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國國君燕昭王 即位之後,因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後來有個謀士郭隗見狀就給燕昭王講述了一個國王買馬的故事。
。郭隗講完故事説:“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採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里迢迢趕來。
”後來燕昭王採納了郭槐的建議,拜郭槐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沒多久就形成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還有趙國的遊説家劇辛等等。落後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從此以後一個內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
通過事後豬哥知道這個"樂毅"是誰? 是一個戰國時期頂級的人才。
領導了燕滅齊之戰,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
破七十城只留下兩個城給齊,搜括了皇宮寶物,並不是因為樂毅打不下來,是為了要麻痺齊國人民,所以故意留下來,然後推行德政慢慢歸化齊國的人民,結果被奸臣構陷。

燕昭王卻只把眼睛向外,忽略了向郭隗這樣的人才,一個連身邊的人才都不重視的組織如何能使人相信對人才如饑似渴呢? 所以燕昭王“黃金臺招賢”的故事告訴我們,領導者要想吸引人才,首先必須重視和挖掘現有的身邊的人才,對現有人才一定要重視和給他們一個創造一個發揮聰明才智的平臺、環境和相應的待遇,只有這樣天下的人才向你靠攏,才能吸引人才,被你所用。

拒絕受封為齊王

燕昭王回答說:“樂毅的功勞大得沒話說,就是真的當了齊王,也是應該的。”從而派使者到臨淄,要封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的厚意,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
以<報燕惠王書>抒發自己的赤誠之心

一、有才能的人要靠君王的知遇,才能建功立業。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願屈死。
二、主張為人要寬容,與人爲善。樂毅說到做到,不但沒有挾怨報復,反而經常走動兩國之間,互通往來。
所以就現在這種就業環境不要懷疑,就算開放了也不會有人來,一直喊缺人才這是一種缺乏宏觀的短期操作,希望政府幫企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