求的下降,進一步拉低了整體的工資:以前我的小工廠能從技職招到不錯的孩子操作及研發機器,現在技職畢業生的素質大不如前,普大學生素質更是低落,我就乾脆把廠遷移到大陸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我的小工廠里的會計、秘書也沒了工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