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用10元的帳面價格扣稅,真的扣很少
好久以前我在電子業,雖然位置不算太低,可是底薪才4萬出頭,不過每年拿到股票卻非常多
因為公司股價很高,但扣稅的時候那些股票卻只需要用少少的錢列入所得,不是用實價,所以雖然拿得多,繳所得稅卻不心痛
後遺症就是公司雖然有賺,但是發股票發好多導致股本稀釋,股東的獲益受損,政府稅收也減少
每年9月多發股票的日子就是大家開始亂花錢的時候.....
當年大家工作都不要命的,只希望趁著景氣好,搶推產品搶產能搶蓋廠搶人才,早點東西大賣,公司多發股票,大家業績做高把股價衝高,每多拿幾張股票可能就早一年退休....所以周末主動來加班也是常有的
所以當時也習慣了高工時高壓力低底薪的環境,這樣的氣氛即使到現在還遺留在電子業的風氣,只是發股票的年代過了,舉著公平正義的大旗我們也默默接受了這樣的改變,只是錢少了,大家也不知道要為什麼拚下去....就...大家一起放慢步調,花更多時間陪家人,少加班,不要太拼命,跟同事多多聊天,注意營養跟運動,多休息多喝水... 反正錢少了不如把時間花在其他地方,更何況現在怎樣拼命產品也很難多賣一些。當年一起拼命的同業都要死不活了,宏碁也快倒了,華碩也聲勢不在,技嘉微星勉強活著,小廠像是藍天倫飛華宇精英浩鑫建碁國眾明碁宏達電也都水餃化了
新創公司夭折速度加快,
新創公司更難出來.
"費用化只是讓吝嗇的老闆顯示出來?" 這種都是惡意的說法.
費用化成本會顯示在帳面上, 所以完全顯示在帳面上衝擊的就是EPS降低.
本來用10元面額計算的股票, 費用化後用 50~幾百在計算費用.
老闆不可能一次讓EPS劇烈下降, 因為對股東本身也是大災難.
所以減少配發員工股票那是一定的.
費用化後, 老闆有兩種極端的選擇
1. 將費用化的成本完全轉嫁給員工.
如果股價原本在50元的股票, 費用化後如果想維持在原來的eps, 那員工配發的股票只能變成原來的1/5.
如果股價在100元的股票, 費用化後, 員工配發個股票只能是原來的 1/10.
結果--> 收入減少太過劇烈, 員工大量流失.
2. 將費用化成本完全轉嫁給公司獲利, 即eps.
老闆如果要不吝嗇, 配發原來的股票, 那就是全體股東財產全面大縮水.
結果--> 重挫跌停, 全體股東損失慘重, 員工股票價值也大縮水
不論是1或2, 一個是嚴重衝擊員工, 一個是嚴重衝擊股東. 兩種極端都會直接摧毀公司, 所以大半的老闆只能採取折衷的做法.
結果就是員工拿到的變成原來的1/2, 費用化後, 因為並沒完全轉嫁員工, 所以還是得轉嫁到公司獲利, 所以eps一樣下降.
唯二得利者, 政府藉由費用化後, 員工收入從帳面的股票面額10元變真實股價, 所以帳面所得變多, 政府所得稅收增加.
外商, 因費用化後, 本地公司的員工收入大幅縮水. 人才外流韓國 大陸 美國 及本土外商.
利益損失者: 科技廠員工跟股東, 還有科技公司.
所以現在科技業拿掉台積電, 聯發科, 大立光, 鴻海這四家公司後, 整體是處於衰退的.
為什麼這幾家沒受到太多費用化的影響?
因為硬體大廠的"員工薪資成本"本來就占總成本的很小比例. 假設原員工薪資成本僅占總成本的3%, 這樣因應分紅費用化,
他們的成本頂多變成6%, 對總成本來講增加有限.
但是對IC設計公司, 軟體公司來講, 人力成本占總成本30~60%等, 所以分紅費用化所膨脹出來的成本增加公司的總成本會很恐怖.
所以分紅費用化, 最最最重傷的, 其實恰巧就是最需要"人才"的新創公司, 軟體與IC設計公司.
hello
estray wrote:
我十多年前待過的公...(恕刪)
深有同感,我待過的一間電子公司,2000的股價也有好幾十元,還在裡面的同事現在都已經升很高的官,但是公司那微薄的獲利反映在他們的薪水上就真的是很可憐
當年勇敢跳出去,一間一間跳的,日子都比較好過
現在電子業很多都是這樣有氣無力地活著,產品看不到高毛利,研發能力早已被超越,存在就是為了很多人的一口飯跟高層的加減賺,其他就沒了
本來企業就是有起有落沒什麼,1999我們出道的時候Yahoo正開始紅,現在也慢慢消失了,Microsoft看起來會統一天下,不過現在Apple, Android 和Linux已經左右夾擊各種市場
只要有取而代之的產業就好了,可惜現在在台灣看不到什麼取而代之的產業,過去10幾年,電子業一個一個變成紅海,一個一個失去光芒,我要是現在的年青人我都感覺很羨慕1999年出社會的感覺
沒有暴利,就沒有動力,不管對企業主或是一般員工都一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