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新鮮人起薪 南韓竟多我國3倍!!

just truth wrote:
那對岸747分還贏菲律賓唸英語的678分...那你怎麼說?(還沒把香港新加坡放進來)

問題的關鍵
在格局
在心態
在態度
在競爭力
政府-企業-制度-教育-個人...全部都應該檢討.
而不是挑自己想講的或是喜歡的那一面來看!

南韓民族性團結堅韌.拚勁強.為成功可以不要面子不擇手段
南韓也簽了美國.歐盟主要國家地區的FTA (台灣還在服貿協議擺不平)
文創影視產業近年開花結果
政府全力扶植栽培大企業(估狗三星政商勾結/總裁特赦..)

至於對岸的年輕人. 用拚生死搏翻身的態度在衝事業
反觀這裡不少年輕人追幸福.苟且偷安混日子
...去看看大學
1.有幾間敢在早上8點排課/開選修課/周一早上周五下午在排課?
2.私立後段學校是如何的巴結學生
3.上課多少學生不是趴著睡.就是在玩手機 吃東西....考試再用LINE作弊

炒得沸沸揚揚的關說
結果重點是辦監聽
關說的還大辣辣說別人不是

整個環境理盲濫情.又短視近利
政客騙選票
老闆黑心賺暴利
老百姓跟著名嘴媒體瞎起鬨.上班上課混日子
不整個向下沉淪才奇怪...(恕刪)


推,寫的真好。

 
just truth wrote:
那對岸747分還贏菲...(恕刪)


幫你規納一下
不論如何 絕對不是資本家 辛辛苦苦考上或沒考上大學的社會精英 更不是政府的錯
絕對是廢柴年輕人跟落選政黨的錯 都是他們拖垮整個國家
以上
dgg wrote:
把物價也算一算
這才有比的價值


不用跟別人比啦

薪資倒退了十幾年

物價有沒有跌到十幾年前?

人家起碼薪資在上漲

臺灣物價比人家低能讓我們感覺好受一點嗎?

況且物價有差到三倍?

不如人家就是不如人家,沒甚好不能承認的

應該反省怎麼去追上去

而不是在那邊說臺灣吃的便宜,住的便宜?

吃的便宜是因為一堆是黑心化工食品,

住的很便宜嗎? 那些在那邊批房價高的人在喊好玩的嗎?


davidmail18 wrote:
韓國青年的死因中,去年自殺比重接近5成,達到44.6%
完全看不出來韓國新鮮人有什麼好的.....不要只看別人光鮮亮麗的一面,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你的意思是

臺灣青年們領22K是樂在其中,其實也很幸福,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嗎?

韓國年輕人如果領22K,可能自殺的人會翻倍,真的是民族性不一樣呀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你確定你有錄取?
還是你是遇到詐騙


我確定有錄取。那是一家韓國本土的遊戲公司,Google都搜得到。我原在美國上班,只懂中英文和Java,韓文只會基本的。當時公司有說是看上我會中文因為他們在中國有很重要的客戶。

skullssss wrote:
韓國當地的東西來比台...(恕刪)


意思就是這樣的東西在當地的價錢
調味奶台灣多少錢?我很久沒買有點不確定,也要2,30塊吧?
真露是韓國燒酒,拿米酒比好了
台灣米酒多少錢?
美妝也是,在韓國的價錢跟他們的物價比也不高

彰化阿猴 wrote:
是的!! 我沒唬爛你...(恕刪)


我去過好嗎...物價明明就還好
跟日本美國比
TopYoung wrote:
那你有回答到
為什麼了我們的好公司(聯發科 台積電)的碩士畢業起薪還沒人家大學畢業高
我們的頂尖人才還不過別人平均的大學畢業生水準嗎?
聯發科都讓高通裁員了...難道還不夠強嗎?


看到中研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的分析
"台韓薪資落差 為何會這麼大?"(節自2013-06-28中國時報)來回應TopYoung


...最近韓國首爾論壇鄭求炫會長來台灣訪問,他心中有一個巨大的疑惑,
為何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是台灣的二.六倍。
我與他花了一個多鐘頭探討這個弔詭現象背後的主導因素。

 二十年前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與台灣大致相當,經過了二十年,韓國的平均起薪遠遠超過台灣,因為他們的薪資成長基本上跟得上經濟成長速度,而台灣的大學生起薪二十年如一日。

 在這段期間,韓國的物價指數增長速度的確比台灣快,所以韓國國民所得的實質購買力不如台灣
以二○一二年為例,在台灣一百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韓國的一三六美元。台灣的薪資如果僅僅比韓國低三十%,在實質購買力上幾乎沒有差異。但也可就此推論,購買力的差異完全不足以解釋為何台灣與韓國大學生的起薪差距演變成如此巨大的鴻溝!

 另外兩個可能的原因也被我們兩人排除在外。
第一,兩地薪資差距並不是因為韓國大學生的素質比台灣大學生高,從各種比較勞動力素質的國際指標上來看,台灣並不比韓國遜色。
其次,這也不是因為台灣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失調問題更為嚴重;韓國的大學就學率是世界上最高之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絕對不比台灣輕。

 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韓國與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同。
低薪資現象與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有關台灣出口企業選擇以代工生產方式搶食餅屑般的微利,自然只能不斷追求生產效率的提升和壓低成本
這與南韓企業重視研發、建立品牌、擴大差異化和提高技術含量的策略不同,所以他們可以吸收勞動成本的上升。

 這的確是很關鍵的原因,不過我們都認為還要搭配「勞資博弈機制」的因素才足以解釋兩地薪資水準的巨大落差。
理由如下:
第一、在韓國也只有少數明星企業集團享有這種差異化競爭的市場優勢,韓國仍有大量不具強勢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尤其是服務業的企業,他們占據勞動市場最大的板塊,但也同樣要付出比台灣雇主兩倍以上的薪水。反觀台灣也有不少中小型企業擁有獨步全球的絕活,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關鍵位置,成為所謂「隱形冠軍」;但這些隱形冠軍並不需要付出韓國水準的薪資
第二,如果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鋼鐵也有機會比照台灣的隱形冠軍一樣持續壓低薪資,他們也寧可凍結員工薪資,讓公司的股價更高、股東獲利更大、管理層分紅更多。關鍵在於韓國的龍頭企業沒有這個選項。

 台灣的資本家在勞資博弈的過程中是永遠的贏家
第一,他們普遍不需要面對強大的工會,原來具有集體談判實力的少數工會組織,在國營事業大量民營化後早已土崩瓦解;
第二、他們普遍享有產業外移的選項,可以運用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動力作為槓桿,迫使本地勞工接受工資凍漲,也迫使政府不敢輕易提高基本工資。

 相形之下,韓國的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鋼鐵等明星集團企業並不享有大量外移中國大陸的選項;相反地,韓國的工會可以運用罷工與集體談判機制迫使這些龍頭企業不得不讓薪資增長與企業盈餘增長掛鉤。這些龍頭集團企業帶頭調薪就引導了其他大型企業與政府部門跟進,然後這種指標效應一波波的向其他經濟部門擴散,最終帶動韓國整體薪資水準的持續增長。

 我們兩人的共同結論是,
在政府難有所作為的情況下,近期內台灣高端人才外流的趨勢很難阻擋
其次,未來台灣整體薪資水準取決於大陸沿海工資的上升速度;要等到大陸發達地區的工資追趕上來後,台灣的勞工才有機會爭取較高的薪酬
在此之前,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仍將由企業老闆、大股東、高階經理人與土地資產擁有者分食。

 在聽完我介紹台灣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只有十七%,實質有效稅率不到十二%,大老闆股票增值不需要繳資本利得稅,擁有大量房地產的的富裕階層也僅僅繳納象徵性的增值稅,政府稅收主要靠薪資階層的個人所得稅。鄭求炫會長不禁感嘆道:「台灣真是資本家的樂土」。

如果有哪一個能人
除了洞悉問題
並能改變這個體制跟環境的劣勢
大破大立的徹底改變~
不僅能當爺們的經建會主委
更能封為孫運璿再世!

只是在情勢不在籌碼不再
依台灣目前整體沉淪的大環境下
就算有心有能力改變的
不是在笨蛋就是混蛋充斥把持的情形下
就算孫運璿趙鐵頭再世
恐怕也難以為天
PS.去問問三星在台招募起薪為什麼也是"30K"
估狗"神秘三星徵人術大曝光! 多益900起薪30K"

自己還是多努力加把勁尋找出路去吧!
分享一個身邊實例~
一個高中畢業的女孩
努力在金融證劵業一路打拼
細心 耐心 積極 肯學..
自重而後人重
十多年後. 現在已經是月入百萬的業務天王(現在才三十多歲)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幫你規納一下
不論如何 絕對不是資本家 辛辛苦苦考上或沒考上大學的社會精英 更不是政府的錯
絕對是廢柴年輕人跟落選政黨的錯 都是他們拖垮整個國家

字都打錯了
還要幫人斷章取義
甚至惡意曲解的""納
請你自己解釋
"廢柴年輕人跟落選政黨的錯 都是他們拖垮整個國家"

just truth wrote:
看到中研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的分析
"台韓薪資落差 為何會這麼大?"(節自2013-06-28中國時報)來回應TopYoung


...最近韓國首爾論壇鄭求炫會長來台灣訪問,他心中有一個巨大的疑惑,
為何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是台灣的二.六倍。
我與他花了一個多鐘頭探討這個弔詭現象背後的主導因素。

 二十年前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與台灣大致相當,經過了二十年,韓國的平均起薪遠遠超過台灣,因為他們的薪資成長基本上跟得上經濟成長速度,而台灣的大學生起薪二十年如一日。

 在這段期間,韓國的物價指數增長速度的確比台灣快,所以韓國國民所得的實質購買力不如台灣。
以二○一二年為例,在台灣一百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韓國的一三六美元。台灣的薪資如果僅僅比韓國低三十%,在實質購買力上幾乎沒有差異。但也可就此推論,購買力的差異完全不足以解釋為何台灣與韓國大學生的起薪差距演變成如此巨大的鴻溝!

 另外兩個可能的原因也被我們兩人排除在外。
第一,兩地薪資差距並不是因為韓國大學生的素質比台灣大學生高,從各種比較勞動力素質的國際指標上來看,台灣並不比韓國遜色。
其次,這也不是因為台灣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失調問題更為嚴重;韓國的大學就學率是世界上最高之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絕對不比台灣輕。

 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韓國與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同。
低薪資現象與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有關,台灣出口企業選擇以代工生產方式搶食餅屑般的微利,自然只能不斷追求生產效率的提升和壓低成本,
這與南韓企業重視研發、建立品牌、擴大差異化和提高技術含量的策略不同,所以他們可以吸收勞動成本的上升。

 這的確是很關鍵的原因,不過我們都認為還要搭配「勞資博弈機制」的因素才足以解釋兩地薪資水準的巨大落差。
理由如下:
第一、在韓國也只有少數明星企業集團享有這種差異化競爭的市場優勢,韓國仍有大量不具強勢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尤其是服務業的企業,他們佔據勞動市場最大的板塊,但也同樣要付出比台灣僱主兩倍以上的薪水。反觀台灣也有不少中小型企業擁有獨步全球的絕活,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關鍵位置,成為所謂「隱形冠軍」;但這些隱形冠軍並不需要付出韓國水準的薪資。
第二,如果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鋼鐵也有機會比照台灣的隱形冠軍一樣持續壓低薪資,他們也寧可凍結員工薪資,讓公司的股價更高、股東獲利更大、管理層分紅更多。關鍵在於韓國的龍頭企業沒有這個選項。

 台灣的資本家在勞資博弈的過程中是永遠的贏家。
第一,他們普遍不需要面對強大的工會,原來具有集體談判實力的少數工會組織,在國營事業大量民營化後早已土崩瓦解;
第二、他們普遍享有產業外移的選項,可以運用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動力作為槓桿,迫使本地勞工接受工資凍漲,也迫使政府不敢輕易提高基本工資。

 相形之下,韓國的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鋼鐵等明星集團企業並不享有大量外移中國大陸的選項;相反地,韓國的工會可以運用罷工與集體談判機制迫使這些龍頭企業不得不讓薪資增長與企業盈餘增長掛鉤。這些龍頭集團企業帶頭調薪就引導了其他大型企業與政府部門跟進,然後這種指標效應一波波的向其他經濟部門擴散,最終帶動韓國整體薪資水準的持續增長。

 我們兩人的共同結論是,
在政府難有所作為的情況下,近期內台灣高端人才外流的趨勢很難阻擋;
其次,未來台灣整體薪資水準取決於大陸沿海工資的上升速度;要等到大陸發達地區的工資追趕上來後,台灣的勞工才有機會爭取較高的薪酬。
在此之前,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仍將由企業老闆、大股東、高階經理人與土地資產擁有者分食。

 在聽完我介紹台灣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只有十七%,實質有效稅率不到十二%,大老闆股票增值不需要繳資本利得稅,擁有大量房地產的的富裕階層也僅僅繳納象徵性的增值稅,政府稅收主要靠薪資階層的個人所得稅。鄭求炫會長不禁感嘆道:「台灣真是資本家的樂土」。


難得還有學者願意摸著良心說話
現在的學者
大都是資本家的打手
連工研院都可以開出"如何規避勞基法"這樣的課程
相對比起來
願意說真話的學者真的如同大海撈針了

其實也不用大破大立
一次改變所有條件
可以慢慢的改變
從確實督導加班費用與時數和確實遵守勞基法規開始
抓到違規就重罰
就可以改善不少勞工的困境了
但是 連這樣小小的動作
在連基本薪資每天多個茶葉蛋都不給的台灣
有人敢做嗎?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