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 wrote:
我本人也有90K (以上都不含年終或考績)
提到22K這個數字
樓主看到的是, 一個人爭不爭氣, 能不能拿到超過22K這個數字
而我看到的是, 台灣整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
相信樓主當年畢業時, 一般起薪至少有22K
樓主至少工作十年, 有沒有想過, 比較起物價
十年前的22K跟今日的22K是否相同?
物價上漲, 基本工資不應該隨著物價上漲嗎?
樓主的發言, 讓人覺得樓主是資方
可是除非樓主是老闆是資方,
不然, 身為勞方的樓主, 不要以為自己不會是22K的受害者
當樓主以拿到90K自滿時, 有沒有想過,
同樣的工作, 為什麼在台灣只值90K, 可是在海外可能可以拿到140-180K甚至更高?
為什麼同樣的工作, 在台灣的我們能力不比人家差, 拿得就比人家少
這背後有產業結構, 產業策略等問題
如果勞工不團結, 永遠是資方賺得飽飽的,
勞工只能領資方的零頭
所以, 樓主拿90K也不要太開心
在那邊看不起只能拿22K的人,
在譏諷是因為他人沒有能力
整個產業薪資結構失調
吃虧的絕對不止是那些新鮮人或者是職場弱勢者
你我都是輸家......
真的覺得90K多?
想想看, 十年前去曼谷多少錢
或許, 十年前, 還可以去曼谷用少少的錢當大爺
現在呢? 匯率接近1:1的情況下, 去曼谷真的有便宜嗎
是人家的競爭力增加? 還是我們的競爭優勢下降....
所以, 請不要再以自己領90K自豪去笑領22K了......
因為, 只要是整體經濟不改善, 遲早看到一堆人出外當台勞
樓主看到的是個人努不努力爭不爭氣
而我看到的是整體國家競爭力
22K只是一個數字
不過, 這個數字後面隱涵的意義跟問題
絕對不是你我單純這些簡單的分享就能解釋清楚的
P.S.
台灣薪資結構變化, 還有一個重大事件, 顯少聽人提起
之前, 大家聽到科技新貴, 主要都是來自分紅
可是, 有沒有發現, 當分紅必須要當費用認列後, 科技新貴這個名詞慢慢不見了
試著想想, 很多科技公司都是有賺錢的,
為什麼分紅費用化施行前, 可以把賺來的錢以揩股東的油, 透過股票或現金發給員工
但分紅費用化施行後, 公司還是賺錢, 可是顯少聽到公司大方的發放股票或現金股利給員工
所以, 最後是資方賺得飽飽的, 可是勞方就是拿著死薪水.....
不過, 我的看法不見得對, 畢竟我不是財務專家, 還請懂的人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