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青鳥 wrote:
實在不懂有些人的想法
「餵魚區」為何要存在?一方面是滿足觀光業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提供國人親近水域生物的機會!如果沒有這種設定在台灣近海已被抄光清空的狀態下,要如何讓一般人可以接近海洋生物?這算是沒有選擇下的作法,試想如果不用餵食就可以有健康的海底資源觀賞,有業者會無聊去餵?再者越多人接近海洋相對的就會開始關注這議題,相對一些既得利益的不法分子就無法像之前一樣予取予求!很多東西暴露出來有他的風險無誤,但不暴露出來風險更高,以板主的燕魚為例,不點出來現在有多少,哪天滅團都沒人知道墾丁曾經有燕魚存在過...
所以說保育跟觀光是有衝突的!
要有健康的海底資源應是維持完整的生態環境,而不是把海洋變成大水族箱!
而要有完整的生態環境就是減少人為的干擾、棲地的破壞!
外來的物種都有可能造成原生態環境、物種的破壞及大量減少甚至於取代原物種!
更何況是餵食原本不屬於海洋的東西!
"餵食區"就只是滿足觀光業者的需求、方便潛水者拍照時身旁都是魚的誘拍,
親近水域不一定要餵食,發現新物種或是新移民物種是潛水者的功勞,但不會是餵食者的功勞!
海洋生態、保育等相關的法案遲遲沒有進步的原因,
就是因為每每有新的法規要過關、新的保護區、溼地要劃分,
就有業者跳出來說:「這樣我要吃什麼?」或「這樣要怎麼生活?」
最後"兩害相權取其輕?!",輕的是環境持續的被破壞,重的是"業者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