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mobile01的年輕人有幾個是真正看待過自己的 ?

吵這些永遠沒交集
台灣有哪些企業現在上的了台面的?
全部都是代工企業
可以說完全沒有Q企業(qualit企業)
老闆都在摳了,要期待這社會能有甚麼好風氣?
企業追求easy,社會風氣當然也追求easy,年輕人理所當然也追求easy摟
短視近利不是1直都是台灣整體的問題嘛
一家公司找人都會有一套給薪標準 , 就看應徵的人是否符合下面的哪一個item

A : 了解該公司產品基本know how + 在1年內能產出公司效應

B : 了解該公司產品know how + 了解該產業市場 + 在1年內能產出公司效應

C : 了解該公司產品know how + 了解該產業市場 + 在半年內能產出公司效應

D : 了解該公司產品know how + 了解該產業市場 + 馬上能產生公司效應

E : 具有改造公司達到未來期望產值能力


附帶條件 : 符合公司文化特質 + 良好的人生態度

非絕對條件 : 學歷 (哪所學校畢業 ; 看公司是否有淺規則)


剛出社會新鮮人若連A 都沒有 , 就有可能不錄取 or 依公司規定依照學歷高低起薪標準 .

在此說明 ; 每家公司的pay 絕對不會都一樣 . 但符合B 條件 ; pay 絕對大於32K .


找工作不可能同時只找一家 , 為何有人抱怨他薪水不到25k ? 請問你只找一家interview 嗎 ?


依照上面選項條件 ; 請問是哪一item ?

其實台灣是有很多年輕人很認真的在看待自己啦...
只是更多的人,學了一些不符合現在社會期待的知識
馬上就被打成沒有競爭力的一群人
總而言之,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路
不是「改變自己」就是「改變社會」這兩者的價值觀
上一代有錯,這一代也有錯
把所有過錯歸咎另一方並不公平
何況誰不犯錯呢?
人就是在不斷的犯錯中學習並成長
責難已經發生的人事物,對你一點幫助也沒有
你當然可以抱怨,但不能只有抱怨
否則十年、二十年後,你終將發現自己能做的也只剩下抱怨
換個角度想,我們至少比活在戰亂年代的人幸運太多了
個人薪資,偏向個經的問題
產業給薪,偏向總經的問題
個經的最佳解不一定能解總經的問題
目前似乎出走是大家的選擇
人才出走、產業出走,通通都出走
產業要低薪人力,人才要高薪待遇
雙方無交集,同留台灣無解

mariase wrote:
個人薪資,偏向個經的...(恕刪)

正解阿........
社會歷練多了,
我比較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
有人說失敗者總是找藉口去原諒自己或怪罪別人,
那我們這一輩或上一輩的特別會找藉口,
找到的藉口連自己都相信了...

台灣的教育體制及家長的心態有問題,
大家都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迷思,
廣設了大學之後根本沒有想提高學生素質,
只是達成了政府的政策目標,
績效上很好看,
但把這些技職體系的學校拉上來的目的為何?
大學教育本身的品質有提升嗎?
我認為最後只是留了一個爛攤子要下一代去收...

有人說年輕人不要抱怨了,
自己趕快努力才有競爭力,
這點完全對,
因為上一代已經把狀況弄得這麼糟,
你們再抱怨也不能改變甚麼,
只好請你們多擔待一點!!
不過若是把22K怪罪於年輕人不努力,
這就本末倒置了.
我剛畢業的的時候大學生起薪北部約28~32K,
南部約24~26K,
之後的加薪幅度看造化,
不過若是跟現在比當然都遙遙領先.
而且工作機會還算多,
若以現在的大學錄取率來比喻,
就是只要有投(考)就有上,
只是差在進哪一間公司(大學)而已(大或小/差或好).
同樣由你玩四年,
現在年輕人的薪資明顯倒退,
整體加薪幅度也明顯下降,
考慮物價及房價等通膨因素,
可支配所得變少很多,
這是因為整體國家經濟實力降低,
讓大家"生活"的難度變高,
薪資低的人很容易落入惡性循環,
更難靠單純工作的薪資翻身.
而我們這一代跟上一代,
努力個20年有房有車有積蓄的應該不在少數,
算是既得利益者,
實在沒有立場說年輕人不夠努力.
(我們當年也沒有多努力或多有競爭力)

不要以為我只會幫年輕人說話,
現在的年輕人觀念跟我這一代差很多,
而且我覺得很多年輕人都活在舒適圈,
要打破舒適圈才能有所改變.
不過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困境,
我記得年輕的時候上一代也是對我們諸多抱怨,
只是我們留給下一代的更差,
所以也沒甚麼好說的了!
mariase wrote:
個人薪資,偏向個經的...(恕刪)


不能把總經搞好 產業升級
讓台灣經濟向上提升
這不是年輕人的問題...
難道我們不能像德國 日本一樣
一定要學菲律賓...
有時候我會覺得 大學這麼多好嗎????

想想我的年代 今年35了 別說是大學了 連高中都考不上 我的父親也是從小就立志栽培我 可惜我不長進

小時候在公立國小 成績頂尖(全班甚至全校 都排得上名)...

4.5年級的時候 家裡覺得要栽培我 把我轉去著名的私立小學 進去後排名就掉了30~40 (當時一班60人)

我自認很努力了...也有請家教了 但是 "人外有人"這句話我從小學就有所體悟

後來直升了 那個私立小學的 國中....競爭壓力依然大 老是在B段 A段班中徘迴

(沒錯 各位年輕人們 我們以前是有分 放牛班 B段班 A段班的 老師的待遇是不同的)

那個年代 大學的錄取率 雖然有高達20%.....但是那個前提是 你必須國中就考得上

只有10%錄取率的"公立高中"(......從小就讀私立 國小 國中的我 補習班 家教老師樣樣來

依然在高中的時候就落榜....(大學就跟我無緣 雖然後來有考慮5專轉大學 但是我決定先出社會拼)


出了社會以後 我很清楚我自己的學歷 無法比上 大學畢業的高材生

(我那個年 大學生真的是高材生了)...

所以我是不挑工作 不挑薪水 只看未來發展....

記得出社會會3.4年後的第一次同學會...當時的我已經是有車階級了...

我班上不少從五專 轉 大學 從大2開始念起的同學 還在念書拼學業 跟我整體的落差就很大

(我是社會人士 他們依然是學生臉孔 )

我們這個年代的人 從國中開始 就不斷的面臨抉擇 除了是家長的抉擇之外 也面臨自己的抉擇..

國中畢業 考高中? 考不上? 重考?(這名稱應該很多年沒聽過了) 上高職? 上5專

5專 高職後?...就業? 轉大學 二技?

說真的 大學這麼好考 這麼多這麼方便 真的有給年輕人比較多的競爭力嗎




幾k 環境都不是重點 年輕人在有能力 一樣是做50k的事裡領22k的薪水 然後主管都是領100k然後嘴炮一下就好 因為他是公司的親屬阿 傻b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