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分紅費用化」 導致 科技業落寞 ?


coolansean wrote:
宏達電的確是可以作為其他企業老闆的楷模!!

朋友在裡面,第一年就破百,員工都很拼,也都相信努力,公司絕對敢給。


我想你從未在裏面待過。
宏達電給的薪水比台積電低。股票二年配一次。而不是像竹科一樣一年配一次。並且有鎖單。
裏面有一個最嚴重問題。就是常有人突然明天就不來了。也沒事前或打電話來離職。
如果只有一,兩個案子那可能是個人問題。但常發生就表示管理出了問題。


coolansean wrote:
宏達電現在的落寞,不單單是創新問題,


確實是創新不足。Apple從Steve job回來後,就幾乎不發股利了。
為什麼?因為Job 知道股利一發下去,就沒錢創新研發。
而一路從iMac iPod iPhone iPad。是非常燒錢的。
這就是Apple嬴得最後勝利。

而一直高配股息的宏達電自然敗下陣來。

estray wrote:
我現在自己開公司了,祝福我吧




Mainline Pocket wrote:
我是借用ADR這個例子來説明這是合理的要求。您認爲何這些公司要發 ADR 呢?您的意思不就是規則完全由借方訂嗎?

我完全贊成分紅,我也完全贊成不理外資,但我不會認爲外資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我覺得你有點誤解我的意思,我提的是證券市場的監理本來是各國可以自行訂定遊戲規則,可能大體上類似但細節不會完全相同,台灣公司在台灣上市我們政府完全可以依照產業結構、競爭力強弱等訂定屬於我們自己的規則,企業在台灣證券市場募資,照理來講用的是我們自己定的,適合我們自己的遊戲規則,但我們為了國際接軌,自己去配合歐美的證券市場規則把股票分紅費用化,目的是僅僅二個:1.理論上邏輯上正確 2.為了某些企業可以更平順的在國外發行ADR或其他有價證券。

這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一來從競爭面現實角度這種作法完全讓企業失去吸引人才的誘因,讓已經屬於後進、低階的台灣科技業更難進行國際競爭。二來企業若是有海外上市募資必要,他自己就會把會計準則調整與國外接軌,但這是這企業自己評估後認為對己有利的決定,不能因為少數企業有這樣需求就把整個市場的規則調整到跟國外一樣,這是自廢武功,得了小小面子但徹底輸了裡子的行為

這不是外資要求合不合理的問題,外資要求歸要求,要不要配合在我們,但我們政府偏要把少數企業配合外資的要求變成通例,這樣解釋您應該可以瞭解我們說什麼吧
OracleW wrote:
我想你從未在裏面待過...(恕刪)


就朋友情況,每季獎金六位數,我想在業界已經不差。竹科也未必每家都如此作法。

目前討論是分紅費用化問題,我想你有點離題了..

至於發不發股利,導致創新研發問題,你也不身在其中,也無法斷定。
coolansean wrote:
想要員工努力創新,就該給高報酬,目前台灣就是反向操作.....(恕刪)


要建立這樣的正向循環,
就必須有燃料,
過去台灣什麼都沒有,
靠分紅配股及各種產業獎勵政策而奠定電子代工業的基礎,
但在轉型期間,分紅配股的燃料沒有了,
人才開始外流、創新能力下降,已經無法回到員工努力創新的路上,
因為公司毛利差,早已給不起高報酬。

而人才流去哪裡?
大陸面板廠一家家像不要錢似的蓋,
拿的也是政府的錢,
我們自詡會計政策跟世界接軌吧,
對岸才不鳥這一套呢。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OracleW wrote:






我想你從未在裏面待過。
宏達電給的薪水比台積電低。股票二年配一次。而不是像竹科一樣一年配一次。並且有鎖單。
裏面有一個最嚴重問題。就是常有人突然明天就不來了。也沒事前或打電話來離職。
如果只有一,兩個案子那可能是個人問題。但常發生就表示管理出了問題。





確實是創新不足。Apple從Steve job回來後,就幾乎不發股利了。
為什麼?因為Job 知道股利一發下去,就沒錢創新研發。
而一路從iMac iPod iPhone iPad。是非常燒錢的。
這就是Apple嬴得最後勝利。

而一直高配股息的宏達電自然敗下陣來。
...(恕刪)

美國發放股利是要抽稅的
estray wrote:
以色列員工就會侃侃而談,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想這也是創新的基礎吧...(恕刪)


我常跟他們電話開會,老實說,他們口音很重,我常有聼沒有懂。IBM 剛花了 300 億台幣買了一家以色列公司。

cwyu1003 wrote:
我覺得你有點誤解我的...(恕刪)


瞭解,謝謝解説。
以前我們公司被大公司合併後,有些人不爽走了。

就講一句話:

一流人才隨時可以走。

二流人才領玩股票在走。

三流人才領完年終獎金再走...

...

最後呢?!當然大公司裡就會有一大堆,越來越多,打死了都不會想走,

無所不用其極,極盡阿諛奉承...

-------------

不過,看來這樣子的潛規則已經不容易復見了。

---

最後不爽的那些人呢?很簡單,跑去競爭對手要資金,再開一家做一樣的東西。

我想這個行業已經不是說單純費用化問題而已。像這一種「嚴重近親繁殖」生態,

本來就會危害產業發展。

您說人家歐洲人不會做IC ?做電子產業嗎?...但人家汽車也做得好啊~還有飛機。

只是人家不會像我們台灣搞科技業這樣子,一窩蜂的擠一大堆人在做一樣的產品。

長期下來自然每個人搞產品都是在搶短線...東西是很難有好的雄厚的研發基礎。

這樣子的東西您說花再多錢搞行銷品牌有用嗎?

---

有人說:台灣的投資環境不好,不容易像美國一樣容易找到天使!

但我們股市裡確有 30 % 外資?!不是沒有天使,而是我們心態要改變。

如果您創業也只是想搶短線,也像上述的案例找競爭對手要錢打老東家,有意義嗎?

既然大家都承認網路無國界了,那就應該努力讓全界的天使看得您才對。

您還期望政府的產業政策?還要一直緬懷過去講這個費用化的功過嗎?

或許科技業的毀敗可以讓年輕一代的,可以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的道路,

那也不是很好嗎?!



Mainline Pocket wrote:
我常跟他們電話開會,...(恕刪)


Sababa
台灣電子公司在找Key solution很容易遇到以色列公司或是美商但後面是猶太人,例如 觸控 光學 精密設備 網路...等等
他們有一個特殊腔,但不會很難懂,比新加坡跟印度英文好多了
因為很多還是歐洲移民第二代,多半都還會講第三國語言(俄語大宗)

現在公司還是以以色列技術為主,找以前同事合作,但跟電子產業已經無直接相關(一片紅海了)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