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用燕昭王求賢,來說明台灣為什麼沒有人才?!

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燕國國君燕昭王 即位之後,因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後來有個謀士郭隗見狀就給燕昭王講述了一個國王買馬的故事。
。郭隗講完故事説:“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採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里迢迢趕來。

”後來燕昭王採納了郭槐的建議,拜郭槐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沒多久就形成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還有趙國的遊説家劇辛等等。落後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從此以後一個內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


通過事後豬哥知道這個"樂毅"是誰? 是一個戰國時期頂級的人才。
領導了燕滅齊之戰,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
破七十城只留下兩個城給齊,搜括了皇宮寶物,並不是因為樂毅打不下來,是為了要麻痺齊國人民,所以故意留下來,然後推行德政慢慢歸化齊國的人民,結果被奸臣構陷。


燕昭王卻只把眼睛向外,忽略了向郭隗這樣的人才,一個連身邊的人才都不重視的組織如何能使人相信對人才如饑似渴呢? 所以燕昭王“黃金臺招賢”的故事告訴我們,領導者要想吸引人才,首先必須重視和挖掘現有的身邊的人才,對現有人才一定要重視和給他們一個創造一個發揮聰明才智的平臺、環境和相應的待遇,只有這樣天下的人才向你靠攏,才能吸引人才,被你所用。

拒絕受封為齊王
燕昭王回答說:“樂毅的功勞大得沒話說,就是真的當了齊王,也是應該的。”從而派使者到臨淄,要封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的厚意,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

以<報燕惠王書>抒發自己的赤誠之心
一、有才能的人要靠君王的知遇,才能建功立業。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願屈死。
二、主張為人要寬容,與人爲善。樂毅說到做到,不但沒有挾怨報復,反而經常走動兩國之間,互通往來。


所以就現在這種就業環境不要懷疑,就算開放了也不會有人來,一直喊缺人才這是一種缺乏宏觀的短期操作,希望政府幫企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
2014-01-24 0:1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台灣 人才
台灣老闆不敢養人才

怕養起來跑來跟自己競爭

就如同大陸人會幹掉一堆台商一樣

養起來有能力很好

但跟你對打怎麼辦

勿問我 wrote:
台灣老闆不敢養人才

怕養起來跑來跟自己競爭

就如同大陸人會幹掉一堆台商一樣

養起來有能力很好

但跟你對打怎麼辦




你會因為你兒子有可能敗光你的財產而現在不養它嗎?
好久沒有人把牛皮吹的這樣清新脫俗了
以台灣的企業導向,需要的是肝,不是才。
honwen2157 wrote:
你會因為你兒子有可能敗光你的財產而現在不養它嗎?

比喻的不好喔~!
財產再怎麼敗,也是你的兒子敗的!該養還是得養。
如果兒子跟你打對台,你搞不好很高興,兒子有出息了!
可是若是外人要敗光你的財產,你養不養?

boosa wrote:
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恕刪)


總歸一句
老闆短視近利

在開月會報告時
一些管理層的人在砲培養新人要花多少多少
但是他們從不會說到新人幫公司賺了多少

他們也忘了自己曾經是新人
他們忘了自己比新人領得更多 ,做得更少

就像日劇半澤直樹, 下屬的功勞是上司的,上司的過錯是下屬的

悲哀
在討論人才問題前,必須先討論一個前提:

在台灣開公司的老闆 "心中真正想把公司可長可久的經營下去" 的人,究竟有多少?

如果老闆只想在他這代,撈完就要退休,或把公司賣掉, 或收起來,

他最重要也最在意的會是:
1. 現在趕快賺錢
2. 現在趕緊 cost-down
3. 可以達到目前1, 2 的人才是他要的人.

至於像管仲,樂毅這種要搞個10年才能成功的,對老闆來說都是 0 0 x x 0 0 x x 0 0 x x ...
達成夢想和目標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

勿問我 wrote:
台灣老闆不敢養人才

怕養起來跑來跟自己競爭

就如同大陸人會幹掉一堆台商一樣

養起來有能力很好

但跟你對打怎麼辦



大陆有一句话,多年前就在企业里面流行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今天看到一家河南企業實在很有意思,居然能把一堆低時薪制外商搞到無法做生意,

ex 沃爾瑪 家樂福這樣致力於cost down的大企業,哪天也能來台灣把麥x勞肯x雞搞到無法做生意!

聽說這家企業的員工都是笑臉,有別於一般絕大部分的臭臉或者是苦著強顏歡笑。
有的老闆會說我是養的起人才啊!問題是這人才的忠誠度又如何?
樂毅以堅不受封王來報答燕昭王,但現實的社會卻是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居多啊。
封建時代這種知恩圖報的就已經是少數了,更何況這個講究實力至上的資本主義時代。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