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ant224 wrote:
所以台灣是挑錯國家當做宿敵了嗎 ...(恕刪)
這個時代都是和平發展,算不上什麼“宿敵”啊。大家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維持若干競爭力超群能賺錢的行業,這是一切小型經濟體的成功之路。對小國來說,所有行業都玩肯定不行的,因為資源不足需求也不足,什麼都玩就什麼都玩不好。
韓國這個國家雖然經濟格局比較畸形,幾家超大型企業綁架了國家經濟,但它確實成功拓展了重工業,比如汽車、造船、航空之類,外加電子工業現在也很成功。從國家規模來說韓國有五千萬人口,還期待著南北統一後控制整個半島。如果統一,它將有七千多萬人口,已經超過了法國、意大利,接近德國;面積22萬平方公里,有日本的三分之二,屆時它有望成為地區強國。
但臺灣比較難,面積才3.5萬平方公里,人口卻很稠密,長遠看也不可能主導兩岸關係。要搞重工業的話,土地都不太夠,只能選擇有競爭力的行業去發展。時至今日,不要說在世界範圍,光說在亞太區域,台灣有競爭力行業也不很多了吧?芯片業、面板業、計算機產品、石油化工,我想得到的有競爭力的工業部門就只有這些了。CNC類的不知道算不算有競爭力,這行我不懂,記得前幾年看過文章,大陸這邊中低端產品台灣貨還有不少份額,不知道這幾年怎麼樣了。摩托車,以前大陸很多臺灣合資廠,光陽之類的,這幾年大家都買汽車了,很多地方限制摩托車牌照,好像銷量也不行了?東南亞也許還有市場。汽車,又沒能做起來。
但不管你們決心發展哪幾樣,總要有長期規劃,齊心協力支持企業做出有競爭力、有高利潤的產品,政府才能收稅,老百姓才有錢賺。像現在,台積電之類的企業明明很擔心電力不足產能受限,都快被逼到自建電廠的地步了,主流民意確還是“用愛發電”,議會和政府內耗空轉,出不了扶持優勢產業發展的政策,社會也不把工業界的困難當回事,輿論津津樂道的是顏色轉變。呵呵,這樣大家就能有工作,多賺錢?能的話,選舉改為一年一選,促進經濟發展好了。等把前幾十年攢下來的家底吃光,只怕欲求小確幸而不可得,財政上維持健保都會成為問題,就不要說環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