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上 工科的學生比較穩定 年薪百萬到兩百
我周遭的人混不好的 就很不好 混出名堂的 淨資產已經上億===都是白手起家
台灣以製造業為主 文法商的學生被迫要到海外發展
近十幾年來 台灣不斷下滑 目前在海外的同學比在台灣多 我們的下一代 很多都是雙重國籍===美國籍
就算在台灣或大陸工作的同學 也多有留學美國 或在美國生活經驗 很大比例會讓小孩子在美國出生
以我得觀察 大致上同學發展可分三個層次
1.最強的跟最差的都留在台灣
2.二軍去美歐星港====星港兩地有後來居上之勢
3.三軍去大陸
公務員也是另一大宗 但同學考的公務員並不是一般高普考 是特考 但個人不覺發展有比較好
ddojjack7788 wrote:
台灣人才進入中國的黃金期已經過了!!這句話不代表完全沒有機會,而指的是台灣人才手上的籌碼與可談的條件已經越來越少了!:基本上過往再花高薪聘請外籍人士的方法已開始有雜音出現。(即使有也會是非常的短暫的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尤其是像目前的華星光電與伯恩等以製造為導向的component廠)。
如果你指的是台灣代工技術人才,那你有可能是對的。但大陸現在不止在做代工業,也在做品牌做民生需求產業。外商也在加緊搶食內需這塊大餅。這些產業都不吝惜出高薪挖人才。台灣人單是語言這項就相對他國人士就站有不少優勢。加上這些西方人仕來大陸要的薪水較高,台灣人也比較沒這方面的問題。總的來說,台灣人的優勢雖不太多,但和其他外籍打工仔比,也不會差到哪。重點是一開始你要肯接受低薪,以後加薪很快
ddojjack7788 wrote:
一、如上述幾個朋友所說的那幾家領頭羊陸企都已開始進行COST DOWN而對老外進行中止約聘的動作,代表大陸企業也已經開始面臨到企業成長中最重要的一環:人力成本的取捨。
在代工業也許是像你說的,人力成本很重要。但我可以和你保證,在做品牌的公司,不管是外商還是陸商,人立成本已經不是首要考量。
台商在算利潤時,常只注重打壓人事成本這塊。所以按照他們的固定思維,大陸人事成本增高,他們就斷定大陸人才競爭越來越弱。殊不知,他們只是按照台灣代工思維來看事情。沒錯,大陸的人事成本是越來越高,但大陸公司和外商在大陸賺的錢多得更快!!!台商之所以營收沒往上看,是因為他們還在走低成本,出口歐美的老模式,這要怪誰?
在上海,外商光是給當地聘請的外籍人仕(包括台灣人)的公定租房費就是八千人民幣。我在上海拿到我公司(某外商)的約聘書時,還被薪水嚇到。我那時還想我有值那麼多嗎?殊不知,人事成本早就不是外商的首要考量,重點如何讓大陸營收年年創新高。
至於你說什麼“COST DOWN而對老外進行中止約聘的動作”。那可能是在你那個產業是這樣。據我所知,大陸第一大的德國汽車公司,在大陸的員工三分之二都是外籍人士(以本地聘雇的較多)。我的公司花錢聘請外國人也從不手軟。
“大陸企業也已經開始面臨到企業成長中最重要的一環:人力成本的取捨。”
這句話還是要走回我剛講的,要看產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