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下的過勞之島,別怪人才為自己打算──資本、機會都離開了,我們還留在這裡幹嘛?
劉庭安/我所見的世界 2017/11/28

1. 二戰後「全球化」的本質,是「跨國企業尋找廉價生產基地」以及「資本尋求更高回報」,亞洲四小龍等工資低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了西方跨國公司的生產基地。
2. 隨著台灣經濟的停滯甚至衰退,資本轉移到了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這些快速成長的市場。
3. 由於前二十年的繁盛,就算現在經濟差、且落後企業早已用不上,台灣的高等教育系統,還在源源不斷地培養具各領域的專業人才。
4. 台灣企業創造的價值越來越低,能夠付給員工的薪水也越來越少。而在教育機器還在穩定輸出人才的情況下,人才供過於求,我們能拿到的薪水只有越來越低。
打個簡單的比方,要是你今天有一百萬,存在 A 銀行,一年的利率是 5%;存在 B 銀行,一年的利率是 25%。在風險一樣的前提下,你會把錢放在哪裡?換句話說,今天資本既然能夠從美國流入台灣,明天自然也能從台灣流到別的地方。
追逐成長是資本的本能,任何政策都很難擋住的。許多還有成長潛力的企業,也隨著成長機會,外移到了別的地方。
留在台灣的,只剩下極少數能做全球生意的的優質企業,以及一堆半死不活熬日子,卻因政策保護或政商關係,仍在苟延殘喘的落後企業。台灣有太多優秀又勤奮的人才,如今卻只有一些附加價值很低的企業。僧多粥少,當然勞動條件越來越差。
你說如今台灣有哪個政黨政客,能夠解決資本外移,台灣企業跟不上時代的根本問題?
而在台灣經濟逐步下滑,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企業是沒有辦法給予高薪的(但當然,沒辦法或不願意給合理薪水的台灣落後企業,命運也不會好到哪去),無論政府如何干預都沒辦法。
-----------------------------------------
台灣的問題,不是一例一休,不是勞基法,那只是談分配,
沒有錢,吵著分配到也是小錢,
改善投資環境,改善經濟,改善教育體制,才是重點。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
找方法的人,先著力於瞭解狀況,定義問題,針對問題定對策,
於己,找自己的出路,
於大環境,認清現況的人越多,越能對於政府的執政對策有正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