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本來是放在新聞區的,不過大家最近都關心服貿,
問題是我不是要問服貿阿,有網友建議放到這邊來問,
所以我把本文再充實一下再請教大家理性的看法。
------------------------------------------------
這幾年最近一直在思索 競爭力 是否人人都需要。看了許多文章,我了解到大家講的競爭力其實不完全一樣,而且常常大家都喜歡拿中國和台灣來做比較。以下如果有錯請大家指正謝謝....
我覺得競爭力主要是指個人競爭力,還有企業競爭力,還有國家對外的競爭力。
個人競爭力常說到的就是工作精神,個人實力,但中國和台灣最大的不同就是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
中國增加競爭力是為了每個人都與廣大人口拚生存,所以會有狼性出現,也就是為了自我生存。在台灣,年輕人就算是低薪也尚不至於三餐不繼,所以追求的是自我目的的實現。
在不同的社會體制或者是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下,本來生命追尋的目標就不同。至於一般常說的怠工烙跑,兩岸都有,也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那是個人的問題,這些人被淘汰掉其實是應該的。
很多大企業的老闆或者是有賺到海外錢的網友說的競爭力不足都是指個人競爭力,他們似乎覺得小確幸就是不對,不如好好做一番大事業或者是進入大公司做事。但我覺得如果有一天中國社會發展進展到跟台灣相同程度時都不缺吃穿時,相信對岸年輕人也會做出追尋自我目標的實現。可是小確幸真的無法成就一番事業嗎?臉書創立時也沒啥,只是把妹網站。但誰也沒想到最後會變成這種地步,有誰會想到像碎碎念的twitter在歐美那麼流行。在這個一天到晚都有新興職業會出現的地球,沒有人會預料到現時的廢點子會不會變成未來的商機。
至於一般網路上的年輕鄉(酸)民為何沒有交集是因為他們都聚焦在企業的競爭力,「如果做出大家都想要但只有你才有這種東西,就不用怕關稅的問題」。個人不太認可這種說法,每年有許多新奇的東西被發展出來,但是商品化的不多,大賣的更少。因此大多數商人做的東西仍然是在紅海市場內、哪有甚麼新東西,要賺錢不外乎良率(產量)高,成本低。
台商大多都是中小企業無力研發、買的生產機器也差不多,所以所謂的競爭力就是在降低成本上,尤其是人事成本。有些去對岸設廠的台商是因為台灣勞工薪資上升混不下去就去中國,中國現在也提高工資就去東南亞順便賺個土地被徵收的機會財,我不知道真的過去對岸有認真在做研發的台商有多少,說穿了,只是把台灣壓低工資的模式複製到其他國家,賺了錢也沒回到台灣。但就算回來台灣,經營的模式跟沒出走台灣之前的情況沒啥兩樣,台灣產業結構根本無法轉變。這種享受低工資的紅利來賺錢的台商雖然說的確是養活了無數的家庭,但是我覺得如果是他們來說台灣年輕人沒有競爭力也沒有立場,畢竟他們也沒認真培養年輕人的實力。
今日看到政府提到鼓勵人才去國外賺錢,令人匪夷所思。美國國力強是菁英都在美國,而不是出走美國。最有兢爭力的人本來就不會被政府約制到處去國外走走,問題是這種人會有多少比例。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走不掉的,這些走不掉的人,才真的是「國家對外的競爭力」。他們做的事情,賺的錢都是留在國內。
如果政府沒有能人能夠帶領大多數的人往未來的潮流走,那麼大家就會迷路。新加坡就是菁英政治帶領國民衝衝衝的最佳例子(當然菁英政治的缺點不在這裡討論)。個人覺得台灣到現在是否仍然要用自由競爭的模式放任台灣企業自由發展,其實韓國那樣子扶植強大企業也是一個弱國存活下來的方式。如何讓留下來的人變強,整合中小型企業變成一個大企業甚至放棄自由經濟政策也行,還有讓有能力、有機會出去競爭的人才能夠回流甚至是回饋台灣,才有可能讓社會的公平正義維持下去。
不過就另外一方面來說,德國瑞士也是有不少中小企業,他們能夠存活下來的原因是甚麼?現在看起來globalization似乎被視為等同競爭力的象徵,但是他們是怎麼能夠一直存續著,這其中眉角不知道是否有達人可以解惑。
今日廢話寫太多,完全是注意到不同族群彼此看似彼此不爽,實則是根本不是放在同一個角度看事情。讓大家想想看....
excalibur wrote:
以下文章本來是放在新...(恕刪)
你提的是一個很大很不易簡化, "競爭力" (如何去量化)
舉例, 你有台大博士學位, 對方是要耶魯大學學士學位, 那競爭力是什麼?
用數學來比喻
有解方程式, 應該不會難. 那無解方程式呢?
(其實無解也是答案之一, 無窮大也是無解之一, 請勿進入無止盡迴圈)
離散數學
就是把方程式, 或是條件在限定區間找近似解. 近似值差異小就可以被採用.
限定區間不夠大, 那就再加大範圍去找更多的近似解.
簡單說, 複雜問題就是要簡單化,
剩下就不再多描述. 知道的人會思考明白.
宰相肚裡能撐船. 宰相若有視野寬闊, 皇帝不找之, 那要找什麼人來擔當.
excalibur wrote:
恩,現在話題只集中在...(恕刪)
時間到了, 先會被邊緣化就應該邊緣化吧. (叫趨勢, 有一種大者恆大, 弱者要翻身就是努力倍數增極大)
一開始你就把問題設定很大, 你自己去解析時, 有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一般會用對策)?
可能你就必須停下來, 整理你可掌握的關鍵, 不能掌握的就要衡量一下輕重緩急.
數學考不到 80分, 那 65分可不可以, 60分也達不到, 難道就是數學無緣.
現在會用多元入學方案, 偏偏有人就是要進窄門.(自己去劃地自限)
有比沒沒有好. 差一點不要計較太多.
急著找解藥, 和病急亂投醫, 有什麼差異, (急不得啊)
國家會有一個你看不到的機制 (世界也是, 大自然變化也是)
偏偏就是有人自以為是. (怎麼看, 有否則對方之嫌)
走一步算一步. 慢慢修偏離方向回正.
(如果那麼簡單, 還需要學生他去大聲疾呼去支援他)
至少要生產出一樣質量但是價格比別人便宜的產品吧?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擴大生產規模,用產量分攤掉研發和管理成本。而擴大生產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獲得一個比較大的市場,否則你生產出來產品,賣給誰?從這點上來說,台灣現在如果拒絕服貿以及隨後的貨貿,今後的日子一定會更艱難,因為你們自己踢開了大陸這樣一個巨型市場。反過來說,大陸進入不了台灣市場,企業界一點都不緊張,台灣市場多大?2300萬人而已,要知道深圳一個城市就有1500萬人。假如我本來有一個13億人的市場,現在你跟我說,「好消息,有一個2300萬人的市場對你開放了。」我會很開心嗎,我還是先想想怎麼把生意做大到所有31個省、市、自治區比較重要。
我看好多人說大陸肯吃虧簽服貿是有陰謀,笑話,那不叫陰謀,那叫陽謀。因為這件事怎麼算都是對台灣有好處的:批准服貿,雙方都受益,台灣受益較大,大陸受益較小;拒絕掉,台灣一定受損,大陸則未必,這樣雙方的實力差距更大,睡在老虎旁邊,你們睡覺的時候更不安心。
扯遠了,繼續說競爭力。台灣現在人均GDP是$2萬左右,在這個收入水準上是不可能跟人均$6000的大陸拼成本的,要想拼得贏大陸產品,請把22k再砍一刀,降到15k我看就差不多,但這樣有意義嗎?
現在的台灣已經不得不生產「人無我有」的產品了。沒有這樣的產品,你們拿什麼來維持30k、50k、100k的收入?我看01裡面,挺HTC的人不少,但如果要我來說,HTC前景很黯淡。為什麼?因為大陸有好幾家能生產出同樣質量手機的廠家,但大陸廠家的生產成本比HTC更低。就算HTC整個搬到大陸去,也只是在成本上持平而已。
可能有朋友要反駁,三星怎麼就活得好好的?因為,三星有自己的「人無我有」,三星的手機,從CPU、存儲器、LED屏,到外殼的金屬或塑料,都是自家的產品,甚至它的這些上游產品還供應其他手機廠家,只要它家的這些上游產品還有競爭力,三星的手機就不會太沒有競爭力。或者說,表面上看是三星手機成功,其實是三星的晶元之類的產品成功。
相比之下,HTC手頭幾乎沒有一件產品是「除我之外無人做得出來」的。晶元、硬體如此,操作系統是谷歌的,連HTC Sence都不比MIUI強。沒能成功轉型成蘋果式企業,它已經很難不走上諾基亞、摩托羅拉手機部門的路了。
台灣不是沒有這樣的上游產業,晶元有MTK、矽統,內存、LED也都有自己的長處,未必輸給韓國貨,但這些產業好像沒怎麼整合起來的意思——至少我看見的,HTC好像沒用過MTK的晶元吧?
如果哪天台灣島內這些最尖端的工業部門肯捐棄前嫌,互相合作起來,可能還有希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