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看看台灣浪費醫療資源,壓榨醫療人員的垃圾民眾

我常常想,如果人命是無價的,為甚麼健保署不發個卷,讓每個人每年做個MRI全身掃瞄,保證可以發現很多疾病,救很多人命。

可見,人命不是無價的!

但這句話,誰敢說出口?哪一個官員這樣說,丟官事小,你不上吊可能小孩都要蒙面去上學。
neuroman wrote:
病人很聽醫生的話嗎...(恕刪)


此時醫生的話又不是站在醫病的立場說的 而是站在成本的立場 站在醫院經營者的立場

但有核刪的問題 又不能怪醫生...

看了下健保大餅每年6000億 開檢查每年只占177億 就算完全不核刪 了不起增加到300億好了 說真的 就算檢查方面完全不核刪 導致健保漲價 看這數字也絕不可能漲到哪裡去啊...乾脆檢查方面真的完全不核刪好了 以後都不會有這些問題

補充...對歐 漲價不代表大家會付錢 加速破產而已...

● 開了檢查一定要去看

● 開檢查之前先上網拚命查資料 跟醫生好好溝通 真的無法放心就自費檢查

doc92018 wrote:
病患聽醫師的話?您...(恕刪)


但不可否認的是 很多疾病也是病人自己做功課找出來的

因為生病的是他 關心自己的病情並沒有錯

死的病的是他 不是別人

現代社會大家都擁有知識 不可能像古早時代醫生說什麼就做什麼

況且醫生也不是萬能

病人提出意見並非在質疑醫生 而是提供可能性及參考

醫生往往會覺得自己的專業被侵犯 但這並非病人的本意

如果醫生可以仔細評估病患意見的可能性

也可以加速疾病的治療





阿愈 wrote:
乾脆檢查方面真的完全不核刪好了 以後都不會有這些問題..(恕刪)


有沒有人想過:健保為何會由論件計酬改為總額制?為何會有核刪制度?
就是因為有人會利用這個制度撈錢
我相信多數醫生都是正派的,但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核刪本身沒有錯 且應持續讓核刪的理由透明化

以下引用文章:http://sunrisetaipei.pixnet.net/blog/post/219427367

所謂的「核刪」,指得是全民健康保險法(下稱健保法)第64條規定「醫師開立處方交由其他保險醫事服務機構調劑、檢驗、檢查或處置,經保險人核定不予給付,且可歸責於醫師時,該費用應自該醫師所屬之醫療機構申報之醫療費用核減之。」白話來說,就是全民健康保險的保險人,也就是健保數,認為沒有必要等等因素,不在保險範圍,所以不給予該醫師所屬醫療機構相關保險給付,對此,健保法在第63條第3項有授權主管機關制定法規命令「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申報與核付及醫療服務審查辦法」(下稱審查辦法)。之所以會採取核刪機制,在於保險人為了減少支出,自然會對於保險給付的請求嚴格審核,這一點不僅僅是在全民健保,在各類商業損害保險都很常見,例如與他人發生車禍的時候,保險公司不可能因為肇事者隨便和對方和解一個數字,就全盤照單給付。加上,全民健保屬於社會保險,實際上不易像是商用保險一樣因應虧損與成本,就調漲費率,以健保法第5條,決定健保費率的全民健康保險會來說,多數成員是「付費者團體(勞工、雇主等等)」,少數是「服務者團體(醫療機構)」基於自利心的考量,自然難以形成調漲費率的多數決。所以,核刪本身就是屬於維持健保財政、減少支出政策的一環。
  又因為全民健保屬於大量行政,主管機關不可能就醫療機構所提出的每件醫療給付請求,一一加以審核,所以上開審查辦法,原則上是採取而所謂的「放大回推」,指得就是上述審查辦法第22條第5項的附表,有一個所謂「抽樣及回推方式」,假設抽樣到一件有核刪之必要,保險人即認為申報者其他件也可能有浮報的情形,所以在扣除極端值之後,就會依比例也進行核刪,此即「放大回推」。
  這種放大回推的方式,是英美法或契約法上的概念,好處在於主管機關不用一一證明每件申請都有浮報而須核刪,但壞處就是如果申請人只是不小心有件可能要被核刪,其他都正常作業,也可能發生被保險人一併認為有浮報,而減少保險給付的情形。因為台灣法律體系傳統上是大陸法系,所以對於這種來自英美法或是契約法的處理方式有時候會認為十分不合理,但不可否認,因為這種制度的存在,搭配像是浮動點值、總量給付、診斷關聯群、合理服務量等制度,一定程度上維繫了健保的財政,費率上較其他國家為低,只是對於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來說,往往會覺得這樣減少保險給付的措施,是在輕視自己的專業。


doc92018 wrote:
病患聽醫師的話?

您本人也許是 但大多數病人不是

醫師講的要跟自己心裡想的或網路上google來的或隔壁阿桑說的一樣 才會聽一部分 不然大多數都是不相信
...(恕刪)




franktan1972 wrote:
但不可否認的是 很多疾病也是病人自己做功課找出來的

因為生病的是他 關心自己的病情並沒有錯

死的病的是他 不是別人

現代社會大家都擁有知識 不可能像古早時代醫生說什麼就做什麼

況且醫生也不是萬能

病人提出意見並非在質疑醫生 而是提供可能性及參考

醫生往往會覺得自己的專業被侵犯 但這並非病人的本意

如果醫生可以仔細評估病患意見的可能性

也可以加速疾病的治療...(恕刪)




現在資訊流通都很快,只有基本的常識和判斷力,把自己的症狀上網google一下都可以找出大概的病因;基本上醫生與google的差別在於臨床經驗、以及有權利拿到一些處方藥物



之前我脖子上的淋巴腫大,頸部後方有一個像痘痘破掉的傷口。 剛開始摸到淋巴結的時候大概1.5公分,看了耳鼻喉科,醫生只看了看我的喉嚨、鼻腔有沒有長腫瘤 >> 沒有,然後開了劑量很低的抗生素給我吃三天

結果根本沒用


一個禮拜後,長大到4公分左右,脖子後方的傷口依然沒有癒合的跡象。 於是我又再去看了同一個醫生,還跟醫生講我家有養寵物,最近寵物有感染絛蟲,但醫生很篤定的說要住院切片檢查才知道,最後開一條抗生素藥膏給我擦傷口,叫我幾天後去住院做切片.


我不信,所以我又去找了別的醫生看,重新描述了一次我的病程和症狀,那醫生幫我把傷口稍微切開清創,之後直接開了二線的抗生素,且劑量加大1/2,吃了1天後,淋巴結就有明顯縮小,最後吃了10天的抗生素 痊癒. 免除挨刀之苦



醫療這種東西,如果在病患提供了醫生一些關鍵訊息後,醫生的處置沒做相應合理的改變,那麼,病患就該好好考慮要不要完全聽信這位醫生的話了? 要思考一下,是不是你眼前的這位醫生對於你這個病症並不熟悉或是專精? 或許你該看看別的醫生,聽聽其他醫生的意見。


只怕萬一不怕一萬.
精神狀態不穩--必要時還是做一下 Brain CT ,
排除器質性腦病變.
當你上法庭少了心電圖&血液尿液常規&血糖等等檢查時,
判決可能會對你不利.

當醫師有時候會跟病人對幹,
使用類固醇藥物跟病人說是有理說不清,
副作用這麼大為何一定要用?
醫學不是很進步嗎?

做一次CT 4000點不代表浪費4000元.
投資購買CT要錢 & 養放射科醫師和放射科技術員都需成本,
不能浮濫但是不能不做,照X光&CT都有輻射線,也不是馬上會致命.
過與不及都不好,既然都知道醫師不是萬能,
還是小心行醫.

違規超車必檢舉 wrote:
但醫生很篤定的說要住院切片檢查才知道,最後開一條抗生素藥膏給我擦傷口,叫我幾天後去住院做切片.


健保要住院不是想住就住,
不符合規範可能收容你的醫院會很慘.
皮膚切片門診手術就可以,不需要住院.

wei4321 wrote:
健保要住院不是想住就住,
不符合規範可能收容你的醫院會很慘.
皮膚切片門診手術就可以,不需要住院....(恕刪)


皮膚科在OPD做切除,當初找過了,不收喔~~~ 應該是長太大了.
doc92018 wrote:
健保從開辦之初就是總額制 從來沒變過
...(恕刪)


1995年(民國84年)3月1日,,中華民國健保在當時行政院長連戰的強力推動下盛大推行,因其論量計酬,醫療支出在前三年不斷增加,造成財政負擔,當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時中的推動下,於1998年7月開始於牙醫門診實施總額,爾後陸續分階段實施,2000年7月實施中醫門診總額,2001年7月實施基層西醫總額,2002年7月實施醫院總額制度
總額應該是後來實施的沒錯,只是實施很久了,有的醫師可能誤以為從開始就是。

其實大多數的病人還是很相信醫生說的,以前看過媒體調查,台灣民眾最相信的前三名,醫生也包括在內(印象中還有家人、老師等,排最後的是政客、仲介之類的)。

現代的確不是以前民智未開的時代,Google也的確很厲害,但是網路上錯誤資訊真的很多,也造成我們很大的困擾。

如果我們看診可以像國外一樣,一看30分鐘,自然都不是問題。前提是,看診的費用要提高…但是很多人不能接受高價的自費門診…

講來講去,很多都是錢的問題。

健保局是這樣,醫生是這樣,病人也是這樣。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