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桿選擇與揮桿的關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從1號木到S鐵的揮擊都是用相同的時間」?

大多數人都從7號鐵桿練起,極力的揮擊,用盡了力氣。打到很遠的距離,打到自己很滿意。
接著拿P桿練短切和全揮。用7號鐵桿的感覺和力量來打短鐵,沒問題。
接著再拿起木桿。木桿較長,揮動時間理論上會比鐵桿長。如果一樣用7號鐵桿的感覺和力量來打,Timing一定跟不上。加上木桿頭比較輕,不容易感覺出球頭的位置。所以大多數都會打得亂七八糟。

因此新手在整個揮擊節奏還沒穩定時,勤練鐵桿就木桿打不好,勤練木桿就鐵桿打不好。

看看別人的木桿、鐵桿都用那麼高級的,是不是自己的木桿、鐵桿不夠好?於是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桿頭或桿身。即便花大錢去量身訂製自己專屬的球桿,也還是一換再換。

針對於此,我來聊聊“如何選桿來搭配自己的揮擊”。
首先,必須知道越短的球桿,桿頭越重。也就是要讓你多利用地心引力來擊球。越長的桿才要越用力。
1號木桿盡力揮,7號鐵桿適度揮,P桿輕鬆揮。如此才能「從1號木到S鐵的揮擊都是用相同的時間」。 (其實不只是打者使用的力氣在變化,桿頭本身的重量也幫忙調整了這個差異,使全套的揮擊達成一致性。)
所以以1號木可以穩定揮擊的節奏為準,越短的桿就要越輕鬆打,多利用地心引力。如果7鐵已經用盡了力氣,那比7鐵長的桿就通通打不好了。
先建立起以上的揮擊習慣,再來選桿,才能選到適手且長期能用的球桿。

選購鐵桿的考量其實不在打遠,在於方向和距離的穩定。打遠可交給木桿,方向可用球技提升,但距離的穩定就看球桿了。好的球組大約都有經過品檢,調好每一支桿子的距離差。

大多數人的木桿組是另行購買不與鐵桿同套。但這就問題來了。
選購木桿時有考慮到鐵桿嗎?就是說有考慮到兩者的一致性嗎。
否則只一昧追求Drive的遠。最後回頭會發覺,雖然Drive多了5碼,但是其他桿子在一段時間後都縮小了5碼。這是我們肌肉的惰性使然。
不然每次換球桿都多個10碼,換10次後不就多了100碼,最後會發覺能多個5碼就不錯了。
所以選購鐵、木桿時都要一併考量另外一邊,才能有一致性。才不會好了一邊卻壞了另一邊,就得要再換桿。

再來談談球桿,球桿就兩部分,桿頭和桿身。
桿頭越重,觸球越穩,但速度越慢。
桿頭越大,甜點越大,但價格與風阻也會越高。
桿頭重心越低,桿面角度越大,球飛越高。
超過最佳仰角之後,飛越高距離越近。
所以桿頭重量、重心和桿面角度視個人狀況調整,沒有一定的好壞。

桿身要考量的因素有,硬度、彈性、扭矩、重量、折點、長度和握把粗細。

[扭矩] 是擊中球時,桿身受扭轉的角度。如果正中甜蜜點,扭矩就沒差,否則越小偏移的誤差越小。一般說鋼製桿身是扭矩比較小。

[硬度] 越硬下擊時球桿彎曲的角度越小。彎曲太小,能量儲存不夠,球難擊遠。彎曲太大,難掌控擊球時機,球不穩定。如為鋼製桿身(不鏽鋼無縫的除外),可由節數來大約判定軟硬。

[彈性] 是彎曲後的球桿回彈的力量。好像一般球桿沒有標示這個。Honma同為R桿身的還有1*到5*的標示,這個可作為彈性的區別。在下當年雖然桿頭速度98英里/時,拿R的桿身,不過如果拿Honma超過2*以上的桿身就很不順手。可能是回彈得太快了,有些不適應。還有不鏽鋼一體的桿身我也打不慣,回彈太快了。

[重量] 就是桿身重量,如果功能相同,當然越輕越好,重量會減慢揮桿速度。但是它又往往與硬度和彈性掛勾,所以很高價的球桿大概就是不太增重的條件下還能兼顧硬度和彈性吧。

[折點] 把手上的球桿拿起盪一盪就能發覺他的折點。折點越低彈道越高,折點越高彈道越低。無一定好壞,看個人揮桿的搭配。

另外有一項要補述,譬如我的桿頭速度是98英里/時,會有人直接用這個來判定我該用S或R的桿身。其實用桿頭速度來研判該用甚麼樣的桿身,並不絕對正確。
如果另外一個人也是98英里/時。他從下桿到擊中球假如用了0.3秒(偏向用手打,下桿幅度較小),而我用了0.4秒(偏向用身體打,下桿幅度較大)。雖然我是R桿身,但是他可能必須用S桿身。他的加速度比我大,所以關鍵點在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我用Honma1*桿身很順手,用更高價的5*桿身反而打不到。
所以選購球桿,不一定要追求高品質的,要挑適合自己的。
2015-01-31 2:30 發佈
這幾天有陸續被問到,何時可以換第2套球桿?

如果根據上一篇的理論,揮桿節奏是以1號木為標準,依次減輕揮桿力量。
那麼換第2套球桿的恰當時機點,應該是可以穩穩揮出1號木桿的時候。通常球齡約1年到2年以上。

所謂穩穩揮出,不一定是要打很遠,有基本距離就好(中等身材男生約220碼),也不一定要很準,沒有嚴重左右曲球即可。
重點在於信心。站上發球位之後,不會不敢抽出1號木,也不會僵硬了好幾秒都不知道要如何起桿。

如此就可以換球桿了。
要換球桿,先去試揮1號木桿,當然要能試揮。
不能試揮的,風評再好我也不會買,因為每個人的球質不同。
試揮球桿先從軟的選起,軟的如果OK就不要選硬的
有的賣店會用膠帶把桿頭包起來讓你實際下場打球。這是可接受的。
選好1號木桿之後,再來選其他桿。請記得要請賣店盡量幫你配置和1號木特性近似的球桿。不是價錢近似,是特性和揮桿感覺近似。最好能拿平常比較拿手的號碼,也下場試揮一下。

那何時換第3套球桿?
我認為舊桿打壞了,或是差點在12到15之間站穩了有一年的時間。想換更順手的球桿陪你進入單差點。當然換桿原則就比照上面的做法。


如果1號木打得很順手,就只換其他桿就好。
原來如此。我還以為廠商出新球桿時就是最佳換桿時機XD
happywork wrote:
何時換第3套球桿?
我要練刀背 wrote:
原來如此。我還以為廠商出新球桿時就是最佳換桿時機XD


呵呵,我講的是純技術上的問題,不過漏了珍品收集的問題。

如果真的是很喜歡的球桿,想好好的收藏,您之前的想法也是對的。

我以前有一位朋友,買球桿都買兩套,我問他為什麼。
他說:「因為喜歡想收藏,但一定會按耐不住拿下去試打,所以就買兩套了。」
整套球桿不只是要求揮桿感覺的一致性,還有一項是球桿在高度設計的一致性,就是最高點的一致性。

就是無論哪一支球桿,雖然擊球的飛行仰角不同,但是在飛行彈道的最高點是一致的。

飛行彈道的最高點是一致的有何好處?其實我也不清楚為何要這樣設計。

大概是如果有人懷疑他的球桿打出的是太高還是太低,就有一個檢驗的標準吧。

還有就是如果要飛越樹梢,能確知自己是否有那個把握。
球越打越好,打到了80幾桿,想換球桿。
是否要換桿身硬一些的?
是否要換平衡度重一點的?
是否該換刀背式的?
是否該換鍛造的?
是否要量身訂製?

上一篇說過,硬度的挑選是根據 ”加速度”。但是一般球店都只能測桿頭速度,不容易測桿頭加速度。所以自己要考量自己的揮桿習慣。
用身體打的、身材高的、幅度大的可以比球店給你的數據再偏軟一些些。反之,用手打的、身材不高的、幅度不大的可以比球店給你的數據再偏硬一些些。

平衡度,一般男性可能是C6~D2之間居多。D2比C6重,越重就越有桿頭的感覺。球越穩定,但揮動上也越吃力。距離會縮短。
桿頭輕重與桿身軟硬有反向關係。同一個桿身,桿頭越重桿身就會越軟。所以加重桿頭的同時都會加強桿身,如此才能有一致性。

第一套球桿或許是因為前輩送的,或許是還不懂的時候買的啟蒙桿。所以換第二套時,就應該好好的抓好適合自己硬度和重量的球桿。

那第二套換第三套呢。
理論上,球技越進步,使力越平穩,就是會全程平穩的加速,不會只在一瞬間加速。所以其實沒必要換更硬更重的球桿。

那麼要換甚麼球桿來讓球技更上一層樓?
要改良的是控球性。
1. 技術越好,吃球角度越陡,球觸及到桿面的位置就越高。所以可以改用重心較高的桿頭。俗稱刀背球桿就是底部較薄,所以重心就提高 (現代凹背桿頭,也有重心提高的)。如此擊中球更有紮實感。也比較容易打出低彈道高逆旋的球,比較不怕風或減少滾動距離。
2. 鑄造的桿頭較硬,雖然揮擊距離較遠,但是黏球性較差,所以可以改用軟鐵鍛造的桿頭,比較沒有震手的感覺,控球性可提高。桿頭壽命也比較長。
3. 縮小桿頭的甜蜜點,高差點時打點比較不準,所以用甜蜜點大的桿頭,比較不會失誤。但是甜蜜點太大又讓球路不容易變化。現在差點低了,揮桿較準確,所以可以改用甜蜜點稍微小一些的桿頭。這樣比較容易隨技術的操控打出各種變化的球路。
所以要更換提升球技的球桿,不一定是加硬或加重,而是要改變以上三個項目。

至於是否要量身訂做,那就要看小朋友了。
不然還有一種如 DYNA FLEX FLOW的鐵桿身,整組出廠時就配給了不同的重量、硬度和轉折點。讓短桿偏硬與高轉折,容易操控。而長桿偏軟與低轉折,容易打遠。頗有量身訂做的味道。

happywork wrote: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恕刪)


很精闢 而且還淺顯
不過後半段我還沒接觸 所以還無法了解~

感謝分享~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