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Hino wrote:
您們看到google、apple、microsoft等西方軟體科技愈來愈好用,愈來愈有智慧,難道不擔心嗎?未來所有的資源服務(人才、技術、隱私、財富...)都會有磁吸效應,會不斷集中在這些大廠手中。我們的子孫只能做些次等工作,一些比較有智慧比較上層的還是在她們手上。...(恕刪)
你的願望是好的,但是要達到你的願望,就要把那些人才爭取過來。沒有技術門檻的創意很難,不要以為FB就是個簡單的應用。
先不說矽谷的那些高人了,下面是阿里巴巴今年在北京的應屆生招聘的一些面試,這些都需要從Google、FB等國際大公司手中搶人,上面幾個面的都是阿里星計劃的,應屆生都是60萬人民幣年薪起跳,個別的簽下來會年薪會超過百萬人民幣。我相信台灣也有這種厲害的高手,但是有企業能招進來嗎?有足夠的人才嗎?這列出的也只是面試阿里巴巴一家的人才。
祝你在軟體、網際網路行業早日有所成就。
一切隨風去 wrote:
你的願望是好的,但是...(恕刪)
一切隨風去 wrote:
先不說矽谷的那些高人了,下面是阿里巴巴今年在北京的應屆生招聘的一些面試,這些都需要從Google、FB等國際大公司手中搶人,上面幾個面的都是阿里星計劃的,應屆生都是60萬人民幣年薪起跳,個別的簽下來會年薪會超過百萬人民幣。我相信台灣也有這種厲害的高手,但是有企業能招進來嗎?有足夠的人才嗎?這列出的也只是面試阿里巴巴一家的人才。
這位大大真厲害, 可以貼出內部面試的結果.
小弟很認同這位大大的觀點,
只從Programmer 的觀點談台灣的軟體發展,無異是井蛙觀天,
有需求才能有市場, 有市場才能有軟體公司, 有軟體公司才能高薪請人才.
是市場成就軟體業, 而不是寫寫程式就能成就軟體業.
redial wrote:
這位大大真厲害, 可以貼出內部面試的結果.
小弟很認同這位大大的觀點,
只從Programmer 的觀點談台灣的軟體發展,無異是井蛙觀天,
有需求才能有市場, 有市場才能有軟體公司, 有軟體公司才能高薪請人才.
是市場成就軟體業, 而不是寫寫程式就能成就軟體業....(恕刪)
那個結果是別人在微博貼出來的,我一點也不厲害。
每個人有不同的觀點,Programmer提出來也沒什麼不妥,關鍵是這個觀點有沒有價值。
如果一家軟體公司想發展,我個人的觀點是,首先你要有一個很好的產品,然後這個產品得到市場的認可。說著簡單,但是事實一點也不容易,做出好產品首先要有水平較高的軟體人才,然後這個產品很有特點,是目前沒有的或者某方面做的很好的,接著你要有足夠資金去推廣和發展(可能非常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虧損狀態,比如FB)。到這裡為止就涉及了,人才、創意、融資(VC、PE)這些因素,融資難易程度又跟產品的目標市場,產品的定位,潛在的競爭對手和你的技術實力等很多因素有關。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會出現一些強大的競爭對手,出現想收購或者山寨你的公司,你又該如何面對?
說了一堆,這隻是一家公司,往往是沒有一定的產業規模,想發展出一家偉大的公司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大公司都在美國。
公司發展到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競爭者,阿里巴巴是因為發展大了有一定的實力了,才跟Google這樣的國際巨頭爭搶人才,之前根本就沒有這種資格。目標可以定的遠大,視野可以放大,膽量可以大,但是不能不自量力或把事情看的很簡單。
不過呢,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還是有很多機會的,環境也在改變。前面也有人提到那個被Line收購的台灣的APP,我不知道這是值得驕傲的事還是很悲傷的事。這種事情也被大量報道只能反應出現實的殘酷。
另外你比較下WhatsApp、KakaoTalk、Line、WeChat這幾個功能較為相似的應用的創建發展,會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WhatsApp主要群體在美國,先不說,我們看看另外3個亞洲的App的情況
2010年3月上線的KaKao出自一個創業團隊,創始人背景雄厚。十多年前創立韓國最大遊戲平台Hangame,後來擔任韓國最大互聯網集團NHN的CEO,KaKao則是他離職后推出的產品。
2010年10月中國大陸的小米公司(就是賣手機的那個)推出一個米聊,2011年初大陸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推出了微信(WeChat),然後米聊就此沒了發展,微信(WeChat)迅速擴張現在已超越6億用戶,擴張的背後是花巨資在全球做廣告,甚至請Messi這樣的足球巨星代言。
Line是韓國最大互聯網集團NHN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 2011年6月推出的,用戶數迅速擴張,早已超過了早推出1年的韓國KakaoTalk。為什麼Line在台灣流行開了,而更早的KakaoTalk卻沒有流行,WeChat也競爭不過Line?Line都準備上市了,據說估值在44億美元左右。
WhatsApp是由兩位擁有20年經驗的前雅虎早期資深員工創辦的。
為什麼Line是韓國公司推出的,日本沒有誕生,台灣也沒有,為什麼晚推出的Line和WeChat都後來居上,他們背後的資源和市場又是什麼?如果一個App公司被一家韓國公司(NAVER)收購了也值得高興,我是不太理解,被收購是值得驕傲的事嗎?創始人賣掉拿到資金是高興的,其它人引以為傲是為什麼?為什麼這個Gogolook不自己融資發展,為什麼沒有台灣企業看到他的價值,他的價值又是什麼,這些更值得報道吧。
我說的很膚淺,也可能有很多不對的,歡迎討論。
jaw001 wrote:
whoscall 被 Line 公司收購值得慶祝的原因為...."它們終於賺到大筆錢了"
很多軟體APP,有想法,也寫出來實踐了,但是就是不能賺到錢....
你前面也說出原因了,沒有突出的特色,沒有有力的宣傳,沒有花大錢的行銷...寫的再好也會淹沒在APP海中...
而且,在一般使用者不想花錢的前提下,很難把你取得的成就(會員數,DATABASE等等)換成實際的收入.
whoscall 替我們軟體創業指出一條明路,有知名度,有完整 DATABASE的話,
可以想辦法賣給已經賺錢的公司.... :p..(恕刪)
其實我的意思是,whosecall被收購對whoscall來說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在很難再做大的情況下,出售公司和產品是個不錯的出路,這是很多人都在做的事。
我認為悲哀的是其它人以及那麼多的媒體引以為傲這件事,因為在軟體行業這樣的情況太常見了,Google這樣的巨頭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收購了很多公司。
對於whocall個人認為值錢的東西是積累的data,這個的價值不僅是用戶花錢的問題,youtube也是免費的,Google也是免費的,FB是免費的,很多東西都是免費的,但是他們是怎麼賺錢的呢?如果不挖掘和分析DATA永遠都是沒用的數據,如果好好的分析就能轉換成真金白銀,這也是Big Data的一種吧。
個人淺見。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