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桿面角-距離的控制,視個人需求,7鐵需要打150或180碼,P桿銜接挖起桿是否間隔恰當。
2.桿底角-配合身高&桿身長度,桿頭過翹會偏左,桿頭過低則偏右,鑄造桿不可調(PING例外),要先確認美日規的不同。
3.桿身-配合揮桿速度,速度快桿身太輕軟球的尾勁會太強,球路不好控制會左右跑。太硬重短鐵球飛不高後旋不足不會停球,長鐵球會飛不起來。
4.型式-刀背手感較輕薄,姿勢一點點的不同球路就不一樣,需經常打球才能熟悉控制。大凹背通常桿頭較厚,手感較笨重,球落地不停,缺少控制性及快感。
5.握把-美規較粗,日規較細。碳纖管較粗,鐵管較細。NSPRO較粗,DG較細。習慣較重要。
所以我選的鐵桿條件如下:
1.我開球較遠約280左右,4桿洞剩80~140,5桿洞剩100內,所以選7鐵35度打155,8鐵39度打143,9鐵43度打130,P桿47度打118,52度打105,58度打90,且為同系列鐵桿+挖起桿。
2.身高166採用日規桿底角7鐵61.5度36.5"長,8鐵62度36"長,9鐵62.5度35.5"長,P桿63度35.25"長,52度63.5度35"長,58度64度34.75"長。一定要用鍛造桿並調整到確認每枝鐵桿底部都貼平地面。
3.原用PING的109克桿身,換桿後為S200-125克桿身,經歷了1年才能操縱自如,對桿身與揮桿動作的了解也更上一層樓,木桿也日益進步,就算失誤也能馬上知道原因,下一次就修正回來。重桿身真是練球的好東西。
4.因還是上班族,每月下場僅1~2次無法保持清晰的手感,所以選了小凹背的鐵桿,期能增加準確度。
5.換了GD的霓虹握把,較原來的RC握把粗,感覺握不住,S200桿身較重,力量傳遞不足,又用了1個多月才適應。換握把真的要先試用再決定,YAMAHA最細,IOMIC算標準日規的較合手,PING的標準白色握把有粗(美規的),GD的有分粗細,在官網有區分,但是GD的標準尺寸是美規的算較粗的。
但最後選擇adams CB3搭配KBS 硬度S的桿身。
打起來真的步錯,ADAMS不算大廠牌,同等級球桿跟其他大廠相比算是比較親民。
打起來的手感也不錯,我個人還挺推薦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