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高爾夫球真的是個難學難精的運動


feniinsea wrote:
感謝前輩們指導!不過...(恕刪)


你好 終於看到女生了~

這篇內容很好~
feniinsea wrote:
自己請教練學了快四個月了, 到現在還是下桿雞翅膀, 從第一堂課到現在這問題從沒有消失過@@(恕刪)


可以試試

1. 上桿時, 以左肩為推動的力量, 握桿不要太緊, 手臂也要放輕鬆 (絕對不要僵硬)
2. 下桿啟動是由身體帶動雙手(有些人從左膝啟動,有些人從左腰啟動, 但是不管怎樣, 原則是手要被動, 想像用身體打球, 不是用手打球)
3. 送桿其實是一連串動作後的最終結果, 前面一連串動作都做對了, 送桿就會自然展現, 雞翅就會消除. 但如果刻意只針對消除雞翅, 前面的動作都沒調對, 反而是本末倒置, 雞翅絕對消除不了, swing form 也會變得卡卡的.

雖然只有簡單幾句話, 不過很難做得到, 因為違背人的直覺與本能, 一時練不起來不要氣餒, 多練個幾個月成效就會出來. (可以拍下自己的揮桿, 慢動作看完之後再繼續調整練習)

先用上面的方法消除 chicken wing 之後, 再練距離跟手臂力量的使用.

以上淺見提供參考
高爾夫就是這樣難搞, 熱愛高爾夫的喬丹也說過, 如果他以前打籃球想拿 40 分,就算手感不好一樣可以拿 40分, 只要多投球就可以。 但是高爾夫不是他今天想打 80 桿就可以打 80 桿
六藝君子 wrote: 可以試試 1. 上桿時, 以左肩為...(恕刪)

這回答很不錯,但手的問題,如果改成善用手會更好,
人身體只有手是和球桿接觸,不用手,用身體說法是比較不符合科學說法。

強尼戴 wrote:
人身體只有手是和球桿接觸,不用手,用身體說法是比較不符合科學說法。(恕刪)


是說 "想像不用手, 用身體".
因為絕對還是會用到手, 但是先從腦內革命開始, 讓手稍微被動一點.
六藝君子 wrote:
是說 "想像不用手,...(恕刪)

手被動有時手會落後身體太多,
雙手主動不釋放太早擊球是可以多加練習的,
善用手才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我來淺談一下揮桿。(以下全用右手桿為例) 哈哈…都10幾年沒碰球桿了,卻跑來亂扯。

以前業餘的有一位0差點的傳奇人物,青鳥高爾夫的蕭老闆。以前有幸與他同組打了好幾場。他可以拿單手和一般約80桿左右的人比賽。
他是用右手拿,不是左手。
所以有人說左手是我們的揮桿主軸,用左手揮桿,右手輕鬆的跟著就好。但只用左手是沒辦法打好的。所以右手只當配角?真是太可惜了。

我先用空手來談上桿:
瞄球站姿,面向正前方,右手掌拿到在額頭的正前方(只用右手),小手臂下垂向下。保持手的形狀往右邊拿開,順便帶動左肩轉動到90度(下巴下面)。同時右手也已經到繃緊的盡頭。這個點不是實際上桿的頂點(以後加上左手後會有變化),但是是力量的頂點。
有人說上桿是左肩先帶動,有人說是右手先帶動,其實誰先動不重要。
如果不考慮下桿,只談上桿,那右手和左肩幾乎同時達到繃緊的盡頭。右手掌還在額頭的高度,小手臂還是垂直向下,左肩在下巴下方。
除了右手和左肩之外,應該還會發覺幾乎全身的點都是繃緊的,尤其是左腳底、左膝關節、左臀骨3個點。未來的下桿就要靠這3個點,如果這3個點沒有繃緊就是上桿不正確,重來一次。
因為腳是踩在地上的,所以上桿時它會先繃緊,順序是腳底膝蓋腰骨肩膀手。

再談下桿:
下桿點就在腰骨已繃緊但是肩膀和手都還在往右移的時機啟動。
不能由手啟動也不能由肩膀啟動,因為這個時候這兩者都還未繃緊。
那由什麼啟動?當然理論上是 腳底膝蓋腰骨肩膀手。
但是現在的上桿已經改良成不把左腳跟抬起,所以很難感覺由腳底先啟動。但我覺得意境上還是要有。不然很多人會直接跳到用膝蓋啟動,就會造成以後膝蓋的傷害。(回想起來,以前我的學生很多是因為我比較注意運動傷害才來找我的)。
由腳跟啟動後,我覺得可略過膝蓋,直街跳到腰骨,或是跟本不管腳跟,直接就由腰骨來啟動。
順著左腰啟動向後拉(不可往左移動)的瞬間,手其實還在往右繃緊。讓拉扯的力量達到最大。
左腰拉的同時把力量傳給雙肩,改用雙肩強力往左旋轉。
接下來的動作最重要,就是讓手由肩膀處「脫臼」,肩膀以下完全卸力(現在是空手,以後有拿球桿的話只要有輕握球桿不脫手的力量即可)。

收桿:
脫臼後的手隨著身體的回轉,自然下沉,通過擊球點,繼續往左滑動。不可刻意往上抬,讓它在離心力之下自然上抬,如此揮出幅度才正確,也就不會有雞翅膀了。
整個過程,眼睛都看著前方不動(如果在鏡子前面,就盯著鏡子)。
收桿後,臉稍微左轉,但還在原來的位置。右肩膀超越了擊球點,右手在左側額頭的高度。重心移到了左腳,右腳只剩腳尖點在地上。左腳尖指向與開始時一樣(不可往左開)。

練好了右手的空揮後,就可以用雙手握桿來練了,讓左手去遷就右手,感覺和單用右手練的感覺一般即可。
做好了以上練習,如果你的握桿也正確的話,那絕對進步神速。只可惜握桿不良的比揮桿不良的還多。

剛剛提到臂膀卸力,卸力後不就軟叭叭的? 還能打球嗎?
是的,就是要這樣球才打得遠。上桿到位後就好比弓拉到頂,接下來是把手指鬆開就好,如果用力把箭往前扔,會完全浪費了弦所儲存的力量。
剛剛的上桿,就像在拉弦,在儲存能量。我们的右腳像是拿弓的左手,我们的身體像是弓,上桿時旋轉的腰與肩牓就像拉彎的弓。下桿時就是把腰與肩牓轉回來。這時候手確實是被動的。

有人說由身體來帶動下桿的話,手會落後很多,其實那是上桿沒完全,上桿有做到位的話,手自然落後的幅度恰好是能打出遠球的關鍵。
有些人的球路偏很低,那如果不是擊球前球桿已經上抬,就是手落後身體太多。如果是前者,要做到不抬頭、不拉桿。如果是後者,只要把上桿做好就能改善。

以上談的只是全揮桿的基本。另外要打”高低左右的變化球”,或是”半揮” 、 ”短切” 是會用到手腕的控球。但是不要誤會成是用手打。手基本上還是被動的(即便推桿都還是被肩膀帶動的)。
針對揮桿平面和重心移轉這還是有些差異,肩多轉是好事,但如果身體僵硬人會晃來晃去,但下盤如沒撐好,也不太好,善用右手肯定是好事,如果可以不太早釋放及厚擊outside in,但左手如何不雞翅及延伸釋放,這點並沒那麼好作。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