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台灣企業老闆多短視近利,只想請外勞減低成本,搞得台灣亂七八糟

旋風 wrote:
現在我國登記在冊的外勞超過60萬
自己數學算一算


新加坡登記在冊的外勞超過137萬
自己數學算一算

阿聯酋國民人數920萬, 移民工780萬, 記得也算一算蛤.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6503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很難想像,台灣的薪水竟然高過杜拜,也高過阿拉伯;來台工作的印尼移工Yudi(雅蒂)說出自己的經驗,但是,來台灣工作的門檻卻很高,主要是要付很高的仲介費,很多人付不起。

網媒《串樓口》報導,Yudi是第一次來台灣工作,即將滿3年,而之前她已經去過杜拜和阿拉伯工作,都是擔任保母,她的月薪,在台灣每月是16,000台幣、在杜拜8000台幣、阿拉伯10,666台幣;其中的差別是,杜拜和阿拉伯沒有仲介費
台灣老闆是怎樣的?我認為大部分很糟,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完全是人性本惡。

看不到未來,也不知道自己經營的企業能繼續賺多久? 也不知道又老又病撐住公司,兩年後又會是哪一種光景?

如果有個中小企業調查,實際經營者高於65歲有多少? 高於75歲又有多少? 而這些主要經營者到底在企業裡有沒有接班人? 這數字保證很嚇人的!

我認為外勞只是炒短線的一種現象而已,實際是台灣企業走不動了!

台灣企業向來沒辦法接納有能力的外人,講白一點就是不可能拿錢給別人做生意。企業接班只能是兒子、女兒,企業裡有能人還要壓制、修理、潑髒水以免影響接班。企業裡沒有能人,就做不大。公司裡沒有人才,就跨不出國。沒辦法成長的公司,一堆日薄西山的經營者,除了降低營運成本之外,摳一塊錢是一塊錢之外,還能做什麼?

台灣企業經營的現況,只是過去50年這種排外心態的苦果而已。
江湖的無奈,只有江湖人知道。

stanleywoo8 wrote:
如果有個中小企業調查,實際經營者高於65歲有多少? 高於75歲又有多少? 而這些主要經營者到底在企業裡有沒有接班人? 這數字保證很嚇人的!

我認為外勞只是炒短線的一種現象而已,實際是台灣企業走不動了!

台灣企業向來沒辦法接納有能力的外人,講白一點就是不可能拿錢給別人做生意。企業接班只能是兒子、女兒,企業裡有能人還要壓制、修理、潑髒水以免影響接班。企業裡沒有能人,就做不大。公司裡沒有人才,就跨不出國。沒辦法成長的公司,一堆日薄西山的經營者,除了降低營運成本之外,摳一塊錢是一塊錢之外,還能做什麼?

台灣企業經營的現況,只是過去50年這種排外心態的苦果而已。




您點到重點了,

十個來徵才的老闆,至少有5個,都在60歲以上,

不過在台灣的年青的經營者,若不是喝過洋墨水在海外五年以上的人,通常更刻苛,不會講求與員工共榮共享。
別這樣
渣老闆也滿大一堆的

leoshih1123 wrote:
請外勞沒比較便宜!只會鍵盤後靠腰,自己出來開公司啊!渣民一堆的
我真的覺得說請外勞是短視近利的人真的看得很淺,
其實 錯的完全不是人的問題,而是所謂的工作 產品的價值問題

當台灣還在花大量的人力在生產那只值幾毛錢的產品的時候,就可以預期到注定玩完了。

提升競爭力的方法不應該是要求勞工的權益和薪水,這個環節是很後面的。

身為一位老闆,或是負責人,該做的是提升產品的價值,提升製程的價值,最後自然會回饋到勞工的身上。

一樣是滾珠螺桿,為何德製的就貴三倍? 那就是價值。

台灣需要的是工藝,而不是工具。

另外

請外勞就代表壓低成本嗎? 君不見桃園中壢的外勞已經混到甚麼地步了? 開轎車(雖然是二手) 拿手機(蘋果)穿名牌(平價以上)
去查查外勞的薪水好嗎?4.5萬的薪水不在少數

台灣的年輕人真的要加油......
這些企業的老闆很快就會後悔,
現在東南亞很多台灣傳產的工廠,
但是老闆是以前在台灣的外勞.
傳產很快在東南亞遍地開花...
stanleywoo8 wrote:
台灣企業向來沒辦法接納有能力的外人,講白一點就是不可能拿錢給別人做生意。


失敗了怎麼辦? 前四十年好不容易才賺了五~六億。(以一般台灣比較普遍的小工廠 小公司‧‧‧)

轉型 燒錢 搞不好這五~六億全投入,還不夠,必須再跟銀行借, 若敗了 前四十年的成果沒了 還有可能欠一屁股。甚底下原本還有兩三四萬塊養家活口的數十 數百員工連這兩三四萬塊月薪也沒了。 (這些有的都四五六十歲了 不容易到其它產業界發展‧‧‧)

=

不管是我現實中看過的(請了某某學術界的管理專家,最後被事主發現原來只會紙上談兵,紡織業‧‧‧ 大概四五六十億規模的私人廠,本來受大陸影響 就已經有點慘了 請了只會紙上談兵的 又更重傷‧‧‧)

或媒體上偶爾會報的 當初年薪幾千萬 或幾億聘來 很夯的CEO之類,

最後搞到虧損連連‧‧‧這也是曾經有過的狀態。


stanleywoo8 wrote:
實際是台灣企業走不動了!

有高端的產品
也有許多基本民生 不需太高技術的產品。

譬如鞋、衣 總不可能發展出穿了它 一跳就能跳五六十公尺的鞋

或穿了它 一下子年輕二三十歲的衣服吧?


這些東東,除了機械外,也需要人力。 不然那些傳產大廠 何必花錢請三四十萬人員工來從業呢。


高科技業我不熟,但傳產 以前也是常有政府引導方向 協助,這十幾年來 大家也都知道我國政府 就是‧‧‧

再有大陸低成本勞力 及目前東南亞低成本勞力競爭 自然在比較低端產品上 經營的很辛苦!




但大大整體的分析 是很有道理滴! 只是,小企業小工廠為主 居多的台灣, 實在沒辦法拿出幾十億資金等等 燒錢 研發 創新。
(全部廠房變賣 變現 搞不好總資產也沒過億,又怎麼會有辦法拿好幾億 或十幾億去拼呢? 甚至 拼到最後 可能是完全沒成果滴。有點像買樂透,運氣好就大賺,運氣差就全輸光)




風紫 wrote:
身為一位老闆,或是負責人,該做的是提升產品的價值,提升製程的價值,最後自然會回饋到勞工的身上。


觀點非常好。

風紫 wrote:
一樣是滾珠螺桿,為何德製的就貴三倍? 那就是價值。


若大大就是這相關業界滴,請問大大有辦法造出超越德製滾珠螺桿 兩三倍 五六倍優的台製滾珠螺桿?到時賣給全地球 價格再貴德製的三至五倍?

要如何產生出這目標呢?


或如何有支台製手機 整體效能遠超越最新三星 蘋果手機幾百倍?

如何造出台製 遠超越法拉利 BMW 賓士 賓利等等車廠所造的汽車?



遠遠將這些貴的 甩在後面 這是目標。 要怎麼做? 要如何做? 要燒多少錢? 要用多少年的時間來累積超越這些號稱六七十年造車經驗的大廠?


亦或大大並非這些業界滴。那在大大職場業界中,大大的公司已是全世界第一把交椅? 若非全地球最優的那間,那麼是遇到什麼問題 導致無法成為這領域的老大 老二 老三 甚排不到全地球這產業界的十名以內?


正新 現排全地球輪胎廠第幾名不知 但應該就是在第七 第八 第九那邊吧?(猜測)
光資本額 就三百多億的廠‧‧‧ 怎排不到全世界第三?
(台灣的傳產 又有幾間資本額能有三百多億?)



兩位大大的想法都很好,問題在於 若必勝,有資金的人當然就會投入。 若沒把握必勝 一生的心血, 換成是你我, 會冒著身無分文 餐風宿露的下場‧‧‧去拼?



兩位大大說的都很有道理! 只是 如何 去達到兩位大大期待的最終目標(就是很優的結局) 應該是眼下所有小工廠 小企業遇到的問題‧‧‧?






=


PS: 以我一位好友小月月來說

想做傳產 (但做哪方面傳產不知 完全沒概念)

現有廠房約300坪。若不夠大 可增建, 約可擴到450坪。(再不夠 就必須租更大廠房了 月租金可能就十幾二十幾萬去了‧‧‧)

現金資本有一千萬 兩千萬 或四千萬。

就是找不到一個肯定能賺到錢的模式。


預計 未來20~30年 出資者 能穩定月淨入五十萬 (一天只耗用四至五小時心力在工作上)。 公司大概八位員工,平均每位能給到她們4.5~5萬月薪。(希望都是很認真 很吃苦耐勞的正妹為主) [但...不能整碗將我捧走一旦公司所有流程 客戶 技術每個員工都知道後,隨隨便便也能找到金主 開一間新的來打垮我。] (我想 大大說的老企業只讓自家人來接 應該也是怕外人將整個賺錢模式完全複製去‧‧‧成為敵人吧?) [就好似大陸高薪挖人, 台廠耗幾十幾百億才研發出來的新技術,最後用幾倍高階工程師的年薪挖走這些高端工程師‧‧‧ 不用太多成本 得到新技術‧‧‧]


那...整體(整體實務) 該怎麼做? 而能達到所設定的目標?
  我覺得是產業面的問題啦,今天若沒外勞我看也是老闆移去東南亞做而已。
  不會全部移走,但是大概會有6-7成。
  另外的就活部下去。
  台灣內需又不是很強,無法支撐那麼多工廠,說要讓這些工廠倒掉,但也不可能,首先破壞的創新動盪期是政府可能就無法承受了,新產業起來有把握嗎?沒有起來台灣就掛了,所以也只能讓這些沒競爭的產業繼續續命,但越是要延遲這些本來就不符標準的產業我國將與外國差異越拉越大,所以這是一個兩難,非常之難,難到步步為營看起來就像在把問題拖著。

  
  另外台灣的產業究竟要不要人才也是一大重點,一堆大學生了,甚至碩士滿街跑,但不得志的人很多,做的也只能是最基礎的工作,那些書本上的技術,在實際產業面上似乎根本不需要,大家也只是用數十年前的老方法,甚至是勞力活,才能從中獲得薪資,當然產值沒有提升,物質消費房價卻提升了不少,變成現代人覺得窮困的原因之一,特別是60到80年代的,經濟起來,當然預期生活越來越好,但現在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物價房價卻節節高漲,現在人的苦不是吃不飽,而是那種努力無用的絕望。
  
  要不然外勞怎麼會讓國民的就業陷入危機呢?
  外勞很大一部分,學歷不怎麼樣,紀律也不怎麼樣,在台灣語言更是不行,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大學生研究所,競爭力會輸給他們嗎?假日去當地的火車站公園看看外勞們,台灣人像是會輸給他們嗎?若可以造成威脅,按照市場理論,台灣這幾年培養出來的人竟然跟它們差不多,這不令人訝異嗎?或者可以歸咎於產業面只能提供這樣的職缺給我們國民呢?
  
  若外勞有高學歷,那數量一來有多少,他們在台灣能否晉升要職也是一點,部分外勞或許有高學歷,但能夠佔據的量有多少也難說,有的外勞或許高學歷高知識,但在台灣也是同樣的產線人員而非管理者,從這裡也很難看得出外勞對台灣造成就業傷害是什麼。
  
  當然不是說外勞不好,人人都是平等,但每個國家的資源政策都有不同,所以學歷能力會分有高下,許多移工只是投胎在這樣的國家,造成這樣的結果而已。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