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簡單
1999年時韓國政府決定發展文創與娛樂產業並於2001年成立相關部門
而同一時間點台灣在2002年選擇發展兩兆雙星
事後證明我們的兩兆雙星計畫失敗了
而韓國的文創與娛樂大大發展了
文創與娛樂事業一旦發展起來可以帶動一連串的周邊商機
除了眾所周知的娛樂財 遊戲財 影視財 服裝產業財以外
最重要的商機是品牌附加價值的提升
當韓流席捲全球時韓國所有品牌的價值隱形中全部被提升了
原本只值5元的商品 在一連串的韓流散佈之後
人們心中會認為這件商品有7元8元 甚至10元的價值
而從原本的5元被提升至8元的商品也許跟文創或娛樂毫無關係
僅僅是在韓流的推升之下使的MADE IN KOREA的產品變得更加值錢了
當韓國決定發展文創與娛樂以後韓國的觀光人數逐年成長
就我查到的資料從1997年開始 到韓觀光人數每年穩定增加
只有SARS那年略為下降
結論就是
我們當年的國家政策看錯方向了
就跟當時我們選擇發展Wimax 4G寬頻技術一樣押錯寶了
我們的兩兆雙星事後賠了一屁股
韓國發展文創卻賺到一卡車
一來一往的差距之下決定了我們的薪水只能是韓國的0.5~0.7
只覺得,海島小國的資源有限
要不就是文創
電影(香港早年有東方好萊塢的美譽)
動漫(佔日本GDP10億)
音樂(十五年前有日流,現在是韓流)
海鮮(賣內陸)
電玩(瑪利歐、太空戰士、快打旋風、就算是白種人也很熟悉)
特產(80年代台灣靠這打了奇蹟)
當然,台灣靠著代工也是撈了不少,十年前的電子業動不動十個月年終
但你能代工,別人也能代工
你報0.1元,三星就報0.08元,庫克會選擇給誰做?
我覺得還是創意無限
好劇本
好電影
偶像明星(至少可以吃華人巿場)
超好的APP等
以上軟實力台灣完全不栽培
尤其是電影
只是看到台灣的破億電影...只會賣弄台語哏當笑點
把豬哥亮當唯一王牌,表示電影明星也是缺人缺得荒..
目標只有在台灣破億,抱著台幣自爽,真的是走不出去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