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22K的起源及發展

最近在回文時,突然茅塞頓開,原來22K的起源 就是"教改"

這次的12年國教 僅只是 下一次15K的起源

還記得嗎~~~

自88-90年間取消高中,大學聯考那時開始,(那時叫末代聯考,72年次那屆)

也就是71.72年次之後,那時候的七年級生開始

後來就是人人讀大學,什麼技院都變科大,

台北商專、台北工專(這些以前很強)、

致理商專->致理技術學院、景文高職->景文技術學院(這些以前比較後段)

以前最爛叫文化,沒想到後面還有更多講不出來的,現在更多

文化變成"明校" ,(最近柯騰跟ELVA 分手了)好多明星啊!

甚麼大學生了沒,黑澀會妹妹 等等

當人人都是念大學,技院也變科大,也說是讀大學沒有差異化了,

有差異化 才有價格,沒差異化 就是統包22K

教改~~~ 其實也是一種資源的重新分配

學歷提升了 價值降低了 價格降低了

讀書的價值應該是在 大量閱讀的內化

有價值才有價格

不知我的看法如何!!
2014-06-13 11:5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起源 發展 22k
是那時提出的方案沒錯

那時金融海嘯 很多人都被裁員

大學生工作不好找 政府協助大學生就業而補助的美意

沒想到後來變得如此

98年 - 72年次 - 22歲 - 2年研究所 - 1年當兵 就是 等於 那時候的人(71-73年次之後)

讀到研究所出來 卻找不到工作 很慌 所以政府補助啊

謝謝指教 致理商專才對

亮 wrote:
錯!
大專畢業生至企...(恕刪)
個人是很好奇是 補助是美意 還是只是為了數字好看
看這幾年數字治國.....真的會比較傾向相信後者
教改雖然改的亂七八糟,但是也不要什麼都牽拖教改
政府的政策應該是全面性的評估,但是執政者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為了美化失業率,搞得22k/派遣,甚麼狗屁倒灶的狀況都跑出來了,該怪誰?

蒸蒸日上 wrote:
教改~~~ 其實也是一種資源的重新分配

學歷提升了 價值降低了 價格降低了

讀書的價值應該是在 大量閱讀的內化

有價值才有價格

不知我的看法如何!!...(恕刪)


你講的我完全同意..
「95-97學年度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政府以「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支應。預算編列每人每月以26,190元,含本薪2萬2,000元及勞、健保及勞退金約4,190元(由學校按月撥付實習企業)。所以應該是 26K 而非 22K 另外,請注意,這26K是人民的納稅錢,不是廠商出的,如果覺得26K太低,請問納稅人覺得應該多少才合理?多抽一些稅來幫助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各位願意嗎?就算是美化數據好了,至少金融海嘯下還能維持一部份的就業市場,當年是預計媒介約33,500名大專畢業生至職場實習。薪水不高沒錯,但對很多家庭來講至少有收入來源,就連我們一向苛刻的公司也連續2年共請了四名技術客服,客戶方面,也有陸續幾家引進技術人員值班,時至今日,至今仍留在公司的客服,薪水也升至 30K 了,如果當年政府放任金融海嘯而無作為,恐怕就業市場會是哀鴻遍野. 個人認為「95-97學年度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是馬政府上任以來唯一做得最好的事,我相信很多人不認同,不過如果是在相關產業,就會知道當年金融海嘯的風暴有多嚴重,至於就業計畫結束後,廠商以 22K 為求職者的薪資標準,這部分政府的確有一部分責任,但台灣廠商也確實夠無良,夠黑心,但把現今的22K全怪至政府頭上,以當年的時空背景,我想有失公允吧。

gatewaya wrote:
「95-97學年度大...(恕刪)

您的回答 是我看過對22K過程的描述
最明確 最有水準的

gatewaya wrote:
「95-97學年度大...(恕刪)


太有趣了
哀鴻遍野?
那沒補助的美日等國應該都慘爆了?

更有趣的是自己認為公司苛刻還出來幫忙講話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
從前
有一個國家叫蔥國
蔥國的皇帝喜歡踢足球
所以要求全國的官員都要以踢足球的功夫來當作敘職賦薪的標準
球踢得越好, 薪水越高官越大.
過幾年後, 國力開始衰退, 因為光靠踢球經濟發展太狹隘

有志之士認為, 這樣下去不行
所以推動改革, 把科舉考試改為按管理 科學 經濟等學習成績當作標準
但由於國家經濟已開始走下坡
新進的官員們薪資已大不如前
且皇帝身邊的紅人都是踢球出身的
佔著位置也不會讓給新進的年輕人

倒是一味地說

"看, 搞什麼改革. 以前我們靠踢球當官的 薪水高又得皇寵"
"現在搞科學 搞專業 搞經濟的 薪水比起我那個年代差地遠"
"所以就是因為 改革, 年輕人變得沒競爭力了"



想必一定是回了我的文章之後產生靈感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