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產業 大搶中高階人才
----------------------------------------------------
兩岸簽訂服務貿易協議,各界關注對國內就業市場的衝擊,104資訊科技集團昨(2)日指出,服貿協議將拉動職場五大趨勢,12大產業中高階人才戰開打。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表示,陸資來是要搶台灣人才,不是搶台灣人飯碗。陸資有興趣的不是台灣市場,而是要掌握台灣的know-how,移植人才、技術、管理與商業模式去大陸。
黃齊元表示,陸資來台不會引進太多勞工,而會用台灣人「以台制台」。服務業是非常本土化的行業,以前譚魚頭、小肥羊都因水土不服而撤出台灣。
104資訊科技集團行銷處協理陳力孑表示,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承諾開放有關的12大產業,短期工作機會不會瞬間爆量,但兩岸中高階主管將洗牌挪移。
這12大產業包括零售業、餐飲業、金融相關業、批發業、裝修營造業、醫療服務業、婚紗攝影及美髮美容業、住宿服務業、電信及通訊相關業、運輸倉儲與郵政快遞業、印刷相關業、電影業。
陳力孑指出,這12大產業平均每家展店需要三到五名中高階主管,第一年若有300家展店,預估有上千名中高階主管將在兩岸間挪移;現階段僅開放白領陸幹來台,未擴及一般勞工,陸勞不會大舉攻台,但若兩岸服務業一起把餅做大,相關就業機會將爆量增加。
104資訊科技集團表示,未來將緩步拉動職場五大趨勢,除了兩岸中高階主管重新洗牌,其次是高階人才戰開打,企業將更在乎品牌,以找到契合的經理人。第三,企業將善用薪酬管理,以銀彈攻勢留才、搶才。第四,上班族的台資老闆可能換成陸資。最後,若兩岸服務業共同把餅做大,就業市場可望從質變帶出量變,創造出非主管職的就業機會。
達成夢想和目標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台國產小客車就是要賣七八十萬, 千萬別開放外國車進來壓低車價, 大家都喜歡掏出大筆現金來奉獻給和泰汽車, 奉獻給政府保護了幾十年的裕隆日產. 買貴車好爽啊, 雖然賺錢不容易, 進貢給汽車公司老闆買豪宅是國民的願望
一台摩托車要七八萬, 雖然年輕人一個月只有賺不到兩萬, 但是千萬不要開放外國便宜摩托車進來壓低車價. 年輕人都自願分期付款, 縮衣節食買一台貴三三的摩托車, 讓台灣機車大廠把摩托車便宜賣給外國人, 內銷摩托車就是要賣很貴, 吸年輕人的血, "群眾喜迎機車價上漲"
千萬不要開放桶裝瓦斯及天然氣給國外的競爭者加入市場, 小吃攤的業主們每天都願意奉獻大筆金錢給這些寡占市場的瓦斯天然氣業者去喝花酒過爽爽, 國際能源價格降價是你家的事, 台灣人就是自願喜歡買很貴的瓦斯天然氣. 如果有新的競爭者要賣我們便宜的瓦斯, 那個就一定是黑心的大陸人, 堅決反對開放
千萬不要開放外國的電信業者及網路業者來台灣搶市場. 大家最喜歡很貴又速度超慢的ADSL, 以及很貴的手機通話費. 動輒上千元的通話費跟網路費, 台灣人都會高喊好便宜, 網路速度也絕對不可以太快, 就是要看漏斗轉呀轉這樣才爽
千萬不要開放外國的便利商店進來搶市場. 小七是台灣人最好的鄰居, 東西很貴又都只賣自家品牌產品, 這是應該的. 大家都希望統一老闆的豪宅能越換越大間, 看老闆住豪宅, 消費者就願意把辛苦錢都拿出來捐給小七, 最好一個便當賣兩百塊, 一瓶飲料賣五十元.
千萬不要開放淘寶網的商店進來台灣, 大家都喜歡買很貴很貴的燈飾與家具. 雖然台灣的燈飾與家具很多都是大陸進口來的, 但是市場零售價千萬不要低於進口價的十倍. 如果價錢賣太低, 消費者會哭的. 燈飾傢俱一買就要用很多年, 當然要讓商人多賺一些, 讓他們開張吃十年.
所以堅決反對台灣開放市場, 一定要封閉保護, 外加高額關稅障礙
大陸要統一的話, 就是要把台灣放給她爛, 等到從上到下窮到變成第三世界
那時候再來談
現在談, 一堆人姿態還真高, 甚麼東西, 沒能力, 那麼厲害, 程度那麼好, 就不用待在台灣整天抱怨
大陸當局很明顯不懂得處理兩岸政策, 我要是大陸, 我會等台灣餓過窮過再來談
--------------------------------------------------------------------------
「我們一開始成立的時候已經在大陸整合了三家公司,預計今年再收購三家,台灣目前已經談了四、五家,都表示有意願。」
和我談話的是某服務業的業者,他打算用併購的方式整合兩岸相關的同業,很快達到經濟規模,然後再到資本市場上市。
「我們併購只有用少部分的現金,大部分還是用股票換股,我們會在境外設立一家控股公司,大家根據事先談好的價值轉換成控股公司的股權。黃總我希望你能幫我們做整體財務規劃,將來把公司在台灣上市。」
這個人看上去還不到四十歲,但講話相當有條理。
「請問你和其它對象談判容易嗎?別人願意將公司和你整合嗎?」我提了一些問題。
「還算蠻好談的,每家業者年營業額從幾千萬台幣到一、二億的都有,我們不希望找太小的標的。」
為什麼願意合併?
「就是因為股票將來會上市,大家有資本利得可以賺,如果他們完全靠自己,絕對做不大,更不可能上市。」
他所謂的產業整合,在大陸相當普遍,過去我也幫忙客戶設計過,但對台灣人來說,這種「資本運作」是相當新的概念,我對他的背景感到很好奇,果然不出我所料。
「我以前在台灣就有一個MBA學位,後來去大陸為了培養人脈,又唸了一個EMBA,這次也是和班上同學一起合夥。」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剛簽訂,大家還在吵陸資對台灣產業的威脅,擔心若不加以保護,台灣會被陸資砸錢購併。
其實那裡需要陸資?聰明的人早已嗅到錢的味道,你可以自己來做整合,找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融資,迅速將規模做大。
台灣人對陸資的認識太過於天真,總陷在錯誤的假設中打轉,浪費了很多社會資源。
首先,陸資不是廉價劣質的代名詞,會到台灣來投資的更不是。俏江南、复星集團這些市場龍頭才會有興趣來台,他們瞄準的是高端客戶,提供的是台灣所沒有的利基服務。
其次,陸資有興趣的不是台灣市場,而是台灣人才。台灣市場太小,即使觀光旅遊亦然,陸資的真正目的是掌握台灣的know-how,移植人才、技術、管理與商業模式去大陸。
再者,陸資來台不會引進太多勞工,而會用台灣人「以台制台」。服務業是非常本土化的行業,人、產品和服務都要貼近在地消費者需求,以前譚魚頭、小肥羊都因水土不服而撤出台灣。
另外,陸資來台會大量收購整併,而不會慢慢自建。你說這是經濟侵略也好,但這有什麼不對?有人捧著錢上門,想要賣的公司有一大把,比比皆是,你若不願意也可以自己團結起來做整合啊!
有人說台灣都是中小企業,特別是服務業,無法抵禦外資。這就是台灣的問題,許多服務業門檻太低,人人都能做,個個做不大,家家都殺價流血競爭。
7-11取代了傳統巷弄的雜貨店,85℃衝擊了你家隔壁的小咖啡店,誠品迫使三分之二的重慶南路書店走入歷史,這些都是「現代服務業」。連鎖經營、品牌化、集中管理加上專業人才,可以創造新價值,誰又有權力剝奪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商業周刊》就是一個整合的典範。十二年前,香港李嘉誠先生旗下的網路公司tom.com希望發展出版文化事業,發現台灣人在兩岸三地水平最高,於是收購了城邦集團。
城邦是台灣出版業最早大規模整併的成果,將不同品牌和專業的小出版社整合在一個平台上,共享資源,在短短十年間重塑了台灣出版業的新面貌及格局。但即便如此,也仍無法達成李嘉誠當初的夢想:打造一個大中華的媒體集團,其中關鍵可能是因為中國大陸政策的限制。
和中國大陸談判不要去觸碰政策的紅線,才能拿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大陸媒體是高度管制行業,言論不自由,內容都要經過審批,連Google都不得不撤出中國,台灣想在大陸跨入出版,目前看來並不實際。
其實大陸已經宣稱要對台灣媒體開放。在福建海西平潭島,大陸去年表示未來台灣電視頻道可以落地,甚至連特區治理都會由台灣人擔任,我們政府認為這是陰謀統戰伎倆,不值一提,殊不知兩岸特殊政策就是要在特區才能實現,最近開放的電子商務55% 控股也是在海西經濟區。
台灣不開放陸資會有什麼結果?陸資連錢都省了,直接挖人就行了,反正他要的不是台灣的市場。假如我是陸資,我會瞄準所有美髮店的王牌設計師,所有腳底按摩店最棒的師傅,所有王品和85℃的店長……
人才和資金會自由流動,台灣不可能阻止得了。台灣不允許陸資進來,但台灣資金卻可以自由投資海外,所以把一切經濟行為放在海外就可以達成目的:海外架設公司、海外合資、海外給股票、海外上市、海外營運;更好的是,還可以不用在台灣繳稅。
台灣面對這個趨勢要如何因應?沒有什麼選擇,只能加速開放,加速轉型、加速整合、加速創造台灣價值、加速輸出台灣商業模式。未來是WTO的時代,不是ECFA,也不是兩岸服貿協議而已。
台灣可以和大陸合作,但你只能高價來投資我,不能挖角我的員工,經營管理還是由我負責,我掌握核心技術,我是你的partner,而不是單純地為你打工。
在電影《You’ve got mail》(電子情書)裡,Tom Hanks飾演的大書店老闆和Meg Ryan扮演的小書坊女主人在現實世界裡激烈地競爭,但在線上卻是親密的網友,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but it’s not real。
台灣和大陸服務業的探戈,現在正要開始,但旋律終究會停止,強迫你面對現實。
台灣人有很多選擇,陸資不是唯一的選項。
不想被陸資整合,請你從今天開始,徹底改變你自己,不要再逃避。
達成夢想和目標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