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玩中國人不中國人的意識。HTC請的都台灣人,老闆也是台灣人,怎麼會是對岸品牌?
但你說的沒有錯,台灣有什麼?台灣天然資源包括內需市場人口,真的太少了。
美國有三億人口的內需市場。日本有近兩億的內需市場。韓國內需就台灣的一倍5000萬。
也別小看這些內需市場,他足以支撐企業生存,甚至讓其有更多資源去成長進步。
最重要的是~韓國背棄台灣同時,光靠北京市的汽車工廠,就讓韓國汽車工業翻了幾倍資源。
正也因此,現在台灣擁有的發展,是真的是極少數能成功的成果(世界相比)。
因此台灣企業永遠都是往國際或者對岸發展。今天如果~鴻海還在台灣發展,不可能有這規模。
聯發科如果停留在永遠在強調台灣,不靠對岸內需市場,也走不出自已的一條路。
華碩如果永遠只知道看台灣市場,也是永遠走不進對岸甚至出國際。而這些企業的成功,來自國際觀。
人口少的地方,本來就比較難發展出一個大規模的大企業,因為你內需市場是你的後援。
差別在於台灣企業的國際觀在什麼地位。這也難怪,台灣媒體永遠停在台灣,不會關注對岸一帶一路。
對岸一帶一路如果今天台灣企業還進不了,台灣未來真的企業就容易在國際上愈來愈蕭條了。
台灣目前的角色,讓台灣擁有很多國家想要的條件都沒有,就是兩岸關係。
也因為這個關係,讓很多台灣企業在對岸倍數成長成另類國際企業,還在能台灣養活更多員工。
因此台灣真的什麼資源都沒有,但是台灣擁有不少國際觀企業家,也擁有曾經的國家支持的國際度。
然後卻也是因為這些企業,活化的台灣國際上的路線,今天連企業都沒有了,台灣就真的都沒了。
所以~本土化不是不好,但如果用本土化蓋過所有的兩岸觀及國際觀,這其實也是這些年國際化降低原因。
理性勝於感性的原因在於「理性」看得出現實,「感性」卻能袜掉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