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科大畢業生,是小魚?還是漏網之魚?

bobbycomboy wrote:
另外,貴司沒ae或sa嗎??一般是ae做系統開發與功能驗證


關於ae/sa的定義與工作內容分配, 不同公司就很分歧. 以敝公司而言是劃分在RD, 而家裡夫人的公司裡是比較接近FAE. 我想這要看公司的產品別, 像敝公司是搞通信的, ae/sa會是由RD來擔當, 家裡夫人待的公司以消費型產品為主, ae/sa是由fae來兼任居多.

敝公司其實還有所謂的"技術AE", 就是資深的FAE.

我是覺得普大生跟科大生, 就好像部隊裡的軍官跟士官, 用不同的方法為不同目的訓練出來, 但很多時後又做同樣的工作.

台灣的教育我覺得除了廣設大學是一個大問題, 廣設研究所問題更大(國立研究所比國立大學還好考), 搞得一堆大學生大學都不好好念, 只專心念考研究所那幾個科目, 實務科目都忽視了.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DannyHwang wrote:
我是覺得普大生跟科大生, 就好像部隊裡的軍官跟士官, 用不同的方法為不同目的訓練出來, 但很多時後又做同樣的工作....(恕刪)


這不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嗎??

-----------------------------------

普大主力在培育打工族這是不可懷疑的

科大主力在專業技術能力的培育

各有千秋

普大普遍較多是除了自己的事外其他都不碰,科大生的好奇心較重,喜歡較動向的能力,也就是喜歡動手做的事.

普大外語能力好一點,比較可能幹到理級主管以上,科大比較適合工程師或理級主管

找做事的要找科大,找打屁聊天的找普大

很多企業都是這樣分配,到最後就是幾乎r&d都是科大為主,pm業務都是普大為主,各司其職.

----------------------------------
目前差異只在高中職,大學讀相同的課本,幾乎可說沒差異,只有是否是前10%與非前10%的差異.

整個大學教育與研究所招生都很有問題,只重視要考的科目而忽視應用科學這塊很嚴重

----------------------------------
目前的家裡夫人是三家上市企業的財務長,技職體系出身---,掌管三家企業內所有財務

而其主管則是留洋,在海外到處募資及宣揚公司並找投資人.

所以結論就是

苦幹實幹找技職

到處嘴炮找財路找普大
bobbycomboy wrote:
普大主力在培育打工族這是不可懷疑的
科大主力在專業技術能力的培育
各有千秋


這樣的講法不好, 且容易引起爭議!

普大應該是要招收邏輯跟"抽象"思維較好的人, 這樣的人不是打工族, 他們是要來做些比較先進技術的開發的. 但是邏輯跟抽象思維好的人佔的比例是很少, 所以廣設高中/普大/研究所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絕大多數的人適合走像技職體系, 透過實際的操作來學習技能的(他們對看不到的東西, 所謂的抽象是很難理解的). 因此當年應該做的是通暢在職進修的管道, 讓已經出社會的人可以根據真正的需求繼續在職進修, 而不是廣設普大跟科大.

bobbycomboy wrote:
找打屁聊天的找普大

這樣說也不能說是錯, 因為很多抽象的東西不是人人看得懂, 對不懂的人來說, 那的確就是啦天打屁...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bobbycomboy wrote:
這不就是我前面所說...(恕刪)


臺灣高薪100指數今日並公布前10大台灣上市櫃高薪企業成分股,依序分別是:

台積電、鴻海、中華電、富邦金、中信金、台新金、兆豐金、南亞、中鋼、廣達

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一下, 這十家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學經歷!!

DannyHwang wrote:

這樣的講法不好, 且容易引起爭議!

普大應該是要招收邏輯跟"抽象"思維較好的人, 這樣的人不是打工族, 他們是要來做些比較先進技術的開發的. 但是邏輯跟抽象思維好的人佔的比例是很少, 所以廣設高中/普大/研究所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絕大多數的人適合走像技職體系, 透過實際的操作來學習技能的(他們對看不到的東西, 所謂的抽象是很難理解的). 因此當年應該做的是通暢在職進修的管道, 讓已經出社會的人可以根據真正的需求繼續在職進修, 而不是廣設普大跟科大. ...(恕刪)


這跟我之前的想法很類似,

以下是先前對台灣教育的一點看法
-------------------------------------------

任何一個民族,人口的多數肯定是家境不很富裕、智慧也一般般。這一批人受教育的目的必然是要有功利化的因素,必然是應該學習一技之長。

以我對身邊搞學術的幾個朋友的觀察,這些人小時候念不到百裏挑一的程度,是極少有機率成為像樣的學者的。絕大部分好的學者,在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是百裏挑一(甚至千裏挑一、萬裏挑一)。

對於一個家境平平的孩子,本來就不該進入冷門科系就讀,讀完了既不能做學問也不會謀生,這就是人力資源的浪費。 對於人類的九成多人口而言,接受完義務教育後,應該恰當的關注謀生技能的學習。 對於國家而言,固然要培養國民的文化修養、公民意識、批判精神,但是也不可忽視將他們培養學會市場需要的技能。

個人所認為的社會正常的結構,應該所謂的“科大”比“普大”更多。正常的社會,被雇傭者大概是分三類:
1、一部分人是“動手”的工人,如車工、鉗工、麵包師、廚師、管道工。。。。
2、一部分人去做被企業大量需要的“動腦”的工作,如電子工程師、化學工程師、醫師、會計師。。
3、一部分人去做企業需要極少但是國家不得不需要的工作,如天文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

第一類人去讀培養藍領的學校,也就是技職體系。
第二類人去讀所謂的“科大”
第三類人去讀臺大這一類的大學。

很顯然,臺灣的大學這種綜合性學術研究型性質的大學開個七八所就已經太多了。 念書連人口百裏挑一的水準都達不到的人,千萬別讓他去念非功利性的專業。
cman4434 wrote:
臺灣高薪100指數...(恕刪)


看這些幹麻呢???
財管類是普大多還是科大多???

另外你可以再理解我的說法,應該跟你看法沒差異,我只是喜歡用表像文字讓你失去理智
bobbycomboy wrote:
個人所認為的社會正常的結構,應該所謂的“科大”比“普大”更多。正常的社會,被雇傭者大概是分三類


我是以為不管是科大還普大都不該太多!

技職路線是要從做中學, 不該放到學校裡去用同一套制度去教育, 而是該放在社會上歷練. 我最近常常覺得外面餐廳食物口味越來越單一化, 有特色的地方小吃越來越難找. 後來有天我就恍然大悟, 現在很多餐廳的廚師都是所謂的餐飲學校來的, 都念差不多的教本出來的, 所以煮出來的口味也差異不大. 加上資訊的流通, 很多東西都互相抄襲, 大家做的菜是越來越像.

我真的覺得把所有人都擺到學校用同樣的方法訓練是很不好的, 這照成同質性越來越嚴重, 當環境出現大變異時, 大家就一起死. 適當的保持學徒制, 跟技職學校並存才是對的, 這樣才能維持多樣性.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我就搞不懂 , 現在教育被國家搞成這樣 , 大學跟技職出來的有那麼重要嗎 ?

技職體系有73間 ( 還不包括從技職變更成大學的 )

大學體系有69間

看完這數量後 ; 然後有人說技職體系程度完勝大學體系程度 . 腦袋的價值就只剩下專業技能 . 我都覺得很想笑 .
以現在軟體業的處境,國內企業還有人想要培訓新人

說真的已經是很不錯了,給樓主公司拍拍手

在業界待久一點的都知道,軟體業培養新人是最難的

他不像其他行業有標準的SOP可以參考,因為BUG可是神出鬼沒

客戶的需求也是千變萬化,除非是維護固定系統

所以大都喜歡找兩到三年的工程師,薪水低,且剛踏入軟體業有熱血

以我面試工程師的經驗,名校是真的有他的水平在,不管是科大或者普大

雖然最終,可以用的人還是以科大為大眾,但台清交前列學校的基礎水準還是真的比科大好一點


bobbycomboy wrote:
看這些幹麻呢???
...(恕刪)


十家扣掉金控那幾家,其他都是理工科出來的,但除了鴻海以外都是普大的,

這樣還沒有價值?

P.S. 郭董深知自己不足,也去普大讀書混個學歷。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