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粹一些生活跟觀念分享:
雖然說現在少子化,學音樂的小朋友沒有過往那麼多,但還是有不少父母讓自己的小朋友學音樂,目的大多為讓孩子能夠陶冶性情,但....不好好練琴,那琴聲能聽、能陶冶性情嗎。其實不管孩子們未來要不要走音樂這條路,他們來學琴我都很開心,因為音樂可以是很棒的興趣或職業,但有時還真希望學生父母可以花一點時間跟心思關心孩子的音樂學習,畢竟以音樂陶冶性情跟不練琴是蠻矛盾的。
不知各位對小朋友學音樂有什麼看法?
桃園朋魚彥 wrote:
存粹一些生活跟觀念分享:
雖然說現在少子化,學音樂的小朋友沒有過往那麼多,但還是有不少父母讓自己的小朋友學音樂,目的大多為讓孩子能夠陶冶性情,但....不好好練琴,那琴聲能聽、能陶冶性情嗎。其實不管孩子們未來要不要走音樂這條路,他們來學琴我都很開心,因為音樂可以是很棒的興趣或職業,但有時還真希望學生父母可以花一點時間跟心思關心孩子的音樂學習,畢竟以音樂陶冶性情跟不練琴是蠻矛盾的。
不知各位對小朋友學音樂有什麼看法?
基本上 以音樂陶冶性情跟練琴 是風馬牛不相關的.
這麼說吧, 我的音樂班生涯中, 同儕之間很少會討論音樂, 反而很多都在討論時下的名人明星. 畢竟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 這是必經的過程. 不會因為小孩天天練琴就特別被陶冶性情的. (而且家教其實更重要, 我也有開口國罵的女同學啊!)
而且就算是天天練琴, 當時間被壓縮成不同的塊狀時, 時間天秤總是有因為升學壓力而失衡的一天.
就現在台灣的景氣與薪資結構來說, 能夠把這些全投入的家長也不在多數, 當家長的經濟一起擺上天秤計算的時候, 很多音樂教室某種程度上就成為一種變相的安親班, 或者是讓孩子了解音樂是什麼的一個地方而已.
真正如樓主所認為的 "以練琴來陶冶性情" 從根本上來說, 是完全被忽略的.
而真正因為練琴/音樂而陶冶性情的人, 除了真正把音樂放在人生目標的小孩 (多半都很有天分!) , 或來自音樂世家的小孩以外, 我碰到的真的不多. 但是我反而知道很多懂得欣賞音樂與藝術的人, 但是他們多半根本就不大會彈琴.
以我所經歷的來說, 如果把問題單純化到只是要以音樂陶冶性情, 我覺得除了練樂器這個方式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多接觸藝術, 多看看這個世界與了解世界歷史, 生物發展演進等, 也要教導孩子明白倫常, 更要讓他們知禮數, 在建立孩子的自信與道德價值觀的同時不要讓孩子變的世故與孤傲孤僻, 還有最重要的, 要培養孩子思考與讓孩子建立自己的審美觀.
所以對於孩子要不要學音樂, 我覺得樓主可以跟家長談一談為什麼會希望孩子學音樂, 也需要跟孩子談一談, 了解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從枯燥的黑白鍵或是四根弦中看到喜歡的東西 ; 而當他們看不到這些可以吸引他們的東西時, 就更不可能 被陶冶性情 了.
樓主加油! 畢竟音樂很美, 藝術很美. 但可惜的是,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把這些美當飯吃的.
愛做夢的個性,想要尋找在這世界上最真實的單純;
卻在這個世界,體驗與接受最荒謬的現實。
很多都是父母的期望但不是小孩的希望~
甚者我還遇過把小孩排滿滿的才藝
這樣媽媽才有時間去逛街(小孩上課時間就是她的自由時間)
然後買完東西又在 FB PO 張在星巴克喝咖啡的照片
寫著~ 等小孩下課中...
就一堆人寫: 媽媽好辛苦喔~ 媽媽辛苦了... XD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