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時分三班,要請三個22k=66k,
公司對每個人力付出的成本也不只是員工拿到的薪水而已,保險、休假、產假、病假等等,都是額外支出,
員工還有情緒問題,家庭問題,
工廠一設立,要是不24小時運作,產品的單價就無法壓低,
同性質工廠競爭這麼激烈,一樣的商品比較貴的有誰要買?
現在搬運有機械代勞、連翻譯也有電腦可以做基礎的部分,
就像數位相機不朝高端走變成單眼相機,遲早被手機的照相功能取代,而且手機分享照片更方便。
勞力密集的產業本來就撐不久,連中國的薪資都成長的比台灣快,
一堆機械人來服務少數人類的情景,大概這一波工業革命之後就會越來越明顯了吧
企業最好大量導入自動化設備
自動化設備用越多,人力需求越大
你用一隻機械手臂取代三個產線工人的同時,會產生五個人力需求 (製造、設計、操作、維護機械手臂)
而且大多的需求都比手臂取代的人力要高階(我指的高階是指技術性質),釋出的職缺薪資也比較高
工業革命一百多年了,早就證明越是機械化、自動化,最終產生的人力需求越多。怎麼還有人認為公司都自動化以後大家都要失業了?
的確消失的職缺跟釋出的職位所需專長不同
但轉型的過程必定會有陣痛期。事實上工業革命以來已經不知道轉型多少次了
轉型陣痛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嚴重,因為轉型不會是短短幾年的事
自動化(工業2.5~工業3.0)已經推行超過四十年了,臺灣到現在的自動化程度還不知道多落後
四十年前的生產線工人,到現在都還找得到生產線工作可以作(但早就退休光了吧)
產線人力需求下降,不代表立刻消失,有能力轉型的還有機會轉到其他領域
年紀大了沒有學習動機/能力的,也不是就找不到產線工作,等產線工作真的少到不行時,這些人也該退休了
崇尚大姐姐王道的企鵝 wrote:
機械人的載重、精度...(恕刪)
勞力密集、重覆性高的工作被機械取代,這只是第一步而已
早三四十年前全球就在走這條自動化的路了,臺灣會低薪,跟自動化程度低真的脫離不了關係
自動化的初期投入成本很高
企業願意投資自動化的第一優先條件,就是成本考量
只有當人力成本高過自動化成本時,企業才會積極的往自動化方向走
臺灣的低薪,造就了臺灣企業自動化程度低落的現況,但也因為臺灣人力太便宜,企業才會根本不想要自動化
所以要推動臺灣企業自動化,提高工人薪資是第一要務
就如同新聞所說,人事成本增加了,所以企業要尋求自動化的方案
看起來好像一開始勞工得利,企業成本增加,轉而走向自動化,勞工反而失業
但這是一個轉型的過程。企業因為工人成本增加而往自動化方向改變,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提升,因此自動化相關的產業人力需求就會增加。 有能力轉型的人可以投入這個領域,沒能力轉型的(大多是較年長的人),會慢慢隨著工作機會越來越少而被淘汰,但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因為自動化不會是一兩年就完成的事,這間公司的產線砍人,別間公司還有需求。等真的人力需求少到找不到工作時,這些人也差不多退休完了。
而機械取代人類的工作,最終目的是100%取代,全體人類都失業。或是說人類不再需要工作,靠機器貢養就好。 這很快就會發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