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要不要送小孩去對岸唸技職呢?

其實,
兒子的學長就有曾出現過,
術科頂尖,
全國技能競賽第一名,
被德國車廠看上,
送去德國受訓,
拿到“甲級”證照,
目前為原廠一級技師!!
是不是真的我也不曉得??
上次懇親會時,
他們班導師說的
新聞有播過不少類似的訊息~

歐美國家對於頂尖人才 都是包吃包住,還給優渥生活費用

全額獎學金 讓頂尖海外學生 無經濟後顧之憂 不花父母一毛錢/學習還能賺優渥薪資

就怕你兒子 還達不到頂尖人才的錄取水準~

特別是德國的師徒制 跟華人濫用師徒制 把學徒當免費勞力使喚/卻私藏技術的情況不同

德國師徒制 徒弟沒教好,無法出師 反而是做老師的丟臉,你不學精通 德國師傅比你更擔心砸招牌

德國還規定 一定要在期限內讓學徒能學到出師的水準 全都是師傅的責任~

跟華人師傅普遍凹學徒, 甚至幾年都讓你只能打雜學不到東西 根本天壤之別

德國的技術品質 能領先世界 不是沒有原因

(本身長期在德商,帶過不少德國來的大學實習生,這些訊息都是德國人當面告知的,完全顛覆華人的傳統概念
看到德國公司 每年讓大學實習生 有免費海外分公司實習機會,公司出機票包住/又給薪
德國對於下一代的培育 遠非錙銖必較的普遍華人公司能比)

kken19 wrote:
術科頂尖,
全國技能競賽第一名,
被德國車廠看上,
送去德國受訓,


中美貿易戰周四開打,一年近4000億美金的中美貿易逆差 習進平要怎樣擺平?? 去庫存的噩夢即將重現

還在大中國夢的 也該醒醒探頭看一下真實世界了~
不管如何啦!
天助人助也得自助!
17歲了,
真的也該面對壓力,
不可能再隨“興趣”過快樂日子,
將來會如何?
不知道!
機會也是只給有努力有準備的人!
千古不變的道理!!
不知道樓主對技職教育的想法是什麼,
早期讀技職就是要提早入社會賺錢,

如果讀技職學校到最後,還是要拼升學,那當初應該要讀普通高中,至少也比較會考試。(台科/北科也收一般高中生)

勉強讀一些學店,畢業後也沒比較好,
周遭一些朋友本來只有高職或專科學歷,在廣設大學後,被逼得去補學歷,畢業後只是學歷比較好看,工作上也沒太大變化。
剛發現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這篇文章居然出現在今日頭條app裡面
我的發言居然也被挑了出來




0926414414 wrote:
剛發現一件不得了的...(恕刪)


能在今日頭條裡出現
恭喜恭喜
loonvan wrote:
www.gatzs....(恕刪)
astkhh wrote:
...(恕刪)

在孩子經過上類的多种管道入學,我想提出個人收集的一些參考資料。
985,211都已過去,現在講雙一流及專業評鑑,好的名校也有差的科系專業,冷門的學校也有全國排前的專業,就看選校還是選系。
然而大陸的高校分多類型:有綜合型,專門型,特殊功能型及專供型等等。
名氣大的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京、武大、中大、川大、上交、廈大等等都屬綜合型。
其它XX理工、工程大學、XX政法大學及XX科技大學都屬專門型。
軍事、國防、技術、科學等大學都屬特殊功能型。
人民、民族、藝術、電力、能源、外語等等都屬專供型。
如果説台生唯一的優勢,就是可以現有的資格,進入比原應錄取級別更高的高校就讀,去年(2017)學測前標就有機會入學全國排名前三十內,甚至前十內的學校。而今年年初更進一步降低至均標,以致吸引更多台生関注。然而相對的也造成許多名校提高要求標準,按今年(2018)各名校已發佈招生公告,幾乎大多提高申請標準為頂標,少數如上海交大還指明只收72級分以上的,所以不見得會輕鬆入學。
奉勸想去大陸高校就讀的台生,除了要注意臺灣教育部承認學歷的128間大學外,對所中意的學校及學科評鑑成績,也是關注的重點,不然選了名校的差系,就悲催了!
順便説下,公立高校傳統文、法、商、理、工等學院專業,一學年學費約5一8K人幣,特殊科系及醫科也有超過10K的,但都比台便宜,因為一年收一次,不似台灣分上下學期收二次。
學生一律住校,從2人間到8人間都有,住宿費也從4K一0.6K/年都有。
生活費根據城市地區消費不同,從不到1K一1.5K/月的都有,然而如果以全部在校生活,食衣住行娛樂,基本校內都足以供給,且費用比同城低很多。
整體來説還是比在台省很多的!
參考囉!
要學修車最快方法讀夜間部高職

白天去修車廠打工三年下來都可以快出師了

我以前是讀夜間機工科白天在機械工廠三年下來都被叫師父

個人還去讀二專夜間部幾年下來技術都比別人強

還有同學是國中讀完去職訓一年住校在讀高職技術更高

台灣在全世界技職技術比賽常拿金牌

汽車板金也有人拿世界金牌

記得還被德國汽車大廠請去大陸教板金

你覺得送去大陸學技職有比較好嗎?

學技術要吃苦

有個同學做機械鏟花當兵回來一個月二十幾萬這是二十年前的價錢

這技術一個月要賺四五十萬也不是問題
前有大大問小弟,
對唸高職的想法是甚麼??
當然是“進可攻,退可守”囉!
小弟本身也是技職體系出來的,
出社會後的前十年,
幹過不少工作,
也做過業務主管,
晃了一大圈,
後面十多年,
還是回到工廠“顧”機台,,
(當然不單只是操作機台的作業員啦!)
靠的還是在技職學校打下的基礎(電機),,
雖然在校時是蠻混的,
一週兩天的實習課程,
還是有差,,,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