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人造鰓 ?

人造鰓 ?

南韓人(Jeabyun Yeon音譯)發明了名為:Triton的水下人造鰓???
它由一個膠嘴、長方體及兩支膠手柄組成。長方體內有一個微型壓氣機、一顆比正常電池細小三十倍的電池、氧氣閥及呼氣閥。兩支充滿凹凸鱗紋的手柄上,藏有一個個小孔,當潛者用膠嘴吸氣時,手柄上的小孔就會打開,把海水吸入。然後經過微型壓氣機,再把海水中的氧氣壓出,供潛者吸入。

乍看之下覺得這未來的革新發明將可以在潛水時不用再揹著笨重的氣瓶了,但是回頭一想這人造鰓構造還有一顆微型電池,就怕了。還是揹上笨重的氣瓶,操作者機械式的一級頭二級頭,比較安全保命。再不放心就再帶上一顆小瓶備用氣瓶(只能多爭取20~30口氣)。
不知道潛友們有人對這人造鰓有多一些資訊嗎?
人造鰓 ?
2014-01-19 9:58 發佈
google一下人造鰓就知這新聞的真實性,
以目前科技做出可供人使用的人造鰓體積就像一家大工廠,
且要耗費極大量的電力,離實用性和可用性也還有一大大大大大段距離,
我想該南韓人有外星科技。
那東西跟小叮噹的法寶一樣,都是想像力創造出來的,距離實現還很遠很遠。

1, 吸高濃度氧就氧中毒啊!!~~~~~~~
2. 那個體積不夠一口氣~~~~以CE規範 10bar壓力下每分鐘要62.5 升通氣量模擬人體25次呼吸 也就是單次要2.5L
要是將來發展成功感覺爽度變超高的
我的一位潛友也分享了這個新發明,且到處詢問哪裡買的到。我跟他說這個構想目前還行不通,但他似乎不買帳。所以想來討論一下要製造一個人造鰓需要克服哪些困難,順便增加一下潛水版的發文數量。

既然是要讓人在水裡能呼吸,那當然要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氧氣量。一個成人在休息的時候每分鐘呼吸12~20次,雖然人的肺活量有大約3公升,但正常呼吸時大約只吸進0.5公升的空氣。吸入的空氣裡,氧氣佔約20%,吐出的空氣中,氧氣約佔15%,也就是說,每分鐘需要耗去0.3~0.5公升的氧氣(一大氣壓下)。

而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每一公升的表層海水含約6毫克的氧氣,所以一個萃取效率100%的人造鰓,每分鐘至少要處理50公升的海水才能提供足夠的氧氣,在這個情況下,海水進出人造鰓的流量,大概相當於同時打開五支家用水龍頭。而且這還只計算在水面上靜止潛水員的需氧量,如果是潛入水底,水壓加上運動,需氧量還會提升,更別提人體無法100%運用所吸進去的氧氣。這樣算起來,人造鰓每分鐘必須處理幾百公升的海水才行。

一分鐘要用"微型壓氣機"處理幾百公升的海水,要嘛這個微型壓氣機不太微型,不然就是海水的流動速度要非常快,也就是施加海水的壓力要夠大,但這與萃取氣體的理論不符,通常是要減低壓力,溶解的氣體才會從水中跑出來。又或者是利用離心的原理,讓中心產生低壓,但這樣不僅效率不高,體積也無法縮小。

就我個人而言,這是個有創意但不實際的想法。
可能要游的像鮪魚一樣快才能汲取足夠的氧氣
還不如參考其他哺乳類動物的氧氣利用方式還比較有機會

CohibaSmoker wrote:
可能要游的像鮪魚一樣快才能汲取足夠的氧氣...(恕刪)


魚可以用鰓獲得足夠的氧氣是因為魚屬於變溫動物,所需要的氧遠少於恆溫動物。人類若要靠快速游動過濾更多的水,那反而會消耗更大量的氧氣。

chlorite wrote:
我的一位潛友也分享了...(恕刪)


如果科技進步到可以分解水分子,萃取出中間的氧氣,那也是不能直接供應人體呼吸用,所以這看來只是一篇譁眾取寵的新聞吧!,卻讓愛好潛水的人空歡喜一場!
倘若真有人可以發明到這麼小體積的呼吸器,那科技應該要再進步個30~50年吧!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