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析這個現象, 我把勞動市場簡單的區分成內需和出口, 樓主的推論, 在內需市場"有可能"可以成立, 出口產業不但不成立, 結論可能剛好相反. (大前提是假設外勞平均薪資比較低)
首先看看內需市場,
國內消費的保護情況算是有, 國外廠商進入有一定程度障礙(關稅&運費), 因此因應外勞減少, 勞動成本提高下, 業者可以直接轉嫁成本給消費者, 形成薪資提升物價也跟者提升的現象. (不會超過外國產品進來的障礙)
薪資小幅上升成立! 但物價也會跟著上升
再來看看出口,
國際價格不會因你而改變, 偏偏台灣廠商大多不爭氣沒辦法走獨佔或寡佔, 賣價早已鎖死的情況下, 成本增加的下場如何? 答案是競爭力較差的廠商會退出, 退出導致需求大幅減少(曲線左移), 不但把供給減少的薪資加成拉了回來, 且因為需求長期較有彈性(遷廠), 因此薪資反而降得更多, 並額外造成了失業率更高的副作用. 看看現在還有多少電子業組裝廠在台灣就知道, 台灣最後一座筆電組裝廠, 也在我剛出社會沒幾年就正式熄燈, 通通移往大陸東南亞去了. 商人無國界, 不在台灣他們可還是賺得很飽啊.
薪資上升不成立!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家"出口商"100名員工, 50名本勞平均月薪3萬, 50名外勞平均月薪2萬, 本來活得好好的, 今天政策來了, 50名外勞通通滾蛋, 這時會發生甚麼事?
(1)再找50名本勞, 因為人難找, 平均薪資拉高成31000. (老闆做慈善?)
(2)再找50名本勞, 啊我就是只能賺那麼多錢, 月薪2萬不來拉倒. (可能真的有人去...薪資水平下降!)
(3)再找50名本勞, 啊我就是只能賺那麼多錢, 所有人薪資調成25000. (薪資水平下降!)
(4)2萬找不到人, 啊我就是只能賺那麼多錢啊, 再找33人進來每人3萬. 大家共體時艱. (薪資不變, 就業多出33人, 但大家變操了)
(5)2萬找不到人, 不玩了我去對岸玩, byebye (失業了, 從此勞力供給>>需求, 薪資水平下降!)
身為愛賺錢的老闆, 選項只有可能是2~5, 小弟待的電子業(電子業外銷為主), 看到的選項2~5都有, 就是沒有1.
開放"沒人要做"的工作給外勞, 開放"較無經濟價值"的工作給外勞, 讓國人能做相對附加價值較高的工作, 對整體經濟是有幫助的, 但也一定會傷害到那些本身就業條件較差的人, 導致貧富差距更大, 政府在開放的同時也要積極輔導這些人提昇自我就是. (鄉民曰, 這關政府啥事, 自己要努力啊!)
另外某樓網友提到, 提升基本薪資不會影響失業率, 經濟學課本可不是這麼說的, 答案是"會", 但不會影響到您, 鄉民年薪都百萬起跳的沒差, 會影響到的, 是那些基本技能較差, "老闆"覺得你不值基本工資的, 就會失業, 所以有些經濟學家不贊成政府設定基本工資, 認為讓市場決定就好.
Teddy0617 wrote:
我猜測樓主的論點是以...(恕刪)
另外某樓網友提到, 提升基本薪資不會影響失業率, 經濟學課本可不是這麼說的, 答案是"會", 但不會影響到您, 鄉民年薪都百萬起跳的沒差, 會影響到的, 是那些基本技能較差, "老闆"覺得你不值基本工資的, 就會失業, 所以有些經濟學家不贊成政府設定基本工資, 認為讓市場決定就好.
經濟學課本這麼寫我知道,但現在有更多研究發現這不是必然。因為要看是誰在領基本工資,是否可被外來勞力取代,以及是哪類型產業。臺灣大部份領基本工資爲零售與餐飲等內需產業,勞力不易被外勞取代。另外提高基本工資如果沒減少雇主利潤,也不會增加失業。譬如顧主可提售價,可刪減福利,可減少高所得員工薪資等方式。這些都有更多論文在做實證研究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