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台灣多數男性業餘球手來舉例:年齡35前後、身高172上下、體重65左右、肌力普通。
3鐵195, 4鐵185, 5鐵175, 6鐵165, 7鐵155。各差10碼。
7鐵155, 8鐵140, 9鐵125, P桿110。各差15碼。
如果身材相若,每桿距離皆可達到以上標準,代表揮桿已經非常順暢。
如果多數達到,但是其中一兩支距離不足或太遠,則要檢查桿面角度是否異常。
如果7號以下還OK,但是更長的就打不出來。這是很多人在初階時的通病。
聽過這句話嗎? ”無論長短桿,全揮時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
第一次聽到的人可能會有些猜疑,”力學上來說短桿用的時間當然比較短,怎麼會長短都用一樣的時間呢?”
是的,要使用相同的時間,必須要靠正確的轉身,延遲釋放以及長時間的練習。
無論長短桿,全揮時間相同,自然能發揮每一支球桿的特性和距離。
至於如何練習讓每一個揮桿的時間都相同呢?
1. 讓揮桿的力量盡量來至於身體的轉動,少用手臂的力量打。
手臂其實也要用很大的力量,但只在於維持住肩與臂的那個三角形。
過度用手臂揮桿的現象就是短桿很遠,但是長桿卻打不出距離。而且沒多餘力量維持住三角形,球會亂飛。
如果練習場又常用7號鐵全力擊球的話,當換成更長的球桿時,擊球timing就會跟不上,或是太早就把力量用盡。擊中球的霎那間球桿已經進入減速的狀態。
想把球擊出最佳距離,擊中球的霎那間應該還是在加速,如此儲存在桿身的力量才能在過球後同時釋放出來。
2. 參考 "兩種揮桿方式的比較"
先要知道,4號鐵桿雖然比7號鐵桿長,但是重量卻比較輕。如果下桿時太早釋放手腕(如【乙】),則會加大揮桿圓幅,降低了桿頭的加速度。
像【甲】的方式下桿,則比較不會被球桿的長度拖累,較能發揮長桿的距離。
3. 接著就是要不斷的練習,練到長短桿的揮桿時間都很接近。無論長短桿最後身體都會養成同一種節奏。
揮擊的前3/4(拉下),長桿因為比短桿還輕,所以拉下來的加速度其實會更快。後1/4釋放的階段,長桿的受力才會很大,這時候雙手臂就要牢牢的撐住這股壓力。
當長桿可以穩定的打出該有的距離之後,拿回中鐵桿時,會發覺已經不需要再像以前那麼地用力,那麼地急促,可是距離卻不會因此而減損。當然短鐵桿是會短一些,不過讓每支球桿都拉出該有的距離卻是好事。
老淡水球場是一個很不錯的球場(除非很在意桿弟的干擾),每次打完檢討時我都會發覺球袋裡的每一支球桿都有用到。不像有些球場一場下來用到的球桿不到一半。
至於使用球桿的硬度和彈性不對,是會影響距離,但不是讓長短桿沒辦法拉開距離的主因。
PS.以上僅為自言自語。不要誤會是教學文。
happywork01 wrote:
....想把球擊出最佳距離,擊中球的霎那間應該還是在加速,如此儲存在桿身的力量才能在過球後同時釋放出來....
剛剛一頁頁的往前去翻大家的發言,往往很驚訝於看到自己之前所寫的,因為都忘了之前寫過些甚麼(老了),所以覺得還蠻新奇的。
翻到了一篇閒聊一下「加速度」#6裡面有一段。
很多初學者都是一下桿就用最大的力道,等到桿頭觸球後反而沒力了。所以,一開始不能用全力,只要把桿頭帶入正確的路線,然後沿路加速,直到球完全彈飛離桿頭為止。這樣才能用最少的力得到最高的功率。高手打球看似輕鬆,球卻能飛出不錯的距離,原因即在此。
這也是為何一堆人一直在追求優質桿身,好的桿身才能儲存能量在這 [擊球、擠壓、彈飛] 的過程釋放出來。其實最佳的桿身是自己全身的肌肉。必須儲存到這個過程才釋放,就能有最大的POWER。
之前的舊文章,對擊球的基本觀念還提了不少。
PS.以上僅為自言自語。不要誤會是教學文。
內文搜尋

X