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奧運,選手都已經不用S型划手了。
我翻譯一下英文的文章如下:
英文發音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RkZTclaEsA
英文文章來源
http://releases.jhu.edu/2012/06/19/paddle-vs-propeller-which-olympic-swimming-stroke-is-superior/
引用文章的出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adar/post/1324098085
槳vs. 螺旋槳: 競速游泳划手孰優?
Paddle vs. Propeller: Which Olympic Swimming Stroke is Superior?
作者: Phil Sneiderman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omewood校區的資深媒體公關)
2012年6 月25日
奧運游泳訓練常用兩種划手法: 一種像船槳(註)般推水,一種像螺旋槳般攪動水。(奧運的資格賽在今天2012年6 月25日開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舉行)。但是菁英選手和其教練長期都在爭論,哪一種手部動作較能讓水中之星划向獎牌?
註: paddle, 意為平的槳 片。划手板也叫paddle, 桌球拍也叫paddle.
有個大學的研究已選出優勝的一方。一個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流體力學專家領軍的團隊,發現抓水深、像船槳的划手法,優於搖櫓式、手臂彎曲、模仿螺旋槳的划手法。
“這個成果簡單卻很甜美,是我們很努力才完成的研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的機械工程教授Rajat Mittal表示。”抓水深的划手法比起搖櫓法更有效率及有效果”
為達成這個結果,Mittal的團隊首先在菁英選手的身上使用高精密雷射及水底攝影,然後照攝影的順序,用動畫軟體去把靜止的手臂依序彎曲變形。這套動畫軟體使研究人員可以把一些”關節”插入到手臂中,這樣肢體就會像真的一樣活動。研究團隊隨後用電腦模擬水流怎樣在手臂旁流動、怎樣施力到肢體。每個模擬牽涉到四百萬個變數,還需要幾千個小時的電腦演算時間。
關於深抓水和搖櫓划水的研究收錄在Mittal 的研究生Alfred von Loebbecke的博士論文中,並且Mittal及Loebbecke兩人的相關文章也已被生物力學工程期刊接受刊登。Mittal是個業餘游泳愛好者,在2009加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他的水中運動方面的研究開始於將近十年前,那時他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因為研究魚如何用鰭游泳,而獲得美國海軍的贊助。他的團隊為了完成這個工作,開發了軟體及電腦模組去研究海中生物的動作。
Mittal隨後聯絡美國游泳隊,希望運用高科技工具來破解菁英泳者的秘密。
美國隊中負責生物力學的經理Russell Mark 很有興趣,提供了Mittal團隊頂尖泳者的水底錄影資料,也幫忙籌募資金。有了這個支持,Mittal and Loebbecke 共同研究了蝶式中的”海豚踢”,及更多關於自由式及仰式比賽中出發及轉身的研究。
當完成美國隊的研究後,Mittal的團隊開始注意到頂尖教練間,關於深抓水或搖櫓划手的爭議。在1960年代,搖櫓划手因為印地安那大學游泳隊的教練,”博士” James Counsilman的緣故開始風行。Counsilman以科學方式研究游泳聞名
,他曾任美國男子泳隊的總教練,帶隊時曾在1964及1976年奧運共拿下21面金牌。Counsilman 鼓勵選手像螺旋槳一樣搖櫓划水: 手肘提高到較高的位置,手臂往內再往外移動,像S形或螺旋槳形推水。Mittal 在今日設想Counsilman的思路是: “螺旋槳轉動時,會產生上舉力,是上舉力讓船前進,Counsilman認為要在水中有效的移動,泳者要利用上舉力。 “
這個和傳統游泳教練的建議不同。”在更早期游泳划手被當成和划船划槳一樣,把槳擺到水裡,然後往後划、盡量用力划,” Mittal說。”因為推拉而產生反作用力。當你把水往後划,水把你的身體往前送。”
而Counsilman 則認為上舉力—由螺旋槳似的動作產生—比直線推拉的力量更可以讓人前進。但是 Mittal 和 Loebbecke的研究卻顯示,流體力學比這位著名教練想的還要複雜。
“搖櫓划水,在我的觀點,是對流體力學一知半解下產生的划手法。” Mittal說。 “我們發現 Counsilman博士對搖櫓划水的看法並不全對,但在某方面他則比他想的更對。我們發現上舉力的確在兩種划手姿勢中都是前進的主力,手臂的角色也不像槳那麼簡單。但電腦模擬顯示,為了加大上舉力而加大搖櫓划水的動作,反而會使上舉力及推進力都減少。所以,雖然上舉力是真的很重要,但是並不是像早期的教練的想法一樣,可以隨便把簡單的流體力學套用在游泳上”。
Mittal 把他的發現和美國隊分享,並且指出現今許多頂尖的選手已經改變早期的的深抓水和搖櫓划水的划手法了。除了競技游泳外,Mittal的發現也應用在設計軍用泳裝外衣,使美國海軍中的菁英分子可以游的更快也更有效率。同時Mittal說,這研究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使業餘泳者也能更有效率地游泳。
“人們有時會覺得游得不好所以不想游泳”他說。“若本研究可以幫助業餘的泳者在一開始就更有效率也更喜愛游泳,我認為可以提升健康和體能。”
游泳技術和科學要與時俱進,不是划手就一定要學生改成S形的才合格、才升級!
我的許多學生及一起練習游泳或三鐵的同好,發現我游泳時並不刻意「推水」,甚至教學時也先不將重點放在「抓水」更不做「推水」的作法感到很好奇,其實在國外各派學術理論當中,已經有越來越多學派支持 「不要推水」,最近看到「東華大學鐵人隊徐國峰老師」的文章,更確定這樣的理論是「英雄所見略同」,在此與大家分享。
相信鐵人三項與路跑的同好們,都對「姿勢跑法」而熟能詳,作者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 Nicholas Romanov, Ph.D.鑽研游泳、騎車和跑步的「Pose Method (姿勢法)」。身為父親,也是創辦者的Dr. Nicholas已有接近六十年的功力,教學經驗長達三十年,而且所接觸的選手層面廣闊,更是國際眾多知名鐵人三項選手的教練。
「姿勢法」是Dr. Nicholas Romaon及他兒子經過歸納後所「發現」的,它是自然界生物移動的物理原則,不限於人種、時間、身材大小、男女之別或是距離長短,「姿勢法」所談的是移動的自然原理。Dr. Nicholas在每一場演講不斷強調:「Pose Method不是我創的新論點」,而是自從有人類在世上開始移動以來就存在的,「我只是把它整理出來向你分享」。 “This is not about what I think, or what you think, or what other coaches think. Its about what nature think. And I just think what nature think.“ He always said
徐國峰老師曾讓Dr. Nicholas 一對一指導過游泳,以下是徐老師的分享:
“No Push, All about Falling Forward”, Dr. Nicholas said.
Do not Push! 是他直指物理移動原理後,最重要的提醒!Dr. Nicholas先要徐老師慢游兩百後,接著進行一些水中的支撐訓練drills,每一個drill進行25公尺,再用正常自由式游25m,第二個25m不要推水,只要把手往上拉就好了。第一趟游回來後徐老師就問Dr. Nicholas「不抓水也不推水嗎?」從Dr. Nicholas的表情看來,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問過他了。而且似乎不容易三言兩語回答的樣子。Dr. Nicholas解釋了一會,大意是:你推水只是把水往後推,但我們是要往前游,把水往後推並無法幫助我們前進,你只是花力氣把水推向後方而已。
「不管是跑步或游泳,只要是PUSH,就是拖時間與浪費力氣。所以跑步時的『蹬地』和游泳時的『推水』都是不對的。」Dr. Nicholas如此說道。
跑步不需刻意蹬地、游泳不需要刻意推水。推水是推不到水的!Dr. Nicholas認為游泳向前的重點在前伸臂的支撐之後的「提臂動作」,提得愈高,落得愈遠。但為什麼那麼多年來所有的教練都教「推水」,而且最重視推水!
Dr. Nicholas 指出前伸臂的支撐與提臂出水才是向前游的關鍵,唯有先用肌肉撐住體重,才能Falling Forward。所以在泳池訓練的這兩個小時,Dr. Nicholas所教的drills都是針對支撐與提臂所設計的。Dr. Nicholas所認為的游泳是「swim OVER the water, not swim THROUGH the wate」,因此自由式的菁英選手在提臂時,幾乎整個背部都會離開水面。他們是從水面上游過去的,而非穿越水面。提臂時肩膀的高度,決定了向前落下的距離。而落下的方位是否正確,距離是否增加則取決於「支撐的方位是否正確無誤,支撐點是否夠穩固」。而我們過去只是一再地著重在推水的力道,但推水根本不是重點所在。因為當體重向前轉移時,向後推根本沒有意義,因為身體已經在前進了!體重已經離開,失重已經產生,所以根本推不到東西。(以上內容節錄自「徐國峰與東華鐵人隊」)
這樣的理論在Terry Laughlin 所創辦的Total Immersion 裡是它的精髓,這樣的概念叫做weight shifting「重心轉移」,利用轉移身體重心來達到削減阻力及增加推進力的效果,其實許多動作都有這樣的異曲同工之妙,你會看到人類擁有最經濟而有效率的力量來源──轉移重心,利用核心的肌群帶動四肢的肌群。小白球、鐵餅、標槍,甚至棒球投手和打擊手、撐竿跳選手等等,都是依靠這個力量來源。所以,游泳的人為什麼只被限制在使用力量微不足道的手和腳,而其他選手卻能充分使用天賦的資源呢?
利用和其他運動選手一樣的有效動作來前進。以捷式(自由式)為例,當你身初一隻手在前方破水前進、滑行、延伸時,接續著會將另一側的手臂抬出水面成三角形(recover) ,抬手臂的先決條件是需將該側身體斜揚起45度,手臂抬起才會順暢不致動作卡住;抬手臂這動作「從手掌離開大腿到進到入水點前」這一段時間,身體會維持短暫的平衡,在手掌進入水面之後,已斜揚起45度這一側做出「破壞平衡」,讓身體的重量順勢導入水面,利用這股力量來達到前進的效益(當然需搭配完美流線型)。這樣的動作技術,花少量的力氣,便可釋出可觀的能量,運用同時將肩胛骨與髖骨的重量,倒向水中的感覺,利用位能轉換為動能。
以往我們認為划水或打水時,動作激起水花就是力量的表現,是推動向前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但真正應強調的是身體的流線和重心的轉移,此時水花其實代表的是阻力。Total Immersion的游泳訓練要求手進入水中時要盡量沒有水花,而且抓水確實。
手部動作的要領如下:
一、將手臂抬起三角形,俐落輕柔地放入水中,避免水花
及氣泡,平靜的水才能讓你抓水確實。
二、手向前伸,好像要去搆一個前方搆不著的東西。
三、用手掌輕輕抓水,但要固定確實。記得,在前方這隻手
未定住之前,不要做抓水動作。
以上這些手部的動作要作完整且確實,身體才會準備好做出另一次的重心轉移。如果手部的動作過於倉促,只會激起水花,無效率地浪費力氣。如果只是向後推水,用手臂和肩膀做所有的動作,這些部位的肌肉會容易疲累。反之,若專注於手部動作和重心轉移,用的就是身體的大肌肉,這些肌肉不但較強壯,而且也比較不會感到疲累。(以上內容部分節錄自「輕鬆有效的魚式游泳」)
以上兩位大師在國外鐵人界都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大人物,竟不約而同的提出這樣的理論,並且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期許自己能將這樣的觀念與動作技術在國內推廣且發揚光大,分享給更多游泳與鐵人三項的同好們,讓大家能夠游得優雅、游得優美、游得行雲流水!
文章出處:http://ticoachwu.blogspot.tw/2013/03/nicholas-romanov-ph_31.html
更多專業文章盡在: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ISWIMMER/
qniqlai wrote:
縱使不是參賽,我也想...(恕刪)
嗯...做好前交叉手(勿會錯意),把意念放在入水後前伸的手,而非注意抓水拉水推水的手...
(個人體悟,若有誤,請先進指正,勿鞭
)其實S型還是很好用,只是用在不同時候(如游長程、降低划數、力大者....),
有些示範影片(包括竹內)的某些場合也有用(大多是採小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z-46LZ6atQ
1分13秒及1分24秒處(個人體悟,若有誤,也請先進指正,但勿鞭
)
內文搜尋
X
很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