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很多老闆最愛說
工資上漲會讓物價上漲。
可是,澳洲與韓國
物價比台灣貴,工資比台灣高
寧可嫁到韓國的,比嫁到台灣更好
寧可去澳洲打工領最低工資,比留在台灣領最低工資好
多數人明明就是寧可待在高物價高所得
台灣那些慣老闆
如果真的吃不消勞工工資上漲
可以去非洲、去印度的低所得低物價
慣老闆眼裡的幸福就業市場
泰國物價與工資
每年持續上漲幅度已超過台灣
非常不適合台灣慣老闆前往
只適合喜歡工資上漲的好老闆
越南也是這個趨勢
整個東南亞的趨勢就是所得與物價上漲的幅度
正在趕上台灣
台灣工資落後的這些年
唯有每年調漲20%
才能減少與韓國差距
才能勉強不被東南亞各國趕上
工資和物價有無因果關係, 甚至是否連動, 我看過聽過的正反論點就有兩則, 表示都不可證. 如果用一般企業的財務報表來看端倪的話, 或許可能給樓主提供一些線索, 因為畢竟工資是由企業方和勞動方議價出來的, 而一個企業的財務報表是每一個財務長得負責的, 所以客觀性主觀性的數據都很明瞭可查.
一般性質 (做商品買賣) 的企業財報中, 勞動力的薪資是不算在銷售毛利裡的. 也就是說其企業或公司賣出來的商品(也就是物價)是跟生產勞力工資是脫鉤的.不同的公司對工資/人員的開支在財報上的呈現 或許有不同的方式 但總是會在稅前淨利這項目之前開銷掉. 意思就是說這些公司在制定他們商品或服務的定價決定是和其生產勞動力成本的計算不是有多大的牽連. 如果一定要說工資和物價有絕對的關聯, 那更應該說的是物價被其他因素影響的成分要更高一些, 比方說政治,地緣 和人文的因素. 這也就是為甚麼大家認知中的 “物價太高” 比較多的是”感覺”成分而不是絕對的. 舉兩個企業, 航空公司 和 汽車生產公司 做例子, 前者對它的機位訂價 和 後者對它出廠的汽車售價相對於它的工資開支, 我們都知道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國內薪資的給付完全沒有反映在商品價格上.
我們只能說, 在正常資本主義社會裡, 只要市場機制能得到無窒礙的暢行, 也就是說在理想環境下, 物價應該是單純的反應市場需求的表徵. 而工資則是在無政治壓力下反映企業競爭能力的指標之一.
再說, 物價和工資各自的範圍甚廣, 尤其是物價(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涉及甚廣, 有些相對工資低廉 有些則不成比例的高昂. 物價是所有商品價格的集合, 而工資是相對於商品生產成本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不能由逐項檢視其價格和工資間的關聯而得到一個綜合且客觀的面貌, 高工資以致高物價這樣的結論可能過於籠統了一些. 像美國這樣的國家, 有(相對)高工資 卻(相對)低物價的地域, 同時也有低工資而高物價的地方, 也就是說區域性(政策性)對這兩者的影響更大. 我個人覺得是不能一語庇之
kao_king wrote:
我幫您改一下 題目
[ 先有雞 還是先有蛋]
1. 美國是物價比台灣貴才工資高,還是工資比台灣貴才物價高?
2. 日本是物價比台灣貴才工資高,還是工資比台灣貴才物價高?[...(恕刪)
搭二樓的便車這裡再多說幾句…
這些舉一反七的例子我覺得正好解釋了為甚麼樓主這個看似直白的標題可能沒有想像中來得單純.
樓主劈頭提到 “台灣很多老闆最愛說工資上漲會讓物價上漲…”; 老闆們這麼開脫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 畢竟確實是有數據顯示緊張(興旺)的勞工市場會導致工資上漲, 進而導致消費指數上揚. 但是這事實不足證明高工資水平造成高物價水平的關聯性.
原因是, 這二者是不同的觀念. 套句王世光過去經常使用的話術, 是 總量 和 增量的觀念. 前者是位置高低(potential level)的觀念, 而後者是趨勢(Trending)的觀念. 用物理現象來做類比就是 電壓的位置高低是由 伏特(potential voltage)來形容, 而電路裡電壓的動態變化則是有電感法拉(Farad)來形容. 動態變化和電位高低描述的是不同的現象. 這裡我們陳述工資或物價高低 就是在指電壓的高低,工資的變化就是在既有電壓下的電容反應, 雖然受制於電壓的高低 但不足以解釋電壓的高低.
換另一個角度 – 從資方或勞工雇主來看工資這件事, 他們的衡量尺度之一就是勞動生產力 (productivity). 這勞動生產力是個蠻抽象的概念 直到我們把工資這個名詞套進來. 工資數字才是我們大家都能理解也能感受到的實際效應.不同區域或國家的工資有高低差別, 理論上來說是因為勞動生產力不同, 而不是因為被物價水平牽制.我覺得這應該是比較客觀的看法.我們國內(平均)工資低於其他類似國家的困境 應該要更關注在為甚麼我們的生產勞動力會比較低, 這當然又是一個大哉問.
勞動生產力會創造財富, 財富引致物價水平(或即生活水準)的提升, 這三個現象的因果關係, 我覺得是比較客觀的認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