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教練會告訴學生,擊球瞬間桿頭要拉直線?揮桿本是圓弧軌跡,怎麼可能在高速揮擊下還能在過球時拉出直線?
很多人納悶,在練習場時顆顆都打出好球,為何一下場就不聽話?
練習場地板是硬的;球場地上是軟的。
練習場地板是平的;球場地上凹凸不平。
練習場風向是固定的;球場風向跟大小每一洞都差異很大。
練習場的墊子是塑膠墊,打重了差異不大;球場是軟土草地,打重了球只飛一半。
練習場一根桿子會連打個幾球才換桿;球場可沒時間先暖桿。
練習場打幾球休息一下;球場打9洞才能休息。
所以在練習場,當你球桿通過球時,只要有小小的瞬間切線對準目標,這顆球就壞不了。
可是在球場,兩隻腳高低只要相差2吋,我們的頭就會偏移4吋。站在球道空曠的環境下,這種偏移常常會不自覺。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加寬我們桿面的優質擊球帶,那下場時就無法讓球有如練習時一般的聽話。
非常難得看到職業球手嚴重脫桿。但是有些業餘的球員練習的時間其實並不比職業球手少,為什麼卻還很頻繁的打到頭或是鏟到土。差別就在"延遲下桿"。職業球手的手腕因延遲釋放造成比業餘球員有更長更佳的擊球帶。這個擊球帶的桿面是非常穩定,可容許身體有較大的偏移而不會失誤。
每個人揮桿都一定是圓弧不會是直線。為何有些教練會說"拉直線"?
"拉直線"其實是"延遲下桿"的俗稱。在擊球區即便有真正的直線也是很短。本人教學也從不講拉直線,只會說要有黏球和掃擊的感覺。
會有真正的直線是因為兩個圓的軌道相互抵銷的結果(如圖)。好像在一列往南開的火車上往北跑,如果有一小段時間人跟車的速度一樣,這時候人相對於地表的速度就是0。

其實只能說近似直線,而且不是很長,能有3吋就可以帶給揮桿很不錯的效果。實際觸球到脫離的路程約1/2吋。
很多人都掃過地(大家何妨體會一下),掃把尾是貼著地上做平面移動,不是做圓弧移動。
如果不做調整,光做圓弧動作,那能掃到的面積很小。
為了要能掃出大面積,所以手和掃把的角度會用手腕做某些控制。
同樣的道理,揮桿時調整兩個圓(一個手臂,一個球桿)的釋放角度和時間,可以達到掃地的效果。掃出較長的軌跡。
當手臂是一個小圓圈,而桿頭是一個繞著手掌的大圓圈。
在擊球瞬間,小圓圈往上走,同時大圓圈往下走時,兩者方向會抵消,造成直線。
當然這是理論,實際上還必須搭配一個條件,
就是擊中球時桿頭是落後手掌的,才能在手已經往上抬時桿頭還在往下墬,造成上下的抵銷。
球桿越短,效果越明顯。
十多年前老虎受邀來台灣時,就強調:最好的路徑就是"淺淺刮出一張鈔票長度的草皮"。
刮出草皮是「結果」不是「目的」,如果沒有擊中球,桿頭只會輕觸草皮而不會傷到草皮。之所以會鏟出一塊草皮是因為把球往高處打出後的反作用力將桿頭往地下擠壓造成的。
<<桿頭也將愈被朝出球的反方向推去; 亦即球向上走, 桿頭向下走之「先吃球再向下吃土」狀況。 這也是除了桿頭應仍於下行路徑時吃球外, 為何短鐵桿較其他球桿容易於觸球後吃土並吃得較深的主因(實際例證), 而其前題則仍是紮實的觸球。>>摘自 高爾夫擊球(Impact)事件
下圖也是摘自同處。

如果是單一圓弧運動,那明顯可以看出,黃色的線會打到地上,不會打中球。
因為黃色線的圓心會隨手移動,所以才造成紅色的線,是兩個圓弧加成的結果。
紅色的線,不是一整段直線,但比黃色的線要平整。也就能造成更長的優質擊球帶。
想像一下,如果是用黃色的線打中球,球能飛得如紅色線般的遠又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