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何謂國外業務(請有經驗的人給個意見)

我一直有一個疑惑,從就職以來對於國外業務這個名詞一直努力去追尋工作,但是一直碰到一個現象:

所謂的國外業務,在很多公司裡面都是聘僱外文系的發展。但是商業性的科系,例如國貿、行銷、企管等等的,或是真的很有業務發展sense的,都因為英文"沒有英文系這麼好"而不敢被任用。
請注意,我這邊所說的,英文沒這麼好並非不好,而是在可以建立基本溝通基礎之下的"沒那麼好"

但是反過來說,以我自己所見(可能見的世面太少,如果有誤請吐槽),國外業務所做的工作就是:
1. 辦展覽、接單,以利潤加百分之多少賣出去。
2. 大部分經營代理商之類的而非切入市場。
我想大家都知道,如果經營的是代理商,永遠只能賺那百分之多少的利潤,而不是以市場價格賣出。
3. OEM/ODM 代工,每天在辦公試算更少的成本利潤。
4. 去國外拜訪客戶大部分有是經營代理商關係,而不是經營市場(或通路)

這就是所謂的國外業務嗎?

各位說說看,除了大陸同文同種語言有通以外,
中小企業很難直接切入其他國家市場,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是台灣人的國際觀不夠嗎?或是台灣只重視生產而非業務拓展與行銷?

但是請別告訴我,直接經營國外市場需要"很大的資金"。因為我的一位朋友在外商圈工作,他看過很多外商,別說大企業了,就連外商的中小企業,發展國外市場也都是先雇用幾個當地人發展業務,然後由一個經理人在各國遊走,先由小成本慢慢發展起來,因為本地人最了解本地市場,有時候大家都知道,成本價與市場價會有5-8倍(或更高)的差別。而非像台灣本土公司一樣,聘一個英文好的業務接單賺微薄利潤啊 ...@@

(還是我看的世面太小?台灣還是有很多優質中小企業在,只是我不知道...)

-----------------------------------
另外在附註一點,我不是對外文科系有意見,而是對整個台灣的產業型態。
如果台灣產業型態好的話,外文系更適合直接切國外直接市場,而非接單不是嗎?
2014-11-28 15:09 發佈
賣安麗算嗎 還是nu skin 也是國際的大公司
首先台灣老闆不太願意花錢讓業務出差去開發市場,

所以你想出去直接開發市場做夢比較快,

外文系出身大部分確實比某些大學的商科出來有的是語言優勢,

但外文系出身卻連國貿概念一點都不懂,

各有利弊

目前台灣國外業務應該說是"國貿業務"

1.寄信開發市場,寄樣品,報價
2.安排出貨協調工廠
3.有展覽"或許"能出國

中小企業無法切入國際市場, 主要是因為產量的問題, 大單吃不下, 小單規模經濟差, 傳產業來說就是cost down而已, 電子業還有一些研發的成本在需要高階研發人才, 中小企業都以傳產居多, 這跟他媽行銷一點關係都沒有, 你做OEM還需要行銷幹嘛? 走代工本來就是以量取勝, 你要搞自有品牌最後下場大概就跟HTC一樣

外商可以請當地人, 但台灣老闆哪那麼願意花錢hire一個當地業務還給他高薪, 想拿global pay, 投胎成外國人比較快, 即便hire了, 你怎麼跨海去管控這個業務? 肯定要投入大量成本設立辦公室, 外派老臣去海外駐點監督, 誰願意花這個錢?

我的客戶中有做汽車活塞的, 老闆自己在跑業務, 他的客戶都是玩老車的, 因為大廠車廠不願意做這種小眾車市, 所以活塞勢必要跟他買, 一顆毛利甚至可以到50%以上, 出給美國客戶, 一個月做個300-500顆, 穩穩賺,沒有要拚上市櫃, 就低調賺, 也不用請國外業務

講難聽一點, 想歸想, 等你自己開公司, 就知道難處在哪, hire一的當地市場的人有多難控制, 台灣老闆尤其傳產最不愛這種標新立異的員工, 你就乖乖的做, 不要該, 成本越低越好
jchung5054 wrote:
所謂的國外業務,在很多公司裡面都是聘僱外文系的發展。但是商業性的科系,例如國貿、行銷、企管等等的,或是真的很有業務發展sense的,都因為英文"沒有英文系這麼好"而不敢被任用

因為我的一位朋友在外商圈工作,他看過很多外商,別說大企業了,就連外商的中小企業,發展國外市場也都是先雇用幾個當地人發展業務,然後由一個經理人在各國遊走,先由小成本慢慢發展起來,因為本地人最了解本地市場,有時候大家都知道,成本價與市場價會有5-8倍(或更高)的差別。而非像台灣本土公司一樣,聘一個英文好的業務接單賺微薄利潤啊 ...@@

...(恕刪)


我個人覺得業務好壞其實和念什麼科系無太大相關,反而是性向,個性比較重要
又因為要與國外客戶溝通,所以在專業的考量順序,語言當然是最大的條件
其他條件,如對自家產品的認識,專有名詞,銷售技巧..等這些都可以透過教育訓練的補足的

台灣很多公司也是這種做法,在當地找當地人或台灣人當駐點業務
I am exactly the type of people t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graduated from English Department and worked as a "Overseas Sales Representitive".

Trading is a fixed process & documents and most of the time in English.
But English is from parctice and experience.
Therefore, to me, it is easier (or take less time) for a student from English department to learn all the process than students from business related departments to learn English.

This is my answer to your quest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from business/international trading department and student from English department.

jchung5054 wrote:
但是反過來說,以我自己所見(可能見的世面太少,如果有誤請吐槽),國外業務所做的工作就是:
1. 辦展覽、接單,以利潤加百分之多少賣出去。
2. 大部分經營代理商之類的而非切入市場。
我想大家都知道,如果經營的是代理商,永遠只能賺那百分之多少的利潤,而不是以市場價格賣出。
3. OEM/ODM 代工,每天在辦公試算更少的成本利潤。
4. 去國外拜訪客戶大部分有是經營代理商關係,而不是經營市場(或通路)


These are the basic skills of a sales, but the key is communication.
Can you get that?


As your question about why can't Taiwan enterprises try to extend overseas markets, that is too big to be answered, I think.

Thank you.

To 樓主...請先承認另外一棟樓 您就是本人吧? XD~

您問的問題,在小弟這些年當國外業務的體認下,在不同公司的目標下,有了答案

首先,臺灣老闆也不是傻子,現在OEM的利潤很多不到10%,有的不賺錢也要做,有時候是為了維持工廠運作,
他們當然也想直接用自己的工廠價去賣市場價!這利潤是幾十倍阿..
只能跟你說,要推廣一個品牌,要付出極大的大價
小弟現在在大陸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以前做OEM,但是已經建立起自有品牌了..
我們付出的代價有:
1.為了在歐洲推自有品牌,首先得罪的就是OEM的客戶!!!OEM的客戶如果知道你有自己品牌的話,還跟他打對台,他馬上就再也不下單了,所以自有品牌的第一步,OEM的單沒了
2.為了建立自有品牌,他們試了好多方法,派大陸人去歐洲當地設點...因為沒人脈,連辦個商業登記都花三個月...失敗...找代理商? 當地代理商都熟門熟路的,他們對大陸代工的費用,你產品的出廠價,比你還清楚,你想賺他們的錢?而且他們根本沒忠誠度,跟你簽獨家代理,他們還是會自己去找其他工廠做...放棄...
最後是請當地的華人先租好倉庫,然後找當地的獎金業務員,負責推廣,收款,出貨,一家一家超市,連鎖店去跑,獎金很高,他們就會很積極的跑,當然行銷費用,當地報紙雜誌電視廣告費用,印目錄,在當地買了貨車送貨,買了轎車方便他們跑業務,免費的展示架,退貨壓力,庫存壓力...這些成本很驚人的...
光是義大利和法國,經營了7年,公司行銷費用總共花了台幣3億元,前一兩年根本沒人要推廣,到現在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現在法國和義大利是躺著做,利潤又高,OEM的利潤是14%,做自有品牌的利潤是260%!

這個例子應該有解答您的疑惑了吧?而小弟預計明年三月前往美國尋找合作機會....雖然辛苦,但很有挑戰性...

同時期另外一家我待過的台資廠老闆,正努力的在柬埔寨設廠,為了繼續搶訂單,努力的幫老外賺錢阿..


jchung5054 wrote:
我一直有一個疑惑,從就職以來對於國外業務這個名詞一直努力去追尋工作,但是一直碰到一個現象:
所謂的國外業務,在很多公司裡面都是聘雇外文系的發展。但是商業性的科系,例如國貿、行銷、企管等等的,或是真的很有業務發展sense的,都因為英文"沒有英文系這麼好"而不敢被任用。
請注意,我這邊所說的,英文沒這麼好並非不好,而是在可以建立基本溝通基礎之下的"沒那麼好"
但是反過來說,以我自己所見(可能見的世面太少,如果有誤請吐槽),國外業務所做的工作就是:
1. 辦展覽、接單,以利潤加百分之多少賣出去。
2. 大部分經營代理商之類的而非切入市場。
我想大家都知道,如果經營的是代理商,永遠只能賺那百分之多少的利潤,而不是以市場價格賣出。
3. OEM/ODM 代工,每天在辦公試算更少的成本利潤。
4. 去國外拜訪客戶大部分有是經營代理商關係,而不是經營市場(或通路)
這就是所謂的國外業務嗎?
各位說說看,除了大陸同文同種語言有通以外,
中小企業很難直接切入其他國家市場,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是台灣人的國際觀不夠嗎?或是台灣只重視生產而非業務拓展與行銷?
但是請別告訴我,直接經營國外市場需要"很大的資金"。因為我的一位朋友在外商圈工作,他看過很多外商,別說大企業了,就連外商的中小企業,發展國外市場也都是先僱用幾個當地人發展業務,然後由一個經理人在各國遊走,先由小成本慢慢發展起來,因為本地人最了解本地市場,有時候大家都知道,成本價與市場價會有5-8倍(或更高)的差別。而非像台灣本土公司一樣,聘一個英文好的業務接單賺微薄利潤啊 ...@@
(還是我看的世面太小?台灣還是有很多優質中小企業在,只是我不知道...)
-----------------------------------
另外在附註一點,我不是對外文科系有意見,而是對整個台灣的產業型態。
如果台灣產業型態好的話,外文系更適合直接切國外直接市場,而非接單不是嗎?

jchung5054 wrote:
我一直有一個疑惑,從...(恕刪)
魯拉拉拉 wrote:
To 樓主...請先承認另外一棟樓 您就是本人吧? XD~(恕刪)


魯拉拉拉 wrote:
To 樓主...請先...(恕刪)


大大說的是,其實我也看到我朋友的外商到台灣,結束了代理商關係後,
花了很大的公司跟之前的代理商維持良好的互動的。

另外,這真的要長時間的。從剛開始一直到看到業績起來,大概也有三~四年的時間!

台灣中小企業的老闆應該很難有這個耐性。
基本上國外業務的定義啊... 我用打RPG遊戲的概念來說明:

- 國外業務: 洋蔥戰士係 (Level 1~10)

基本能力:
a. 外語 (基本上英日西..etc.)都稱為外語. 客家話跟閩南語不能算是一種..(很多人履歷都會寫)
b. 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解..至少FOB, DAP, DDU...ect的交易模式及付款天數..
(至少得知道貨款何時起算跟回收)
c. 對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d. 外出參展及獨立作業..
e. 報價..

大絕招: 體力高, 耐打, 新鮮的肝...

- 國際Key Account Manager : 騎士係(Level 10~20)

進階能力:
a. 策略規劃: 大環境,市場,客戶,競爭者,供應鏈,資源投入,回收計劃..etc.
b. 基礎財務觀念: Global Operation / Pipe Line / Cash Flow / 匯率避險...etc
c. 人才培養: 建立自己的團隊能力...

大絕招: 有能力讓負責的大客戶跟著你共進退啊..還有一群自己的工作班底..

- 專業經理人: 聖堂騎士or龍騎士...(Level 20~30)

進階能力:
a. 產銷人發財營運規劃能力.
b. 高階財務及營運數字管理能力.
c. 創造願景造夢的能力..(對上管理/對下管理)

大絕招: 讓公司營收及獲利雙雙成長之外又可以勾畫出美好未來...(這個真的是招喚獸來的)

以上...


jchung5054 wrote:
我一直有一個疑惑,從...(恕刪)
alienplanet wrote:
基本上國外業務的定義...(恕刪)


樓上對國外業務的定義有夠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