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幾年大家熱衷考公職只有一個感覺大家似乎求穩定不求發展也不求賺錢如果肯打拼 短時間內賺的絕對比公職(不含官)來的多當公職只能慢慢一點一滴累積而且民意驅使 公職在未來應該越來越不好當說不定~現在還很多人還以為考進去就可以喝茶看報紙
我是公股行庫行員,5年前入行就不到30k,不過加行儲5k&餐費&加班費扣掉勞健保,1個月實領可到33-34K,三節年終除入行第一年外平均有4個月,幾乎每1-2年調薪然後約3-4年可升等(看考績、表現),我現在月領可到40k/月,年薪有60W,如果做個10、20年以上普遍50、60k/月很正常,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優點是工作環境不錯,周休二日見紅就放假,加班看大小日或件多不多,沒犯錯可做長久,重點就是穩定,薪水只會往上也沒有無薪假這種東西,缺點是現在競爭激烈,很多業績都要做,健康險、儲蓄險、基金、信用卡、貸款什麼的要混也是會被開會檢討的,午餐只有半小時輪流,遇月底發薪日有可能吃沒兩口飯就要做事,8點半到班平均6點下班,大概紮實工作9小時,尤其人多根本忙到上廁所喝水的時間都沒有,一線行員也常遇到突發狀況、奧客等等,所以有時挺羨慕一些公司行號有午休至少1小時,會計小姐可以跑銀行出來透氣。看要的是什麼,說實在來公銀就是圖個穩定,作久至少餓不死,當主管年薪破百很正常,但要發大財也不太可能就是了。
不管公私銀行,只要是正職且非業務單位員工一般來說都是屬於比較穩定的工作...但櫃員真的是很辛苦,所以年輕人大都待不住今天在上班的駐點當出納的行員,早上8點50分進櫃台到下午快4點時才第一次走出櫃台..去上洗手間這麼傷身的工作還能待得住為的是穩定的工作及收入
peter670520 wrote:大大所言沒錯,都說對...(恕刪) 公公併是在縮減國內銀行數量但囿於私人銀行整併不易所做出的無奈妥協,以財政部屢次委託學界做出的研究結論來看,均指出公公併對於公營行庫的經營效率並無幫助,臺灣只需要一家國營金控作為政策性任務的執行者,土地銀行的定位就顯得有點尷尬;再說這陣子國家財政拮据,已針對公股不具主控權的國營事業單位進行釋股的動作,雖然指定由四大基金承接,但土銀內部已再起釋股疑慮;與其整天憂心忡忡釋股、民營,那些再考上臺銀、正式公務員的行員其擔憂不是沒道理,至於你提起的往事~當年行政院的意思是臺銀、土銀、中央信託局合併為臺灣金控,但基於種種理由土銀中途退出(這中間秘辛...呵呵),後來合併議題屢次被提起,終歸破局,所以說要併早併了,時至今日臺、土銀合併機率不大,這也是土銀員工想往台銀或正式公務員方向努力的一大因素。以薪資福利來看,臺、土銀目前確實不賴,至於你提到的陞遷部分,大多數人還是會卡在高辦滿三年後的領組考試,偏偏領組考試年資計分比例極重,除非筆試衝很高,否則年輕新銳都需累積幾年資績後魚躍龍門,不求仕進當然也有很多高辦碰頂月領七萬多,端看個人就是,敗就敗在退休金優存被取消,轉臺銀至少沒釋股、民營化風險,考公務員薪水固然相對短少,但長遠來看月退是一大誘因,能拿的先入袋 vs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端看個人心態取捨。話說臺、土銀101年年終獎金欠到現在還沒發...黃金年代不再...( ′-`)y-~
leon650325 wrote:應該也70-80w的作業員恕刪) 這是用健康換來的不景氣又要放無薪假也沒有特休一個朋友在力晶當工程師(7年)月領7萬,沒福利(頂多股票分紅),休個特休或請個假很難,高中時身體很健康,現在紅字一堆他說生不如死另一個國營事業(2年)剛進去25K,現在4萬多,周休,又時常在休假,每年出國2~3次(有補助),每個月又有提貨卷,看電影不用錢他則說人生是彩色的一個在地獄一個在天堂
www00800 wrote:這是用健康換來的不景...(恕刪) 在南部不用買房子是還夠用,但我的主旨是算成時薪很少想買車還是出國玩真的是不太夠用..但(賺大錢大大)有說了..領的多不如領的久...我想也是個道理如果可以,我還是希望他換個薪資高一點的工作.不過他是想這樣先做,,以後薪資個再調高..也許長久看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