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 we wrote:
徵臨時工~學徒~實習~建教~工讀~台灣真的很多請人的名目!
臨時工>很多人都說請的臨時工都是1.2000~但基本上一定要會!要不然就是甚麼雜工都要肯做!
學徒>要帶一個學徒~旁邊絕對要再多耗一個能做的人力~所以薪水太高根本不合!當然也不能用這名義然後一直叫學徒做無關的雜事!
實習>如果懂勞基法的~實習生雖然兩個月但絕對是最省成本!實習生是不用任何勞健保及薪水的(勞保局說的)!且雖短2個月!但學生為了學分且只有兩個月所以都會認命撐過去!
建教>長期員工最不怕會走得,薪水不用太高!且可以慢慢挑人~時間到了還不用資遣費!而且與學校合作根本不怕沒人!
工讀>應該算是正常職位的最低人力成本了!
在台灣的真實情形是『建教>=工讀>實習>=學徒=臨時工』
其特性是
建教:可用較低薪資取得人力,不收小白(新手),但教學本身會由學校負擔,所以來的都是有一定技術的人了,只是必要時學校會搞評鑑、會要抽成,公司的行政作業上會變麻煩
工讀:正常情況下要符合勞基法規範最低時薪,並需保障勞健保及工作權益,一般也不收小白,在任用初始就需要會相關基礎的技術能力
實習:以低薪資取得人力,原則上要符合勞基法、但可以隨時取消實習,會收小白,但只排予簡單工作
學徒:以更低薪資取得人力,但沒有勞健保,自然不存在勞基法規範,工作無任何保障,會收小白,但只排予簡單工作
臨時工:需以較低水準的正常薪資取得人力,不用負擔勞健保,工作無保障,但能力較佳,可擔任正式性的工作
上述在台灣,其實都不會真的排什麼教學,最終看的只是能力高低、保障高低而給不同薪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