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國外業務,在很多公司裡面都是聘僱外文系的發展。但是商業性的科系,例如國貿、行銷、企管等等的,或是真的很有業務發展sense的,都因為英文"沒有英文系這麼好"而不敢被任用。
請注意,我這邊所說的,英文沒這麼好並非不好,而是在可以建立基本溝通基礎之下的"沒那麼好"
但是反過來說,以我自己所見(可能見的世面太少,如果有誤請吐槽

1. 辦展覽、接單,以利潤加百分之多少賣出去。
2. 大部分經營代理商之類的而非切入市場。
我想大家都知道,如果經營的是代理商,永遠只能賺那百分之多少的利潤,而不是以市場價格賣出。
3. OEM/ODM 代工,每天在辦公試算更少的成本利潤。
4. 去國外拜訪客戶大部分有是經營代理商關係,而不是經營市場(或通路)
這就是所謂的國外業務嗎?
各位說說看,除了大陸同文同種語言有通以外,
中小企業很難直接切入其他國家市場,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是台灣人的國際觀不夠嗎?或是台灣只重視生產而非業務拓展與行銷?
但是請別告訴我,直接經營國外市場需要"很大的資金"。因為我的一位朋友在外商圈工作,他看過很多外商,別說大企業了,就連外商的中小企業,發展國外市場也都是先雇用幾個當地人發展業務,然後由一個經理人在各國遊走,先由小成本慢慢發展起來,因為本地人最了解本地市場,有時候大家都知道,成本價與市場價會有5-8倍(或更高)的差別。而非像台灣本土公司一樣,聘一個英文好的業務接單賺微薄利潤啊 ...@@
(還是我看的世面太小?台灣還是有很多優質中小企業在,只是我不知道...)
-----------------------------------
另外在附註一點,我不是對外文科系有意見,而是對整個台灣的產業型態。
如果台灣產業型態好的話,外文系更適合直接切國外直接市場,而非接單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